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對話科技行者》欄目:向創新者致敬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科技

作者|高飛

配圖|扈佃傑

策劃|周雅

來源|科技行者編輯部

創立一檔面向創新者的對話欄目,就必然要用一個“稱謂”來向創新者們致敬,而「行者」就是在我們腦海中蹦出的第一個詞——因為創新者毫無疑問是一批永遠在路上的人。同樣重要的,行動也是這個世界進步的本源,無論是自然世界的理解,還是人類自身的進步。莫不如是。

在古代,人類對宇宙的理解就源於對宇宙星辰「行動」的觀察。考古學家曾經發現一塊距今大約5000年的古巴比倫時期的泥板,上面記錄着歷史上最早將天文運動和地球現象結合的印跡:

在這個月的第15天,整整三天,天空中尋不到這顆星星的蹤影。到了11月的第18天,它重新出現在東方。新的泉源湧出來,阿達德(古巴比倫的風暴之神)送來雨水……

在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倒數驚豔了全場。而6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時,對它的描述也正是——中國古代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知識實踐體系。

在現代,人類自身的遠足,更創造了一個個科技奇蹟。50年前,人類自身向宇宙邁出了最遠的步伐,阿姆斯特朗踏上月表的第一步,“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傳遍世界。去年八月,我們的「祝融號」已經在火星上漫步了超過一千米。

與這些奇蹟同時發生的,是一系列的新發明。地圖衞星導航,真空吸塵器,空氣淨化器,數碼相機,甚至現代泳衣和隱形牙套......都是因太空遠足而伴隨創造的科技新物種,極大程度改變了人類社會和生產生活。

對舊事物的打破沒有止境,創新也就沒有止境,創新者的思考與行動也無止境。所以,我們希望與科技行者們對話,就像當年的巴比倫泥板一樣,用文字記錄下新發現和新洞察。

但同時,我們也希望找到那些更深刻的創新更硬核的科技。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數字化轉型同時到來之際,我們眼中的創新者不是信息繭房的編織者,而是未來世界的拓荒者。如同資深創業者、也是風險投資家彼得·蒂爾所説:“人們想要一輛會飛的汽車,得到的卻是140個字符。”

「科技行者」,正在讓科技走得更遠,也讓科技離我們更近,我們通過對話,與他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