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亭山下,2200多年曆史的上塘河上,這座小橋已經250多歲

       杭州東北部有座皋亭山(即我們俗稱的“半山”),是一個風景優美、文脈深厚的地方。聽説在南宋時期,還曾是臨安的防守要隘,更有“元兵至,宋君臣在此投降”的説法。後來隨着“杭鋼”“杭玻”等中大型國企在山腳下“落地生根”,此地就漸漸熱鬧繁華起來。

       如果登至山腰,能夠看見蜿蜒的上塘河正緩緩流向遠方,作為隋代至元代江南運河主航道,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沿途自然也是人文典故薈萃,經相關部門的精心設計和環境整治改造後,如今儼然已經成為“一步一景”的好去處。

皋亭山下,2200多年曆史的上塘河上,這座小橋已經250多歲


        在上塘河邊的皋亭村與石橋村之間,有一座“古樸自然”的石拱橋,雖然“貌不驚人”,其實卻也有些來歷。它的原名叫“李王橋、裏王橋”,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據《杭州府志》記載:“永寧橋在堰東北七里,舊為渡曰李王渡,乾隆三十五年創建石樑跨在河南北。”

皋亭山下,2200多年曆史的上塘河上,這座小橋已經250多歲


       如果不是因為2017年7月,這座“歡樂永寧橋”因為暴雨的影響而發生坍塌,我都不會通過新聞留意到有它的存在。

        在杭州老城區,民國前的古橋大約有四十多座,但拱橋不多,主要有拱宸橋、東新橋、海月橋、南星橋、六部橋等。其中很多都大修過,拱宸橋甚至經過數次大修,內部的填充物也都經過改良。而“歡喜永寧橋”卻跟它的名字一般,“永寧”了至少一百多年(據瞭解,至少新中國建國以來,沒有大修的記錄)。

皋亭山下,2200多年曆史的上塘河上,這座小橋已經250多歲


        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陳易認定了古橋垮塌的原因:“近期大量的雨水滲入橋墩,裏面作為填充物的土壤吸水膨脹,推倒了橋體東北側石砌的金剛牆。拱券失去橋墩的支撐也掉了下來,然後是橋面鬆動垮塌。”特意在網上找到相關的老照片,當時的模樣還是挺“慘”的。

皋亭山下,2200多年曆史的上塘河上,這座小橋已經250多歲


        在運河上,這座橋應該是排不進前十,畢竟僅為“單孔拱形石橋”,規模也不大:長47米,寬6.5米,高7.5米。拱橋兩側金剛牆用長條岩石錯縫疊砌,牆上用三對長系石和兩對明柱形成一個穩定的框架。橋面平台刻有葵花形圖案,兩側欄板用長塊花崗石砌築。對比老照片,經過修繕的“歡樂永寧橋”基本上恢復了原來的樣子。我走在上面的時候,竟然覺得它和拱宸橋很像,只不過是“精減”版的。因為無論石板還是石欄, 結構上都有很多相似之處。

皋亭山下,2200多年曆史的上塘河上,這座小橋已經250多歲


        八隻石獅子算不上精雕細琢,點綴在橋面石欄間的望柱之上,走近仔細打量,卻有點“活靈活現”的意境。聽説其中有幾隻是後來“補”上的,但是來回走了兩遍,很難分清哪幾只舊,哪幾只新。

皋亭山下,2200多年曆史的上塘河上,這座小橋已經250多歲

皋亭山下,2200多年曆史的上塘河上,這座小橋已經250多歲
(圖文作者:阿陸,謝絕轉載哦,歡迎關注及合作)

皋亭山下,2200多年曆史的上塘河上,這座小橋已經250多歲


        歡喜永寧橋可以説是從上塘河東側到沈半路一帶的捷徑,來往的人流車流不斷,就算是年初一,“抄近路”的人也是絡繹不絕,有些還是直接騎着電動自行車上下的(這點比較厲害)。在靠近東新路的這一邊的公園裏,不僅立有石碑和雕塑,也有這座橋相關的説明介紹,讓人可以一目瞭然它的來歷。

皋亭山下,2200多年曆史的上塘河上,這座小橋已經250多歲

皋亭山下,2200多年曆史的上塘河上,這座小橋已經250多歲


         過年期間,河邊鍛鍊身體的人少了很多,記得以前甚至在永寧橋旁邊碰到過組團放生的“信男善女”,在正兒八經的頌念一番後,才儀式感滿滿地把魚蝦黃鱔或者其它什麼一鼓腦倒進河裏。

皋亭山下,2200多年曆史的上塘河上,這座小橋已經250多歲


         有趣的是離歡喜永寧橋不遠,現在另有一座“李王橋”,是上塘河邊徒步的必經之路,大概是當地人為了緬懷曾經的地名吧。而沈半路上現在仍設有“李王橋”車站,307路,321路,75路公交線路均可達。

皋亭山下,2200多年曆史的上塘河上,這座小橋已經250多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1 字。

轉載請註明: 皋亭山下,2200多年曆史的上塘河上,這座小橋已經250多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