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僧格林沁英法聯軍 是誰把僧格林沁殺了

由 忻素芹 釋出於 經典

僧格林沁英法聯軍,是誰把僧格林沁殺了。僧格林沁英法聯軍首次碰面是在咸豐九年,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失敗的教訓,積極籌建防禦工事,做好了反侵略的各項準備工作,英法聯軍行至天津時不顧清軍警告悍然闖入大沽口,僧格林沁督軍奮起反抗,英法聯軍大敗軍艦撤走。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英法聯軍第二次交戰是在咸豐十年,這一年英法聯軍進犯天津,僧格林沁提前做好迎戰準備嚴陣以待,但英法聯軍用火箭進攻導致清軍馬匹驚嚇陣勢混亂,英法聯軍佔據了張家灣,僧格林沁退居八里橋後,與其他將領商議分三路同時反攻敵軍,清軍火槍裝備有限,遭到英法聯軍密集火力的轟擊大量傷亡,尤其是因為決策失誤南路防守的勝保部遭到沉重打擊損傷極其慘重。

僧格林沁英法聯軍交戰的最後階段在9月19日的上午,英法聯軍兵分兩路進攻清軍,企圖從後方包抄清軍,清軍腹背受敵面對敵人密集炮火表現的異常勇敢,不斷奔向敵軍的陣營進行殊死搏鬥,僧格林沁指揮蒙古騎兵穿插於敵軍之間試圖拆散敵軍陣勢,但因為勝保部的潰敗而沒能實現。這場戰役雖然以清軍慘敗告終,但清軍表現出的反抗外國侵略者、不畏犧牲、寧死不屈的愛國精神是可歌可泣的,蒙古騎兵的奮不顧身死而後已的英雄事蹟是不可磨滅的。此戰後不久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軍設計所殺,一代將星隕落。

僧格林沁 太平軍

鐵帽子王僧格林沁是蒙古族的晚清名將,在道光年間曾襲科爾沁郡王爵。

僧格林沁舊照

咸豐三年被任命為參贊大臣,這一年也是僧格林沁太平軍交戰的第一年,太平天國定天京為國都,並派兵北伐,八月攻入京畿重地,咸豐帝命僧格林沁帶兵圍剿,十月在天津迎頭痛擊北伐軍,北伐軍潰敗。咸豐四年僧格林沁太平軍交戰進入第二階段,由李開芳、林鳳祥率領的天平天國北伐軍為佔領高唐,與清軍相互僵持了9個多月,最終僧格林沁率領的八旗騎兵在連鎮大敗北伐軍,僧格林沁因此被咸豐帝賜予“湍多巴圖魯”的稱號。

僧格林沁太平軍交戰的最後階段在咸豐五年,太平軍佔領了馮官屯並以此為據守,與清軍做最後的抵抗,清軍利用馮官屯地勢高將圍牆加高,水勢抬起,加上連日大雨,太平軍潛伏之地水深二三尺,雖然餘糧充足,但大部分被水浸溼,不能食用,清軍還時常向太平軍發射炸炮,太平軍死傷多人。

在條件極端不利之下,太平軍依然不肯投降並且多次設法突圍,但都以失敗告終,5月29和30兩日,僧格林沁接連率兵對太平軍發起猛烈攻勢,在加緊圍攻同時又假意表示只要肯投降就不殺,李開芳在權衡利弊後決意假投降趁機逃脫,但僧格林沁並沒有履行自己的承諾,反而使用極為殘忍的方式報復太平軍,李開芳等被押解進京後在6月11日全部遇難。

鐵帽子王僧格林沁

鐵帽子王僧格林沁是道光皇帝姐姐的過繼兒子,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的晚清名將,在道光年間曾襲科爾沁郡王爵。

僧格林沁祠

鐵帽子王僧格林沁幼年家境貧寒,曾和父親為富人放牧,到12歲時被送到老城文昌宮讀書,1825年被選為君王嗣子,承襲郡王,此後曾擔任後扈大臣、衛內大臣、顧命大臣等重要官職,1853年任參贊大臣,在太平天國北伐之際,親自率軍圍剿,北伐軍損失慘重,1854到1855年連續兩次大敗太平天國北伐軍,數百戰役無一漏網,聲名遠播。

1859年英法聯軍悍然闖入大沽口,鐵帽子王僧格林沁堅決反擊入侵者,英法聯軍撤走,這場大沽口保衛戰,是列強入侵中國以來被侵略的中國首次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入侵天津,僧格林沁兵敗撤退,英法聯軍進而進攻北京,圓明園被毀,僧格林沁被革去郡王爵。1860年恢復郡王爵,1862年親自率領蒙古騎士多次擊敗捻軍,1865年被捻軍設計陷入重圍,突圍後被捻軍誅殺,終年55歲,同年七月靈柩北上被安葬於科爾沁左翼世襲旗陵,另外修建僧王塑像祠一座,賜諡號“忠”。

僧格林沁輔佐過三朝皇帝,被稱為鷹獒之士,咸豐帝在聽說他的驍勇事蹟後,特別賜予他“湍多羅巴圖魯”的稱號,僧格林沁為官40年,多次救清朝於水火之中,用生命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


僧格林沁騎兵是怎麼敗的

僧格林沁騎兵是怎麼敗的這個問題要從1860年說起,在天津和大沽口失陷後,咸豐帝派桂良向英法聯軍乞和,但談判並沒有成功,英法聯軍隨即向北京進犯。

僧格林沁畫像

僧格林沁表示當奮力截擊,9月18日聯軍發動攻擊,蒙古騎士戰馬遭遇敵軍炮火後紛紛潰退,僧格林沁退守八里橋,利用八里橋灌木叢林構築了一系列的戰壕並針對東西南路聯軍作出了作戰部署,21日上午英法聯軍發動對八里橋守軍的攻擊,蒙古騎兵因為依然使用長矛等冷兵器頑強對抗敵人的炮火衝擊,清軍遭到重大傷亡,僧格林沁試圖分割敵軍陣勢從而殲滅敵軍,但因南路勝保部潰敗而未能成功。

僧格林沁騎兵是怎麼敗的從這裡就可以窺出,清政府在和戰決策上猶豫不決,僧格林沁指揮部署也存在不足,在敵軍主攻八里橋時迎戰的是薄弱的勝保部,致使清軍在開始就損失慘重,其次是清政府一再強調包抄敵後作戰,但僧格林沁對此並沒有給予重視,不僅沒有繞到敵後,反而將馬隊派到正面對敵,最終敗於敵軍的猛烈火力下。

再者,清軍主帥僧格林沁在敵軍的車輪戰包抄戰後逐漸失去了作戰信心,在戰鬥最激烈之時自乘驢車撤隊而逃,致使軍心渙散軍隊土崩瓦解,另一點在這場戰鬥中,清軍無論是在軍隊質量、武器裝備上,都不佔據優勢,僧格林沁騎兵是怎麼敗的這一問題也就有了答案。

僧格林沁之死

1865年5月18日,滿清世襲郡王爵僧格林沁被捻軍設計,在高樓寨陷入重圍,五月十八日夜,曾格林沁冒死突圍,在吳家店被捻軍誅殺,終年55歲,令朝野上下一片震驚,此次事件便是著名的曾格林沁之死事件。

咸豐帝畫像

在滿清順治期間曾有八旗和綠營軍事制度,八旗主力是滿清的優勢也是最後的鐵拳,但在嘉慶之後,雖然國家軍事體系沒有太大變化但呈現非常明顯的衰落。僧格林沁之死前期天平天國興起,隨之而來的捻軍也異軍突起,咸豐皇帝大力號召民間組織團練,這也是促使後來湘軍興起併成為滿清武裝主力的主要原因,1953年太平天國定都後進行了北伐,捻軍隨即在北方傳播開,在這期間僧格林沁掌握了對付捻軍的武裝主力八旗,隨後全殲太平天國北伐軍,大敗捻軍,但捻軍是流竄方式作戰,僧格林沁漸漸在消耗戰中輕敵,終於在率領不多兵力的情況下被捻軍設計而被誅殺,一代名將戰死馬下。

僧格林沁之死令八旗失去了主帥,戰鬥力也大不如前,湘軍成為了滿清武裝力量的主力,滿清勢力大減,漢人控制滿清軍事的結局已經註定,也為滿清最終垮臺埋下伏筆。由這可見150年前這場規模不大的戰鬥,導致的歷史結果十分嚴重,太平天國被打敗之際,捻軍的覆滅已經是定局,但如果僧格林沁活著,八旗仍是滿清的武裝主力,而後的歷史便沒人能猜測得到了。

僧格林沁墓

同治四年僧格林沁被捻軍設計在高樓寨被誅殺,終年55歲。清政府為僧格林沁以親王宏大規格舉行了葬禮,賜諡號“忠”,並繪像紫光閣。

僧格林沁墓

公元1865年7月,一隊扶柩北歸的清軍從北京城出發,最終目的地是科爾沁左翼世襲旗陵,殮載的就是晚清名將軍功卓著的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墓選在一個山水環繞的吉祥地,就在科爾沁草原上名叫巴虎山的地方,山腳下三丈多高的碑樓聳立,樓裡面鋪著青石地,內中端坐一碩大贔屓,頭頸高高昂起,眼睛外瞪嘴巴張開,似乎有向前匍匐之勢,身上馱的就是同治帝親筆題的青石盤龍碑,碑高大約一丈七尺,碑首刻著聖旨二字,碑文也是由同治帝親筆書寫,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輔成,全文共有310字,主要記錄了僧格林沁的生平和戰事。

如今僧格林沁墓所在的地方,已經不復當時的輝煌,只遺留下一塊聖旨碑,在巴虎山的半山腰上,兩隻石獅子腳已經歪跛在一側,獅子的前腿也被砸裂,陵園也成了一片玉米地。不僅僧格林沁墓被毀,就連與之相距不遠的他的兒子和孫子陵墓全都被毀。後來文物保護意識非常強烈的白先生,不斷動用人力物力將散落在山上的僧格林沁墓的石獅子修復,並一批批搬下山,重新安置在山下的碑亭前。僧王祖孫3代,生前享盡榮華,死後卻寸骨無存,實在令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