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UiPath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式提交了IPO申請書,預計將於2021上半年首次公開募股。回顧這家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獨角獸企業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其成長軌跡像坐上了火箭一般神速。
自2017年獲得A輪融資開始,UiPath先後在2018年完成B、C輪;2019完成D輪,並在3年時間內從1.09億估值飆升至70億美元。即使在深受新冠疫情黑天鵝影響下的2020年,UiPath仍在7月獲得2.25億美元的E輪融資,估值達到102億美元,成為RPA行業第一家估值破百億美元和全球發展最快的企業軟件公司。
與聲勢浩大的UiPath不同,另一家科技巨頭——微軟,也在4月推出RPA產品,但不管是新品的推出,還是正式在華商用,似乎都沒有激起多少水花。將UiPath與微軟做對比,是因為兩家企業在RPA賽道上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微軟:孕育RPA底層技術,卻在RPA賽道上姍姍來遲
傳統的RPA技術已出現多年,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微軟發佈Excel 5.0中Macroinstruction(宏指令)功能,早期這類編程工具如批處理腳本和觸發器等皆為RPA的雛形,微軟孕育了大部分底層自動化框架和技術。隨着數據庫和編程技術的成熟,專業的RPA工具從21世紀初開始建立,並誕生UiPath、Blue Prism、Automation Anywhere等獨角獸企業。
從底層技術看,目前市場上的RPA廠商大部分建立於微軟.net Framework框架,有的利用WorkflowFoundation(流程軟件)開發,可調用Windows系統中office的原生API;有的基於.net Framework的框架,利用開源或其他自研技術從底層自建體系;還有一部分則是在.net Framework上利用現代編程如C++、python技術,實現RPA的自動化功能。此外,國內還有少部分廠商脱離了微軟.net Framework框架,利用GO 語言或其他語言/框架自行研發,以實現與國產系統更好地兼容。
按理説,微軟早期就擁有大部分底層自動化框架和技術,具有先發優勢,但為什麼在RPA佈局上卻相對較晚呢?
微軟在RPA上的落後似乎驗證了“成也生態,敗也生態”的大公司困境。
在微軟龐大的生態體系內,自動化技術並不圍繞着外部複雜多樣的用户需求展開,而是傾向於圍繞自有生態的協同能力,主要解決內部的流程問題,與真正用户的自動化需求有一定距離。很多自動化技術分散在微軟的各個產品線中,即使這些Windows 、IE等系統都可以很便利地實現自動化,但並沒有被串聯組合形成一個團隊,微軟的定位仍是一個提供核心技術的科技巨頭。
直到藉助微軟核心底層技術發展起來的RPA企業野蠻生長,微軟才緩緩注意到這些巨獸竟一時之間開闢了一個百億規模的“新”市場,而這個市場熟悉又陌生。因此,在RPA爆發後的2019年,微軟通過重構Microsoft Flow及收購RPA創業公司正式進軍流程自動化賽道。
2020年12月10日,微軟 Power Automate 家族 RPA 功能 Desktop Flow 在華落地商用。Power Automate 是幫助組織實現工作流和業務流程自動化的低代碼開發平台,可通過訪問API的方式調用新應用,也能以RPA的方式,通過對UI界面的操作,實現對遺留應用程序、系統和平台的自動化控制。通過Power Platform將其與Power BI和Power Apps進行銜接,形成微軟智能雲的“三架馬車”,可確保兼容性、可擴展性和企業級的安全合規性。
即便擁有微軟的品牌和技術加持,但在目前多家湧入的RPA市場上,微軟似乎已經失去了攻城略地的先機,其市場份額的拓展速度還需靜候觀望。
UiPath:創始人來自微軟,15年成長為獨角獸
與微軟相比,UiPath作為RPA賽道成長最快的獨角獸企業,對自動化的市場嗅覺則顯得更為靈敏。
2005年,在微軟Owning SQL Server Agent dev(SQL服務器代理開發)的Daniel Dines離開微軟,組建了一個10人的技術團隊,即UiPath的前身DeskOver ,為微軟、IBM等公司提供技術外包服務,同時研發一些自動化產品。
在一次技術合作中,DeskOver發現自動化商機,開始研發自動化產品,受到Yahoo關注,並於2015年獲得第一筆融資,開發了一款企業級RPA平台,正式改名為“UiPath”。
UiPath將工具與平台進行結合,產品覆蓋發現、構建、管理、運行、參與和評估,為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服務。其願景是人手一個機器人,信奉該戰略能夠抓取企業低價值長尾;產品特點是門檻低,用户界面友好,致力於“平民IT”,為普通員工打造小而美的數字化工具。
不過,UiPath一人一機的理念似乎更傾向於資本故事和業務理解。從員工角度切入的RPA雖然更靠近業務端,但也由此帶來管理難題。因此UiPath選擇諮詢公司等渠道影響大B企業,大部分以自上而下的角度部署RPA,定位仍屬於企業級RPA平台。
必然的”錯失“,是否是巨頭之“痛”?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創新的靈敏和成熟的穩定似乎成為了對立面。微軟沒有做出UiPath,也看似成為了一種必然的”錯失“。但當UiPath成長到一定階段,它也同樣面臨着微軟的難題,將囿於自身架構和業務,無法快速作出市場反應。
但是,巨頭面臨這些挑戰時的反應顯得更為沉着冷靜,不僅是微軟通過不斷收購以保持創新業務和技術的加入,UiPath也在收購一些專業軟件豐富其自身產品功能和生態。從商業角度看,這成為了一種更正常的戰略方式。畢竟相比較創新遲緩的“痛”,在自身業務尚蒸蒸日上的情況下,重點發展現有業務顯得更為穩中求勝。
至於是否應該等創新業務經過市場驗證之後再入局,主要還是依靠對其業務的顛覆性考量。目前,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價值雖已形成共識,但與ERP、CRM等直接切入交易的企業服務軟件相比,RPA的角色更傾向於基礎設施建設,傳統RPA的天花板事實上很低,市場對其看好主要源自智能RPA(RPA+AI)的爆發;但值得注意的是,智能RPA尚未走入死亡之谷階段,還將經歷一段時間的起伏和泡沫。
總的來説,“微軟為什麼做不出UiPath?“這道命題,也許應該是”微軟想不想做出UiPath?“的問題,以及”有多想做出UiPath?“的問題。巨頭之“困”,更在內因。
近日,億歐智庫發佈《千帆競發——2021RPA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研究報告,更多詳情可點擊鏈接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