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元形意太極門”69歲的掌門人馬保國大師,被50歲的搏擊愛好者4秒KO再次讓“中國武術不堪一擊”成了熱門。
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雖然很多人國人仍然認為,中國武術的技擊精華是在民間,在傳統拳術中,但在一位位國術大師不斷被刷新被KO的用時紀錄後,答案已經非常明顯。
大眾對於中國武術有這樣的誤解其實是可以理解的,1950年代中後期,以梁羽生,古龍,金庸為代表的大師依靠一部部武俠著作讓“武林,江湖”成為了幾代人夢想中的伊甸園。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梁羽生開創“新派武俠小説”的《龍虎鬥京華》,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説《書劍恩仇錄》卻源自一場醜陋的1954年的中國武術北斗巔峯戰,太極拳宗師吳公儀對戰白鶴拳名家陳剋夫,一場和街頭鬥毆沒有區別的比試。那場比賽造就了香港武術的短暫繁榮,但很快,面對泰拳的實戰挑戰,中國武術交出了一份全軍覆滅立的答卷——從1958年到1980年代中後期,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組織過數次中國功夫與泰拳的比賽,除一場平局外其餘全敗。而這些,是梁羽生,古龍,金庸不會告訴我們的。
1980年代,隨着改革開放的開始,中國武術的文化開始逆流,中國大陸也開始了武術的狂潮。尤其是李連杰的《少林寺》熱映後,中國人對於武術和江湖的憧憬達到了巔峯,而這種影響力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也是因此,大部分國人目前仍看不清中國武術的實質。實際上,在1980年和1981年,北京就有過武林大會,這是為了應對國際上慕名而來希望挑戰中國武術的友人。那兩次選拔賽,對於拳種沒有限制,能打就行,八卦、太極、大成,同輩,形意等等都有,但最終能打到半決賽的,都是散打選手。作為中國武術的傑出代表,李連杰在接受吳小莉採訪時就説過,武術就是一種體育,這個是新中國成立後就明確的,所以它並不是一種擊技。殺人技是以求以最高效的方法擊殺對手,以武犯禁顯然是不符合我們國家國情的。對於中國武術,高曉松也從文化和歷史角度有過解釋,鏢局時代實際上是中國武術實戰能力最強的巔峯,那時,中國武林人為了生計,為了生存,各個門派將所學融會貫通,將中國武術演變成為了殺人技。但隨着鏢局時代的落幕,中國武術的實戰技也就成為了歷史。
而現在的中國武術大都是套路,但在實戰中套路能有用麼?梅惠志是什剎海體校的教練,之後成為了北京市散打隊的總教練,他對於中國武術的理解就能很好的説明問題,“人們想象中的江湖是,你一個白鶴亮翅,我一個黑虎掏心,但你想啊,(比鬥)就像治病一樣,怎麼可能是開好了方子等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