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增強版《Once》,音樂還是非常好聽,整個故事很清新很溫暖,《大地驚雷》的小姑娘很搶眼,可惜後面不夠出彩了。但總感覺缺了點《Once》裡那種真誠、傷痛和愛的錯失,略有些甜膩。不過仍然是非常好看非常舒服的電影。
下面是長點的文章:
都市中的星光
——評《再次出發》
影片一開場,你已置身於紐約的一間小酒吧中,毫無鋪墊。這裡有喁喁的低語、酒杯交錯的脆響、昏暗又溫和的燈光,當然,還有音樂:簡單純淨的人聲,清新流暢的吉他,僅此而已。但當這一切彙集在一起,當傷感、甜蜜、溫柔的歌聲被唱響,當愛情、夢想、孤獨化成配著音樂的詞句,當你看著大銀幕上的這部電影《再次出發》,你會覺得:再失意的人生也都應該並已經得到了祝福。
看慣了 3D 的恐龍從侏羅紀跳到現在的樂園中撒歡奔跑,看慣了超級英雄互拼超能力對抗邪惡,看慣了飛車、爆炸、香豔美女、迪拜美景以及衣冠楚楚的男女用非人的語言談論著毒品、金錢、軍火、托拉斯公司的股票,反而你會覺得《再次出發》才真是應了 IMAX 那句宣傳詞:不是看電影,而是走進電影。
沒錯,《再次出發》幾乎就是導演約翰·卡尼前一部佳作《曾經》的加強版。它和《曾經》一樣也是一部成本不高的獨立電影。但你會發現,這樣的電影在大銀幕上看居然能獲得比商業大片更美妙的觀影體驗:完全浸潤、融入到電影之中,讓那些街景、角色、音樂如同環繞在你身邊——這是可以讓我們以心和旋律來跟隨的一段人生,儘管毫無驚險刺激的高潮場面,卻讓你全情投入,與主人公呼吸與共,隨著影片中的旋律在腦海中輕聲哼唱,時而微笑,時而嘆息。
約翰·卡尼拍過三部很出色的電影:《叛逆邊緣》、《曾經》和《再次出發》,裡面都有極其好聽的音樂,都在講述一種隨心隨性的生活態度。《叛逆邊緣》就是一首另類搖滾,就像其 OST 裡用到的碎瓜樂隊的調調,講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糾結、絕望;《曾經》是愛爾蘭民謠風,有些不羈,更多是現代都市中的孤獨、尋找、傷痛以及愛的錯失;到了《再次出發》,場景搬到紐約,影片更像一首流行民謠,甚至還混雜著爵士、搖滾、嘻哈、放克等各種味道,像一盤 Mix 的磁帶,所有歌的共同點就是清新、溫暖、動人,略顯甜膩但絕無刻奇(Kitsch)。
和《曾經》一樣,《再次出發》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不過是個失落頹唐的音樂製作人重新找到自己的繆斯,兩人共同製作新專輯,用音樂療傷,最終成功的故事。影片以音樂代替情節作為線索推動故事發展,用音樂帶出的情緒引導觀眾,每首歌都精巧地與情節發展、角色心態融合在一起。情節敘事上的極簡化並沒有使影片顯得空洞乏味,你很容易投入故事,隨著細膩的感覺流動向前,不會有“電影就是個大 MV”的想法。比如影片一開頭就很大膽地在長時間敘事後忽然閃回,接著又是一次閃回,從三個角度將男女主角在酒吧中以歌相遇,從心出發的情節交待得清楚透徹。
既然不同於一般商業片,《再次出發》看的就不是場面和高潮情節,而是音樂帶來的感受——透過一些非常精妙的段落傳達出來:在酒吧中,丹聽著格蕾塔的吉他伴奏清唱,想象出各種配器加入,讓音樂以一種立體化、視覺化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有趣有料;格蕾塔聽了幾句男友戴夫的新歌,看著他的眼睛,沒有一句話,忽然扇了他一記耳光,問他歌是寫給誰的?真是所謂音樂傳情,心都在裡面,藏也藏不住;湊起來的樂隊在小巷、屋頂錄音,伴著周圍的城市雜音,甚至怒吼、警笛聲,愈發顯得怡然自得,讓你覺得這些曲調都是從內心流淌出來的;還有結尾時,格蕾塔看著臺上的前男友以她建議的方式唱著主題曲“迷失的群星”(Lost Stars),她卻沒有應邀上臺,只在出口處站著看著,然後悄然離去……
《再次出發》中一切都像片中的歌曲,清清的、淡淡的、柔柔的,些許濃烈的東西都在音樂底下,需要像品酒一樣自己咂摸。好比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讓你說不清是愛情?是友情?是相互欣賞?相互吸引?相互同情?兩人兜兜轉轉,共譜心曲,卻絕不談情:一次回到屋中似乎會發生什麼,卻被小胖子撞破機會;兩人如《羅馬假日》中的派克和赫本一樣牽手逛街,聽著各自手機中的歌單,望著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卻沒有在音樂與夜色中親吻……結尾時,錄完專輯的兩人將要分別,格蕾塔定定地看著丹,感覺像持續了十幾秒鐘,最後只是淡然走開。
就像主題曲“迷失的群星”歌詞中寫的“我們是否都是迷失的群星?依舊試圖把黑暗照亮?”每個都市裡的人都會覺得自己孤獨、迷茫、無力,想找到溫暖、找到依靠,最關鍵的:找到生活的目標和動力。那麼抬起頭來,看看都市裡的星光,聽聽美妙的音樂,你會覺得,再失意的人生也都應該並已經得到了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