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小朋友們查看潔華街邊美食的早晨分享,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
“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詩至今沒有死。”
這是魯迅先生在《野草·希望》中對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讚歎。魯迅先生説:“這偉大的抒情詩人,匈牙利的愛國者,為了祖國而死在可薩克兵的矛尖上,已經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詩至今沒有死。”
魯迅先生於1925年1月1日創作出散文詩《希望》,至今95年了。我想,我是可以模擬魯迅先生的散文詩句,同樣表達出這樣一句話的:“悲哉,死也!魯迅先生的詩至今也是沒有死。”
為了把魯迅先生這篇散文詩《希望》真正讀懂,讀透徹,讀入自己的“精神靈魂”中,我閲讀思考了四位魯迅研究專家關於《希望》的著述,這四位專家是: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羣、孫玉石,澳門大學教授楊義,蘇州大學教授汪衞東。他們立足於不同視角和層面對於《希望》的研究與評述,都為我的思想與精神進入魯迅先生的“《希望》世界”提供了獨特的切入點、視點和思想點。
“希望本是植根於人性之中的一種人類需要”,但魯迅先生的散文詩《希望》卻“拒絕了把‘希望’膚淺化和廉價化”,“在與絕望較量而把握到的希望,乃是更高一層的希望哲學”。這就是我在楊義先生評述《希望》的文字中提煉出來的精華思想。我以為,這是非常具有現實生活應用價值的。難道不是嗎?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把自己的希望“膚淺化”了,也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廉價化”了,因而,希望也就往往不成其為希望了,尤其喪失了對於自己希望的“堅持性”。我讀魯迅先生的《希望》,所獲得的對於“希望”的新認知是:希望不是希望的起點,絕望才是奮鬥人生的出發點。
錢理羣先生評述魯迅先生的散文詩《希望》,首先提出的論題是“詛咒生命的平安狀態”,並用魯迅語言解釋了什麼是“平安”——“就是無問題無缺陷無不平,也就無解決無改革無反抗,不過是一個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我以為,這樣一個對於魯迅先生散文詩《希望》第一層次內容的評述,是十分切合魯迅思想的本質的。當然,對於今天温飽富裕的社會人生也是極具警示價值的——小富即安,不就是“無問題、無缺陷、無不平”,因而即“無解決、無改革、無反抗”嗎?因而也就做了“小富”的“奴隸”。以此思維邏輯演繹,不思進取者,無論工作或人生,大概都是處在“做穩了奴隸”的狀態吧?
在魯迅先生這篇散文詩《希望》中,“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是為全篇的靈魂所在。為此,孫玉石先生評述説,魯迅先生引用裴多菲的詩句“否定了欺騙人心的‘希望’”,但也用改譯成的裴多菲的另一詩句“否定了消蝕人心的‘絕望’”,因而,《希望》就是“一曲鼓舞青年擺脱絕望消沉而奮起與黑暗搏鬥的希望之歌”。我以為,這“雙重的否定”——否定希望中的“虛妄”,否定絕望中的“虛妄”,最是具有人生的實際價值,也往往是我們所缺乏的能力之所在,當然,這是對生活中的奮鬥者而言的。希望永在,就在於剔除希望中的虛妄;絕望之所以存在,就在於其為虛妄,剔除之,則就是實實在在的奮鬥所在了。
如果説“絕望”有其存在的價值,那麼,在我看來則是:真正的奮鬥不是起於希望,而是起於絕望。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