兔子一直是受人喜愛的動物之一,它們柔軟可愛,可作為寵物飼養,也有專門的肉兔可供食用。在中國古代,人們還將玉兔視為神獸,由此產生了“玉兔搗藥”的神話故事。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也有對兔子的描寫:“煢煢白兔,東奔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然而就是這樣一種軟萌的生物,在澳洲卻因為氾濫成災而成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漫山遍野的兔子、被大肆啃食的植被、遍佈兔子洞的土地……這些都給澳洲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也對環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壞。
其實從前的澳大利亞是沒有兔子這種生物的,直到1788年,英國運送犯人的艦隊抵達澳大利亞,同時帶來了幾隻家兔,從而使人們發現了澳大利亞對於兔子的宜居性。在其他歐洲國家,兔子有猞猁、紅尾鵟、老鷹等等天敵威脅生存,在澳洲這些都沒有,兔子便得以無憂無慮地生存了下來。
但幾隻家養兔子還處在可控範圍之內,真正讓兔子氾濫成災的罪魁禍首,是一位名叫托馬斯·奧斯汀的英國殖民者。1859年,他為了讓自己的狩獵活動更豐富,就從英國帶來了24只兔子,分別是歐洲野兔和穴兔,並將它們放生到了自己的農場以及農場周邊的草原上。
這一下可不得了了,兔子的繁殖能力極強,在澳大利亞這種水土豐沛又沒有天敵的環境下,野兔族羣們迅速發展壯大起來。據統計,兔子每年可產3-4胎,每胎又有5-6只小兔,也就是説一隻母兔一年最多能生20多隻幼崽。
最可怕的是,兔子的成熟期極短,當它們五六個月大後就能參與繁殖。在這樣逆天的生殖能力下,沒有天敵威脅的野兔們氾濫成災,似乎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到了19世紀末期,澳大利亞的兔子數量預估已經超過了100億隻,它們瘋狂啃食草皮、到處打洞,造成了嚴重水土流失。澳大利亞人為此建造了很多“防兔柵欄”,但是收效甚微,穴兔們依舊能夠憑藉逆天的打洞技巧鑽到柵欄的另一邊。
有些人可能會想用食用的方法,將兔子做成食材。可是數量如此多、繁殖能力如此快的野兔,光靠澳大利亞不到3000萬的人口是根本不可能吃光的,即使是遊客也不會吃這種毫無特色的食物,所以食用無法解決兔子氾濫的問題。事實上,任何一種外來入侵物種都很難通過食用的方式使其數量減少,因為它們的繁殖實在太快了,人們吃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它們繁殖的速度。
後來澳洲人又想用引進天敵的方式消滅兔子,但依舊以失敗告終。因為引進的狐狸不僅沒有大肆捕殺野兔,反而開始捕食澳大利亞的本土物種。原因大概是時速可達到72公里的野兔實在太難抓,而袋熊、鳥類之類的動物顯然比野兔更好捕捉。
時至今日,澳洲的土地上依舊是“滿目瘡痍”,這些佔山為王的“土匪”野兔們要怎樣才能抑制住數量,澳洲政府大概還要為此頭疼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