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付玉婷 張曉帆 段婷婷 整理
□ 本報記者 張蓓
11月6日下午1:00,得知一台發動機剛剛完成耐久試驗,濰柴發動機研究院產品設計部部長李建文立馬喊上設計工程師、開發工程師、仿真工程師等,趕到濰柴試驗中心的試製車間。大家圍着發動機,進行水泵技術的評審。
今年38歲的李建文,在與發動機打交道的12年裏,一直是一個風塵僕僕的奔跑者。“這麼多年已經習慣了,不敢慢了。”擠出一點時間後,李建文接受了記者採訪,他語速飛快,時不時看看時間。熟悉他的人告訴記者,這是他多年來養成的習慣。
時間回到2014年,在歐洲一家大型水泵供應商企業參觀時,李建文被深深觸動了。“國外水泵總效率最高能達到55%,我們國內卻只有45%左右。”在現場李建文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追趕超越,“發動機在國外發展了那麼多年,涉及的技術高端複雜,而國內之前基礎薄弱,除了拼命追趕,別無選擇。”
2016年,作為濰柴發動機研究院發動機潤滑與冷卻設計負責人,李建文帶着13個“兵”開啓了追趕的步伐。與國際一流水平相比,中國內燃機行業的研發能力尚有差距,借鑑與模仿往往是趕超的捷徑之一。雖然“抄作業”貌似更快捷,但沒有自主創新,永遠只能“跟跑”。
“正向研發比模仿難,相當於不斷地做題、積累經驗,因為是自己動手動腦,所以非常耗時間耗精力。但是做更難的題時,因為有了積累,不會毫無頭緒。”李建文説。濰柴要做發動機水泵總效率60%,連供應商都直呼不可能。
正向研發的每一刀每一斧,都需要不斷剖析、雕琢,這絕不是那些簡單的模仿、改造所能夠比擬的。遇到瓶頸時,李建文喜歡“閉關”,最近的一次“閉關”是在2018年底。此時,水泵總效率已提升至55%左右,但李建文並不滿足,他們的目標是超越國際水平。團隊嘗試了多種方法,仍難有進一步提升。
供應商閉門不見,科室管理先讓別人代管,手機調靜音模式,李建文每天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裏,一頭扎進大量的歷史數據、仿真數據、競品數據中,尋找突破口。一個月後,終於通過水泵葉輪找到了關鍵突破口。
“一步步攻堅克難!台上30分鐘,真是台下十年功。”近日,濰柴全球首款熱效率突破50%的商業化柴油機發布後,李建文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段話。此時,濰柴發動機水泵總效率已突破60%。
破解內燃機工業百年難題,濰柴的正向研發功不可沒。熱效率突破50%,是整個團隊經過上千種方案的探索分析,以每個0.1%的累加艱難推進的結果。在李建文看來,如果沒有堅持正向研發的意志和勇氣,靠抄是抄不到如今的成績的。
“保持危機意識,讓濰柴人時刻警醒。”李建文説。5年來,團隊成員通過引進仿真工具,不斷試錯,從各個角度尋找解決方案,讓濰柴發動機水泵、機油泵、風扇、增壓器、燃油泵等零部件的性能效率提升了近10%,大大降低了發動機附件的損失和油耗。
從“跟跑”到“領跑”,李建文及其團隊的經歷,也是濰柴的縮影。近5年,濰柴科技研發迎來了收穫季,許多高端產品密集面世。濰柴用創新實踐,引領着中國內燃機行業踏上了從“逆向開發”到“正向開發”的逆襲之路。
“現在平台多、產品多,我們成長和學習的機會就更多。”談及變化,李建文淡淡一笑。2016年,濰柴發動機研究院產品設計部一年參與不到100個項目,而如今,年參與項目可達350多項。短短的5年裏,濰柴新增產品平台15個,發展速度之快,遙遙領先全行業。
責任編輯: 李偉
【來源:大眾報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