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山銅鼓墩出土“神秘”古書,因為珍貴,被保存在縣城軍用倉庫

在江西省鳳凰山地區,當地村民曾在古墓中發現一本古書,而當專家對其進行鑑定時,卻發現該書竟是一本早已失傳的古籍,並且由於這部古書太過珍貴,因此只能被保存在縣城的軍火庫中。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墓中出土的古籍又是什麼內容?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75年8月,江西省鳳凰山銅鼓墩橫塘村公社,準備在村中開挖一條排洪水溝,以確保夏季時田地不會被雨水淹沒,隨着這項工程便緊張而有序地開始,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村民們居然在地下挖出了一處古代墓葬,引來周圍羣眾的圍觀。

本縣的考古工作人員組成了一隻考古隊,並對這座陵墓展開了發掘,他們在墓內,首先找到了《宋故陶公提幹堂長塘中記》的墓誌銘,其上內容記載,墓主人名叫陶桂一,是南宋時期的中層官員,身世為陶淵明22代孫。陶桂一先入太學,後任武岡軍與南康軍教授,甚至還擔任過白鹿洞書院堂長,於南宋景定二年去世。在整座墓葬中,村民們只挖出了一些瓶瓶罐罐,並沒有發現想象中的金銀珠寶。墓內墓主人的屍體保存完好,他被九層絲綢包裹的嚴嚴實實,在重見天日後肌膚仍有一定的彈性。不過較為遺憾的是,在屍體出土不久後,由於大量氧氣的侵入,其外表開始迅速腐化褪色,併發出陣陣惡臭,最後被迷信的村民們以“防止屍變”為由擅自燒掉。

非常令人惋惜的是,由於當時管理的鬆懈,考古人員對於文物保護意識的欠缺,導致墓中出土文物被迅速哄搶一空,每位村民手中都捧着自己的“戰利品”回家珍藏,甚至還有一些人準備將棺木劈開當作柴火燒掉。

在古墓出土之時,村中30歲的中年人小周正在家中吃飯,聽聞大家都去“尋寶”後,他也趕忙放下碗筷到達了墓地現場。可是他所看到的場景,卻是“人去墓空”,自己到底是遲來了一步。小周還是有些不甘心,於是他又仔細地挖了起來,結果還真的從墓內積水中找到了一本保存還算完好的古書。小周雖然看不懂古書上的文字,但是他覺得該書很有可能是一件寶貝。小周將古書捧到家中後,立即用布小心地將其包好,並且撒上很多的草木灰吸乾其中水分,之後便珍藏於自家的牆洞之內。

幾年之後,我國各地開展了一次大型的文物普查活動,各地文物部門紛紛前往鄉村蒐集文物,以保護國家重要文化遺產。當考古工作者來到橫塘鄉打聽後,便聽説小周家珍藏着一部奇怪的古書,於是他們就登門拜訪,希望小周能夠將古書交出。小周倒也痛快,他毫不猶豫拿出自己珍藏的古書,以私人的名義捐贈給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專家們對小周的慷慨十分感動,接着連夜將古書運至博物館內的實驗室,進行鑑定與修復工作。專家們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該書的作者居然是宋代大儒邵雍。邵雍,字堯夫,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數學家、道士、詩人,其本人與張載、程顥、程頤、周敦頤並稱為“北宋五子”,曾受到宋仁宗與宋神宗兩代皇帝的重視與嘉許。

專家們還指出,墓中所出土的古書,其裝幀形式為宋代盛行的“蝴蝶裝”,而印刷字體是典型的宋體字,並且全書共有兩本,分別是《邵堯夫先生詩全集》、《重刊邵堯夫擊壤集》,只是因為閲讀的方便,才被訂裝在一起,被人誤以為是一本書。尤為重要的是,通過專家們在國內各大圖書館內的悉心尋找,發現該書在我國並未留有存本,換句話説,這本從古墓中被挖掘出來的邵雍作品,居然是一本“海內孤本”。

1984年時,江西省文化廳專門撥款5000元給當地的文物管理所,要求對這本珍貴的古籍進行修復性保護。一時之間,全國各地最好的古籍修復專家全部匯聚於江西,專門針對該書進行重新揭裱,將所有殘損部分全部修復完畢。此時一個問題又出現了,鑑於這本古籍的珍貴程度,其保護方式及存放地點又難住了所有人。後經商議,眾多專家決定,將該書藏在星子縣武裝部軍火庫之內。如此一來,古籍不僅能夠與槍支彈藥一樣處於乾燥避光的環境,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它的安全。

由此來看,古墓的價值並非能出土多少金銀珠寶,其中的古書更是無價之寶,因為書籍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它們所記錄的,是一個時代的特點,以及厚重的歷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5 字。

轉載請註明: 鳳凰山銅鼓墩出土“神秘”古書,因為珍貴,被保存在縣城軍用倉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