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和B站們,能從知乎身上學到什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盧詩涵

今天要説的,是一個被我愛過,也被我恨過,長期被我吐槽,頻繁被我嘲諷,但我依然一直在用的產品。某種意義上,算是我的孃家。

他就是 — — 知乎。

因為站在2020年6月這個時間點,我發現了一個很神奇的情況,那就是,所有平台,都開始強化深度內容,強推科普博主,往知識這塊走了,而這正是知乎一直在做的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覺得有必要用內容時代的眼光,來重新覆盤一下知乎,思考一下即將到來的知識大潮時代。

提到知乎和內容時代,必然會被説起的一個話題就是“今天知乎大V又出走了”。

2017年,今日頭條旗下的悟空問答大肆挖角了“300知乎大V”。2018年,微博又再次吸引了一大批作者入駐。

大V一次又一次出走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大家認為知乎的創作者氛圍不好,無法讓作者們賺錢。而一個內容平台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就在於,能不能讓內容創作者賺到錢,持續創作內容。因此知乎的問題,大家覺得在作者商業化這塊。

這是幾年來大家的共同認知,我也一直是這樣想的。

甚至知乎官方都認可這一點,所以在2018年之後頻繁上線各種功能加強作者的收益。

但站在2020年這個時間的下游,我認為這個認知也許是錯誤的。

我認為,知乎的問題在於,創作者氛圍不是不好,而是過於好了。

沒錯,我認為如果一個問題連續多年用了各種方法都無法解決,那我們不妨大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一開始思路就出現了問題。

知乎圍繞問題進行回答的這個機制,等於是命題作文,加上各種回答互相辯論,觀點碰撞,很容易擦出火花吸引後來者發言。所以,知乎用户的創作慾望和門檻,是遠優於其他平台的。

這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大V太多,商業化不夠用了。大V內卷化嚴重。

這是一個顛覆性的觀點,很多人可能無法接受。

但在你們反駁之前,我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什麼是大V。

目前大家對大V的定義是VIP創作者,注意了,創作者。

但事實上一些知乎大V,並不是創作者,而是——“批判者”。

這是所有人都忽視的一個問題,對於創作領域而言,反駁和批判比創作簡單一萬倍。

你看盧詩翰今天《百度沒有未來》明天《騰訊背水一戰》,你真讓他給拿出個解決方法,他給的了嗎?

知乎,同樣的,很多問題,在進行反駁和批評時非常容易,遠比給出解決方法要來的簡單。或者説,所有公司和產品類問題,批評都比誇獎簡單。因為批評只要找出一個錯誤就行,而誇獎則不然。

甚至,哪怕是娛樂圈,電競圈內容,你都會發現,反駁和批評的回答,數量是遠超誇獎的。

很多人有一個印象,知乎喜歡天天黑這個黑那個。

我覺得錯了,是大眾在創作過程中,批判的情緒就是比誇獎來的簡單直接,批評的答案,就是容易傳播,佔到前排位置。平台內容,本質是大眾態度的展現。

所以很多大V的輸出,就是建立在批判的情緒和立場上的,而非邏輯。(甚至還有就靠錘人對撕漲粉的作者)

這個問題平時不嚴重,甚至還能拉動社區活躍度,但當商業化來臨,商家需要正面展示商品進行帶貨的時候,很多大V發現自己其實無法組織起文章。而海量創作者的存在,又增加了商家的投放篩選成本。

這也許才是知乎創作者商業化困境的關鍵,知乎不缺廣告主,但很多創作者,其實並沒有做好商業化準備。

如果你不信,只要問自己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

作為一個天天在用知乎的用户,你覺得自己能很好的安利好知乎嗎?

發現了嗎?

我第一次模模糊糊認識到這個問題,是頭條的挖角。

300大V入駐頭條後,悟空問答並沒有做起來,同時,大家還發現,知乎作者在進入頭條後,儘管有扶持有運營,但內容產出能力並沒有預期那麼高。因為悟空問答的創作氛圍稍弱,很多作者一下就失去創作節奏了。

所以,我始終認為,知乎是目前中文互聯網創作者的新手村,他依然是優質原創內容最容易冒頭的地方,不用研究排版,不用琢磨標題,不用辛辛苦苦學做視頻,只要拿出乾貨回答問題,你就能冒頭。甚至,有人每次把前排答案彙總一下,也能拿贊漲粉。算是另一種形式的邊學習邊輸出了。

如果你是成熟期作者,想要開啓商業化,那我的建議是全網多平台入駐。

而如果你是一個新手創作者,好奇在哪裏開啓自己的創作之路比較好,我的答案是,知乎。

所以現在很多平台急匆匆的開啓內容時代,喊着要搞生態,迫不及待的開始挖角灌粉扶持創作者,我覺得都有必要好好借鑑一下知乎的這個前車之鑑,廣納英才的口號可以喊,但大V是不是真的越多越好,這個問題我覺得要打問號。

除了創作者和社區機制不太兼容商業化,知乎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長期圍繞單個問題深度探討,導致了知乎用户對多方位看待問題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般的反應。

這導致知乎對低等智商税幾乎擁有免疫力,很多其他地方能用的智商税收割機制,在這邊沒用,兩下就被人揭穿。

很多其他平台能吃開的人設,在這邊也往往兩三下就被扒乾淨,比如巫師財經。

很多人都説,天天刷知乎我能學到什麼?道理看了一大堆,但我似乎並沒有學到什麼知識呀?

NO,錯了。很多知識的作用並不是體現在讓你直觀感受學到了什麼的。而是,你學了這個能不能減少損失什麼。

對於大部分知乎用户來説,我覺得你們已經得到了這個時代最寶貴的一項技能。

“一顆永遠好奇發問的心”。就這一點,收益遠超單獨的某項技能。

所以知乎這個平台,其實是帶給了用户東西的。只不過和各種種草平台不一樣,知乎這邊培養的是拔草能力。

但是,用户的拔草門檻高,這也直接導致了一個問題,知乎自己的廣告相對難賣,所以之前很多人認知是,知乎的機制和商業化就天生衝突。

但最近好物的這幾波數據,我認為推翻了這個觀點。“藍大仙人”通過“好物推薦”,一篇文章成功帶貨超過2200萬。這表明消費慾望並沒有被機制消除。

所以,一個很有可能的情況是,不是知乎不能帶貨,而是這邊拔草門檻高,導致瞭如果產品和帶貨能力不過關,用户就是不買賬的。但只要產品夠打,過了基準線,強説服力平台的優勢很快就能體現出來。

所以各平台們搞知識化,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沒有問題。本質上這是在給自己的流量賦能,要在短時長內打出更高的帶貨能力,就得去加強説服力。

説完了創作者和商業機制,真正關鍵的,是平台內容。

大眾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內容?

我覺得,在巫師財經半佛等崛起後,這個問題已經比較清晰了。

之前我吐槽過知乎熱榜太多娛樂化內容,但隨着半佛入駐B站爆火,我覺得我們都有必要重新審視這一點。

半佛之前在知乎上,是屬於財經區裏面比較娛樂化的作者,但各個從知乎成長起來進而出圈的作者中,他是最火的。

這已經説明了,大眾喜歡的,就是類似的內容。你想要高端上去,大眾也無法接受。

縱觀全網各平台熱榜你會發現,各平台在大眾層面,喜愛的東西無外乎是

明星八卦,時事新聞,年輕焦慮,如何賺錢。娛樂化明星內容必然是越來越多的。

不過,這個娛樂化的主題之下,時代的脈搏其實在默默變化。

這兩年有一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那就是吃瓜。

吃瓜這個詞其實已經説明了,目前大眾對於新聞的接受,是希望稍有一些深度,但不要太深,能一口吃到甜頭的地步。

以前大家吃瓜,是知道這個事就行,知道這個明星又出軌了誰誰又離婚了,現在大眾的要求則是,希望知道這件事的前因後果,最好還能給你帶上多年前的恩怨情仇,如果你還能把明星背後經紀公司運作也一起梳理了,大家立馬站立喊666.

半佛能帶着乾貨降維打擊其他平台,就源於此,他的內容是娛樂化的,但吃起來很甜,有不少知識。

所以,娛樂至死這四個字,我覺得可以不用喊了

因為目前純娛樂內容,純八卦,已經吃不透市場了。

當然過於高端硬核,受眾也會馬上縮小。

這個時代用户愛看的,其實是看起來高如天上明月,一碰卻是酣暢西瓜還保甜的內容。

而如果把這個作為基準,目前幾大內容平台接下來的趨勢就比較明顯了

頭條快手抖音都得重金求明月,

知乎B站還得要大量收西瓜,

(對,雖然現在許多人吐槽知乎和B站擴大化後內容變水下沉嚴重,但我覺得從全網角度來看,他們內容還是過於小眾高端,他們還得找娛樂化大眾化的西瓜型內容)

有人可能會説,你這個文章有點虎頭蛇尾,分析一大串,解決辦法一點點。

看,就是這麼一回事,發現問題找到問題簡單,誰都能説上一堆,但真要拿出一個解決辦法來,其實還真的挺難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45 字。

轉載請註明: 頭條和B站們,能從知乎身上學到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