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一天:“把脈”大地的找礦人 2015.6.18日

新疆的哈密地區,有這樣一個羣體,他們放棄了都市生活的繁華與喧鬧,整日與孤獨為伴,以大漠戈壁為家,飽覽自然華章,觸摸大地脈動。他們就是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十一地質大隊東天山沙壟南一帶1:50000地球化學普查項目組。(圖/文 新疆日報 於雷)

 

項目組負責勘查哈密地區沙壟南一帶1200餘平方公里的礦產分佈情況,為下一步在該區域找礦提供科學依據。項目區地處戈壁無人區,距營地最近的村鎮也有200多公里。

 

早上8時整,太陽已高掛在茫茫戈壁上空,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股熱浪驅走了殘留在沙礫間的寒氣,開始在營區四周蒸騰。隊員們在營地查看裝備,準備分乘兩輛皮卡車前往作業區勘查採樣。

 

馬軍是項目組的負責人。“工作線路是依據GPS提供的數據劃定一條筆直的勘查線,採集一定數量的岩石樣本,記錄地質信息、繪製圖表,即便前面是高山也要筆直穿越。”圖為馬軍在作業區採集岩石樣本。

 

8名技術員平均年齡27歲,34歲的馬軍(左二)是團隊裏資格最老的技術人員。圖為馬軍正在給隊員傳授野外勘查技能。

 

在蒸騰的熱氣間,隊員們在作業區勘查採樣。

 

根據勘查線路,每隔40米就要採集200克左右的岩石樣本。

 

中午時分,隊員們在野外就餐,補充體力。張劉強(左一)説他一開始每天要喝六公斤的水,現在只要兩三公斤就能維持一天。

 

回到營地後,隊員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去野外工作服,洗去一身的塵土。

 

隊員們脱下厚厚的翻毛皮鞋。皮鞋表面在汗水的長期浸透下,已經泛出鹽鹼。8年的野外勘查工作讓馬軍經歷了遭遇狗熊、狼羣,掉入湍急的河流等常人難以想象的危險,雖然年紀輕輕,卻患有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膽囊炎等疾病。相比傷病和危險,更讓馬軍難受的是對家人的愧疚。“妻子懷胎十月只回去過一次,兒子出生時也不在身邊。”

 

收拾完之後,隊員們要整理岩石樣品,高乾乾(右一)和隊友準備把它們打包送回實驗室。

 

之後,隊員們開始整理各類工具。

 

隊員們還要給車輛加油。油料是從200多公里外的哈密市拉來的,大家都格外珍惜。

 

一切結束後,馬軍和隊員們要總結當天的工作成果後,開始劃定第二天的勘查區域。下一步,他們將馬不停蹄地開展哈密地區卡瓦布拉克一帶鎢錫礦遠景調查。

 

隊中的孟志豪是成都理工大學礦物礦牀岩石學專業在讀研究生,長着一張娃娃臉的他舉手投足間卻透露出沉穩和專注,他曾在西藏、四川等地參與過地質勘查項目。圖為孟志豪在繪製更為詳細的地質勘查圖表。

 

收隊後,隊員們在宿舍裏觀看電腦裏存儲的電影。小孟很喜歡電影,很多電影對白他都能背下來。

 

隊員們養了一隻小狗,取名“錘子”。“錘子”格外黏人,見到生人也會搖頭擺尾地主動示好。

 

做好後勤工作也很重要,看着隊員們每天早出晚歸,廚師餘海寬也儘量變着花樣滿足他們的胃口。

 

透過營帳,後勤保障人員正在營地上維修發電設備。

 

後勤保障人員要經常向儲水罐裏添加新拉來的生活用水。天氣最炎熱的時候,儲水罐常常會曬得變形爆裂。

 

入夜,營地四周萬籟無聲,只有滿天星斗為伴。讓隊員們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付出換回的是一袋袋沉甸甸的岩石樣本和數據詳實的礦化線索,不斷填補着新疆地質勘查工作的空白點。馬軍説,“幹這行會上癮,那種痛並快樂的滋味只有身在其中才能體會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5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人的一天:“把脈”大地的找礦人 2015.6.18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