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前世今生”

歷史回顧: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前世今生”

在不久前結束的2019年中國乒乓球全國錦標賽上,一位年近40歲的國家隊退役老將侯英超大顯神威,一路打敗多位現役國手、甚至是世界冠軍奪冠。而他的登頂也讓許多球迷朋友對一種曾經稱霸世界、今卻逐漸走向衰敗的乒乓球打法重新燃起了希望。

削球打法,你瞭解嗎?

丁松、陳新華、張燮林、侯英超、王浩、朱世赫、李根相、巴納、伯格曼……這些曾經在乒壇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削球門派的選手,接下來就請大家隨筆者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個打法的“前世今生”吧!

歷史回顧: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前世今生”

乒乓球是老外發明的運動,所以“削球”二字自然也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發明的一個詞。在英文當中,削球選手所對應的名詞是“Defender”,直譯就是“防守者”,而這也凸顯了該打法的根本特點:以被動防守為主,而非咄咄逼人的進攻。

至於為什麼叫“削球”?這個漢語詞非常形象地表達了削球打法的基本動作,那就是揮臂自上而下地用球拍去“削”、“砍”球,以此達到製造下旋旋轉的目的。

削球打法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便已在乒壇普及,下面這張圖右邊的選手便是乒壇早期的最強霸主、匈牙利運動員維克多·巴納(馬龍之前獲得世界大賽金牌最多的男乒選手,王楠之前獲得世界冠軍總數最多的乒乓球選手)的削球風采:

歷史回顧: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前世今生”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什麼純粹只削球的運動員,我們現在所定義的削球手是指在比賽中大規模使用削球技術的人(比如上面兩張動圖中侯英超、巴納都是有攻有削的)。而在上世紀50年代之前的歷史中,削球無疑是乒壇最有優勢的門派,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涉及到削球打法的一個重要歷史地位了:可以説,正是削球打法的出現,讓乒乓球開始逐漸脱離網球的桎梏,進而發展為一門獨立的體育項目。

這是為什麼呢?

歷史回顧: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前世今生”

很多人都知道,乒乓球源自網球,一開始只是為了解決人們無法在室外、或者無法找到較大場地的情況下所進行的縮小版網球運動,所以乒乓球的英文名直譯就是“桌上網球(table tennis)”,最早的球拍和球也都是網球的改版。

那麼是什麼讓乒乓球運動逐漸走向獨立的呢?兩個字:旋轉。

今天的我們對比看網球和乒乓球這兩項運動,可以明顯感覺到旋轉對後者的意義更為重要,這就使得大範圍奔跑、大力量互搏的網球運動沒有因為縮小到球桌上而變得乏味,反而別有一種特殊的樂趣在其中,而削球正是最早對旋轉領域進行較大規模開發的乒乓球打法。

歷史回顧: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前世今生”

不過從50年代開始,削球打法就開始逐漸走向衰敗,遭到了進攻型打法的不斷擠壓,其中日本人在這一趨勢中所起到的作用最為關鍵。

50年代,日本人發明了影響整個乒乓球運動發展的新事物——海綿套膠。以前的乒乓球拍都是“光板”,所以吃不住球。正因為如此,往下“削”會相對更容易製造旋轉(這點大家可以自己用一塊光板試驗一下,看拉和削哪個更容易),這也是削球打法在早期能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但是海綿套膠發明後,乒乓球手們能夠非常輕易地將球給向上“拉”起來,形成較強烈的上旋球,在這樣的情況下,削球選手的旋轉優勢就逐漸消失、從而陷入了不可避免走向衰敗的過程。注:下圖中靠近鏡頭的馬龍打出的球即是“拉”,而對面朱世赫的回球就全是“削”。

歷史回顧: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前世今生”

為什麼拉球會比削球更有優勢?這就涉及到一個旋轉性質的問題。削球時候回過去的球都是下旋,這種球總體上不會往前頂、而是會往回走,所以衝擊力不夠;而拉球的時候形成的是上旋球,球落到對方台子上後會因為旋轉而得到一個繼續往前衝的力,所以更加的暴力。

以前光板的時候進攻型選手不但無法拉出強烈上旋球來穿透對方的防線,而且還未必能抵消削球手回過來的極強下旋球,那自然就有些吃虧了。所以那時候的運動員大多都是攻、削結合,頂多是在近台扣殺削球,一旦退台就基本只有對削這一個辦法。

但是當海綿套膠普及後,弧圈球開始大規模普及,從此進攻型打法也開始走向中遠台,對拉取代了對削,乒乓球運動中的相持也就越來越好看了。此時削球選手仍然要“看對手臉色行事”,仍然採取被動回球而不是主動出擊進攻的辦法,那自然是難以維持自己的優勢。

歷史回顧: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前世今生”

面對弧圈球的衝擊,削球打法選手也開始慢慢尋找應對之策,主要方向有二:

要麼也在器材上動腦筋,發明出了一種可以製造逆旋轉的套膠——長膠來擾亂對手的判斷,比如國乒世界冠軍前輩張燮林等人就是以“魔術師”般的長膠旋轉變化而在世界聞名;此外還可能使用正膠、生膠等顆粒套膠來造成弱旋轉,同樣起到混淆對手手感的目的。

要麼則是向進攻型選手取經,攻、削兩手都抓,只要對手給出機會,就拼命進攻搏殺,其中的主要代表就是進攻能力極其突出的前國乒世界冠軍、“秘密武器”丁松,有時候你看他打球甚至都不像個削球手,而類似進攻型運動員,比如下面這板球(藍衣服是丁松):

歷史回顧: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前世今生”

從實際情況看,以上的兩種改良道路還是有一定效果的,所以50年代後削球運動員仍然能在世界乒壇佔據重要位置,但其地位也有了肉眼可見的下降,到80年代結束後,乒壇就再也沒有單打世界冠軍來自削球門派了。

尤其是經過21世紀國際乒聯改大球、無機膠水以及改新材料球“三連擊”後,削球打法所能製造的旋轉越來越低,對進攻型選手全面下風。目前乒壇的削球高手屈指可數、基本都沒太強實力,若非侯英超全錦賽奪冠,則這類型打法可能真要逐漸消失於一線視眼當中了。

不過對於全錦賽的勝利,侯英超表示自己的運氣非常好,沒遇見會打削球的對手。這既是他的謙虛,但同時也是對自己打法的清醒認識:削球手向來“殺生怕熟”,以侯英超以前在國乒的位置和今年全錦賽的實際情況,我們很難説他能憑一己之力改變削球打法的衰敗局面。

歷史回顧: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前世今生”

隨着國際乒聯改革的不斷推進,幾乎所有非兩面反膠弧圈進攻型的打法都遭到了遏制,削球打法和中直正膠快攻(劉國樑等人)、日直單面反膠(柳承敏等人)、韓直單面生膠(玄靜和等人)、橫拍顆粒快攻(鄧亞萍等人)已經很久沒出現過單打世界冠軍了。

更為甚者,連直拍兩面反膠打法選手現在也基本全靠許昕一人撐門面,但我們不要忘了,這位老將也已經有29歲了。

從打法上的百花齊放到逐漸“歸於一統”,不斷被器材改革干預的乒乓球運動是否符合一個體育項目的正常發展規律,我們現在難以下結論。不過還是在此為那些堅持着特殊打法的運動員們點贊,期待你們能為乒壇帶來更多不一樣的精彩來:加油!

微信公眾號:全言乒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81 字。

轉載請註明: 歷史回顧: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前世今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