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萬物,湘約未來。今天上午,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在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拉開帷幕,17位院士、1位圖靈獎獲得者以及國內知名企業高管齊聚星城,展開一場計算機行業的巔峯對話。在“計算芯片與平台能力”專題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圍繞“開源芯片”做了精彩演講,他認為,開源芯片為我國芯片短板提供了機遇。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進入芯片領域之時,世界已經形成了壟斷體系。在2020年世界計算機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中國在開源芯片方向上有可能取得突破,並規避美國可能採取的限制政策。開源芯片雖然難度很大,但可以借鑑開源軟件的成功經驗,實現突破,目前已經看到一個很好的開端。
倪光南説:“我們更加重視體系的建設,在最近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也強調了要加速現代化體系。那麼體系做好了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就能用更大的能力來抵抗各種各樣的風險。對於芯片產業來講,“卡脖子”問題就是我們沒有很先進的工藝,像7納米、5納米這種很高的芯片的工藝對中國來講目前還不能用,但是我們能用比較低一點的,像28納米、14納米我們國內基本已經掌握了。我們用這些比較低一點的工藝,通過增強體系的建設,基本滿足我們信息化的要求,用於滿足新機器要求的各種芯片還是可以。”
倪光南認為,從產業能力來講,中國大部分行業在世界上還是領先的,但是有些產業本身就是世界性的,比如集成電路、芯片產品,並不是哪個國家能隨便做的。在特殊的國際形勢下,美國的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對某些美國控制的行業進行限制,如禁止採購、禁止供貨等等。我們要應對形勢,一方面我們自己長板要加強,使得我們的產業更好地與國際產業形成緊密的依存關係。另外,我們一些明顯的短板,為了防止“卡脖子”,我們也要去做。
倪光南説:“就中國來講,歷史經驗表明,我們想做的,一般情況都能做到,比如當初GPS壟斷,後來我們做出北斗。通過這些年的發展,我覺得現在的北斗導航比GPS好,比如用於要求更高精度的車道時,北斗的實用性超過了GPS。我們的經驗表明,如果這些短板我們不得不做,從經濟學原理來講不一定是最適合的,不一定需要每個國家都去做,但是如果需要的話,被迫去做,也不會難倒我們,我們有世界最大的市場,有自己的內循環作為支撐,我們能夠做成。如果需要的話,我們能把這些短板補齊。”
【來源:金鷹955電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