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炎炎夏日,增城這裏藏着一個清涼的“天然氧吧”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休閒

大洋網訊 正值盛夏烈日炎炎,走進增城仙村鎮碧潭後龍山,一大片尚未開發的原始森林,山谷幽幽,腳踩登山小徑,鼻嗅芬芳新鮮空氣,耳聽松濤與鳥語,身拂野林山風,眼看林木葱鬱,彷彿來到了另一個世界,頓時獲得遠離城市喧囂的寧靜,清涼沁入心脾,卸下酷暑中的煩囂。

碧潭村,因西福河水繞流村前,村後有尖峯山和五疊嶺松林與河水相輝映,呈碧綠色而取名碧潭。又因兩個自然村處於西福河上、下游取名上碧潭、下碧潭。

在增城,後龍山是一種大眾化的叫法,是村後或屋後的山的意思。而龍在傳統文化裏象徵着祥瑞,後龍山自然寓意着幸福和美好。

碧潭村的後龍山其實只是一座佔地約130畝、高約110米的丘陵山,上、下碧潭各佔一半。下碧潭所屬的部分,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將山地分給村民使用,村民種下了大量的荔枝、龍眼樹。而上碧潭部分,一直歸集體所有,禁止村民砍伐山上樹木,於是後龍山上的樹越發古樸久遠,成了原始森林。

關於禁止村民砍伐後龍山樹木的緣由,上碧潭自然村一直流傳着一個傳説:後龍山是海白龍脈,龍頭就是所屬上碧潭後龍山部分。龍頭順着西福河吸水,保障山上的水井長期有水,讓碧潭村人世代有乾淨的山泉水可飲用,護佑子孫後代。在後龍山,至今還保留着一個村集體挖掘的水井,村民一直飲用水井裏抽上的山泉水。山泉水養活了整個碧潭村人,恰好又佐證了海白龍脈的傳説。

2019年以來,仙村鎮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碧潭村後龍山基礎設施建設,拆除山腳下村民自建的廢舊房屋,打造碧潭村古樹公園,修建了公園入口、停車場、景觀樹池、園內登山步道、休息平台、休息廊架、山頂涼亭、路燈等,讓村民、遊客登山、賞綠更加舒適。

炎炎夏日,即使在烈日當空的中午,從山腳下沿着登山步道拾級而上,抬頭看不見天空,絲絲光線透露下來,如同時光的斑駁痕跡,參天大樹如同巨大的綠傘,將陽光擋在樹頂上,留下身心愉悦的蔭涼。

在登山步道兩旁,不少樹木掛着身份牌:土沉香、華潤楠、黃桐、朴樹、銀柴、白顏樹等,生長千百年,似乎只為這一遇見。

你會為滿眼的綠色而陶醉,會為那筆直的大樹而驚歎,走進這裏就如同走進了天然氧吧。陣陣涼風伴着不知名的花香襲來,五官和心肺都得到滿足,森林的靜謐,連開口説話都生怕會打攪這幽然的大自然,只剩下靜靜的行走,任憑讚歎留在心中。

上到山頂涼亭,登高遠眺,藍天白雲,城市河流鄉村炊煙,一覽無餘。此時,王維《山居秋暝》裏“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畫面躍然眼前。

在後龍山的另一側,一所曾經的碧潭小學,被一位油畫家因地制宜,改造成具有濃厚藝術氣息的藝術之家。

操場上,菜園裏,叢林邊,溪水邊,有三五隻雞鴨在漫遊,有巡視的小狗,有盛開的鮮花,有飛舞的蝴蝶,有嘰嘰喳喳的鳥兒,彷彿成了每個人心中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凡是上過碧潭後龍山的人,對這片森林沒有不讚不絕口的。未來,碧潭村將繼續保護山中的一草一木,繼續詮釋着一個深刻道理:生態優勢金不換。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大林 通訊員 朱卓東

【來源:大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