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價值不可估量的豐碑,影響了歷代的大書法家,你學過嗎?
假如要找一本在書法歷史上影響極大的碑帖,我想懷仁和尚奉命集王羲之字的《聖教序》一定是可以上選的。懷仁和尚用極致的工匠精神和超羣的書法技藝,為後人留下了一塊價值不可估量的豐碑。下面,就跟隨着嘉強一起
假如要找一本在書法歷史上影響極大的碑帖,我想懷仁和尚奉命集王羲之字的《聖教序》一定是可以上選的。懷仁和尚用極致的工匠精神和超羣的書法技藝,為後人留下了一塊價值不可估量的豐碑。下面,就跟隨着嘉強一起
《集王聖教序》,全稱《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自唐代以來,一直是研習書法尤其是行書公認的最佳範本之一。主要是該碑保留了王羲之傳世的大多數字形,且字字獨立,臨摹、欣賞都是無可挑剔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
米芾與王鐸乃中國書法史上的大家,兩人都十分推重“二王”,在學習“二王”書法上下了極大的工夫。王鐸在學習“二王”的過程中還借鑑過米芾,一定程度上受到米芾的影響。他在米芾的《吳江舟中詩卷》後題跋
米芾早年遍臨古帖,後來上溯魏晉,前半生入古,後半生出古,假如不是靠着一股瘋癲,恐怕很難達到後世評價的高度。王鐸的書法之路,和米芾神似,他以臨帖如燈取影般的逼真自得,後來一天臨一天創,也引為得意之事,但
王鐸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 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脱,淋漓痛快。王鐸工
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之),號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煙潭漁叟,平陽府洪洞縣(今山西省洪洞縣)人。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王本仁的兒子。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生於河南孟津縣。
王鐸《行草〈金山寺詩〉》縱274.6釐米 橫57.3釐米安徽省博物館藏從《行草〈金山寺詩〉》看王鐸的張狂作者:黃辛虹千古風流,説起王鐸,用一句廣東話概括就是“有辣有不辣”:王鐸從身前到身後總是譭譽參半
明末清初,王鐸、傅山等人利用生宣,大膽嘗試行書草寫,使大字行草風靡一時,並奠定了行草書在書法史上的地位。王鐸行草條幅,將行書姿態誇張,充分利用空間,大膽落墨和留白,形成了以往罕見的氣勢。這種條幅形制至
相對唐人摹本的雋永秀氣,王鐸用筆多了些刀石味,有些《聖教序》的味道。這種奇巧的構思與融合,不失為一種嘗試。王鐸王羲之《蘭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
吳昌碩在《孟津王文安草書卷》詩中吟道“眼前突兀山險巇文安健筆蟠蛟螭。波磔一一見真相直追篆籀通其微。有明書法推第一屈指匹敵空坤維。”從吳昌碩的詩中可以看出,王鐸草書在明代的地位極高,成就極大。他的草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