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日電(郎朗)8月的阿爾山,綠滿山川,花遍沃野,遼闊的土地養育着茂密的森林,空氣裏都是松木的清香。身處大興安嶺腹地,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通過發展生態旅遊,拓展林下經濟,當地居民告別了過去伐木為生的生活,走出了一條靠林致富的小康之路。
這些林業局的牌匾,記錄了阿爾山白狼鎮過去伐木為生的時光。 郎朗
伐木為生的小城
阿爾山市被稱為全國最小的城市是有原因的。
這是一座典型的旅遊城市,城區只有一條主幹街道,騎着單車半個小時就能逛完;街頭的店鋪只有三種:特產店、飯店、旅店。如果沒有遊客,小城的夜晚多少顯得有些空蕩蕩的。
時間倒退二十多年,那時的阿爾山居民原本都靠伐木為生。
這種活計純靠體力,阿爾山白狼鎮鹿村黨支部書記鄭曉林介紹,那時候大家起早貪黑,非常遭罪,特別是冬天,可以説是爬冰卧雪,身體受到極大損傷,人們都不同程度地有各種病痛,很少有長壽的老人。
這份以身體為代價的工作帶來的薪水並不可觀,1998年的時候,當地林業局一個伐木工人一個月的薪水僅有200元左右,一年也就兩三千元的收入;但當地更多的是沒有工作的居民,只能靠山吃山,採點野菜維持生活,勉強吃飯而已。
後來,天然林保護工程開始實施,伐木這條生路被堵死了。拿着賠償金,當地居民也進行過一些轉型探索,頭腦靈活的自己創業,但大部分人沒有自主的致富能力,拿着錢沒多久就花光了。
阿爾山需要給自己找新的活路。
鹿村裏的梅花鹿。 郎朗 攝
轉型探索一:鹿村的誕生
樹不讓砍了,該靠什麼活下去?鄭曉林把天然林保護當成了機會。
“鹿是森林的一部分,森林有了動物才有林氣。”鄭曉林説,考慮到梅花鹿耐寒,能扛得住阿爾山地區的寒冬,且森林有了動物不僅有益於生態,也能成為當地的特色來發展旅遊業,吸引遊客。於是,鄭曉林帶頭養起了鹿。
剛開始每家養幾隻,比較零散,後來,鄭曉林將村民們的鹿集中到一起,馴化後供遊客欣賞。正值暑假,很多家長帶孩子來玩兒,不少人都會買一些玉米來餵養小鹿。
遊客正在喂鹿。 郎朗 攝
鄭曉林介紹,鹿村的收入主要來自售賣門票、賣玉米等飼養用品以及鹿產品周邊銷售。2019年,鹿村人均年收入3.5萬元左右。貧困户的鹿還可以寄養在鹿園,參與分紅。
2017年,貧困户分紅1.6萬元;2018年、2019年,每年分紅4800元,分紅少了,但貧困户可以在鹿園工作,每月工資3000元左右,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工作動力。幾年下來,當地的24户建檔立卡貧困户均已脱貧致富,要知道,鹿村全村也就28户64人。
“和以前相比,現在風吹不着日曬不着的,僅僅做旅遊收入就能翻好幾番,大夥的態度也從懷疑變成了支持。”鄭曉林説。
“國潮風”的樹皮畫。 武曉娟 攝
轉型探索二:在林俗村體驗山民生活
鹿村的成功猶如一塊投湖的石子,激起漣漪,這次成功也讓當地人看到了希望。
於是,林俗村的建造被提上日程。在白狼鎮,可以看到林俗村的大門口寫着這樣一幅對聯“放下斧頭當導遊,小康生活不用愁”。林俗村的建築工地上已經能看到民宿的雛形,阿爾山市白狼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祁學東介紹,林俗村計劃打造一座鄉土博物館、一部時光穿梭機。
博物館主要體現在修舊如舊,讓所有的遊客來感受原有的生活原狀。時光穿梭機則是打造了50棟房屋,分了5種風格,從五六十年代的板夾泥茅草房,到八十年代的小紅磚,再到90年代的木刻楞以及近現代風格的碳化木結構,不同的風格可以滿足不同遊客的需求。
在民宿的帶領下,當地居民也可以發展一些小商店和農家樂,結合民宿,旅遊的6要素吃、住、行、遊、購、娛都能夠得到滿足。同時民宿還提供管家服務,讓當地一些建檔立卡貧困户,或者是當地的一些老百姓(603883,股吧),可以依託民宿來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
遊客正在體驗樹皮畫的製作。 郎朗 攝
此外,當地還有自治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樹皮畫。過去,白樺樹脱落的樹皮風吹日曬後就是一堆廢料,還容易引起森林火災。“樹皮畫”將它們變廢為寶,經過精細的手工剪貼技術,化為各種作品。
通過樹皮畫進校園、售賣材料包、舉辦親子活動等,不僅樹皮畫越來越廣為人知,讓這項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其本身也發展成林俗村的經營活動,帶來了經濟效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