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東”一詞在膠東半島始終沒有叫開,魯東大學屬於特例
今天,大家最關注的話題,無疑是高考。因此,本文雖然要討論的是地名文化,但引題也是從高考高校開始。
眾所周知,山東省範圍內的高校,主要分佈在濟南和青島兩地,其餘城市的數量都偏少。煙臺雖然經濟排位靠前,但公辦本科院校,也就是煙臺大學、魯東大學、山東工商學院、濱州醫學院(煙臺校區)等為數不多的幾座。
其中的“魯東大學”,前身為煙臺師範學院,2006年更改為現名。關於改名一事,當年曾在民間引發過不少討論,時至今日,亦未完全停歇。
由“學院”改為“大學”,固然可喜。但由“煙臺”改為“魯東”,則頗讓人不解。這個不解,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於外地朋友來說,透過魯東這個名字,很難判斷出學校所在的城市;另一方面,對於本地人而言,“魯東”一詞缺乏歸屬感,容易產生心理上的隔閡。
實際上,對“魯東”一詞不感冒的,並非只有煙臺人。在青島、威海等地,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會提到這個詞彙。提到山東省東部時,人們多習慣用“膠東”的稱呼。
在現代漢語語境中,“魯東”和“膠東”所指的空間範圍雖然大體相仿,但就使用頻率而言,“膠東”卻呈現出“壓倒性”的優勢。以“膠東”打頭的招牌比比皆是,但帶有“魯東”字樣的機構名稱少之又少,不仔細查的話,一般人能想到的,也只有“魯東大學”了。
為何會出現這種人文現象?這還要從“魯東”一詞的歷史淵源說起。
在古漢語中,“魯東”的原義就是魯國的東境,如《孔子編年》中說:“(孔子)父叔梁紇卒,葬於防山。防山在魯東。”由於魯國只是一箇中等規模的諸侯國,其空間範圍比較有限,東不過臨沂(與莒國相接)。而膠東半島區域在春秋前期屬萊夷之地,後來則歸齊國管轄,與魯國相隔遙遠,彼此並無交集。因此在古代,半島地區偶見“齊東”之謂,而從無“魯東”之稱。
一直到了清末民初,隨著“魯”逐漸成為山東省的簡稱,膠東半島區域才作為全省的一部分,與“魯”這個字產生了關聯。(注:山東號稱齊魯之邦,明末曾將山東籍官員稱作“齊黨”,而清代中前期的奏摺中一般以“東省”作為簡稱。按照網上流傳的說法,清末由於電報興起,各省都需擬定簡稱,齊強魯弱,山東本想用“齊”字,卻因為讀音與河北之“冀”相似,故以“魯”為簡稱。這一說法雖然暫時沒有見到詳細的史料出處,但山東省遲至清末才以“魯”為簡稱,則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由於北洋政府在山東東部設有“膠東道”(範圍不限於膠萊河以東),因此在進入民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半島區域也並沒有大規模使用“魯東”這個稱呼。
從史志資料的記載來看,“魯東”一詞在區劃語境中正式指代半島,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逐漸出現。
《山東省志•建置志》載:
抗日戰爭初期,戰前韓復榘系統的行政官員除範築先、張裡元等少數人外,大部分或逃或隱,行政系統基本陷於癱瘓。沈鴻烈(繼任者)的省政府駐地很不固定,……再加上日軍在山東的點線分割,使省政府與各地聯絡不便,難以有效地行使職能。
為圖補救,沈鴻烈在任期間,先後設立了三個‘’主席行署”,使之代表省政府就近指揮。1938年秋大致以膠萊河以東的膠東地區設立魯東行轅,1939年2月將魯東行轅改為魯東行署。
在當時,除了有魯東行署之外,山東西部和北部還各有魯西和魯北行署,只有沈鴻烈親自駐紮的魯南區域,沒有設立“魯南行署”。
除了沈鴻烈系統之外,日偽在入侵山東之後,也曾使用過“魯東”這一稱呼。同樣是《山東省志•建置志》的記載,“日軍於1938年3月成立了以馬良為省長的偽山東省公署,省以下行政區劃實行道、縣制,除青島市直轄於偽華北臨時政府外,將全省劃分為四道二市。”而在這四道當中,就包括了“魯東道”。
瞭解了這段歷史背景之後,大家應該也能看出這樣一個端倪:由於當時採用“魯東”稱謂,要麼是日偽,要麼是頑軍。“恨”屋及烏,普通民眾對“魯東”這個詞會是什麼情感?可想而知。
而與此同時,我黨領導下的膠東根據地在積極抗日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壯大。在此基礎上,1941年2月膠東區行政聯合辦事處正式成立。1942年7月撤銷膠東行政聯合辦事處,成立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1944年4月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改稱膠東區行政公署。
根據《山東省志•建置志》的記載,抗戰時期的膠東區行政公署,先後轄北海、東海、西海、 南海、中海等專區和煙臺行政聯合辦事處,範圍“以濰縣(全縣在內)、 高密(全縣在內)、安邱之西門口(在內)以北及膠縣之張哥塞(在內)、曹文(在內)兩地 以北為界,上屬各縣迤東與東北各縣均屬之”。
在解放戰爭時期,“膠東區”的區劃仍然保留,一直到建國後的1950年才撤銷。此後,“膠東”這個詞雖然不再作為區劃概念而出現,但因為上述這段紅色歷史的影響,不管是在官方語境中(如膠東經濟圈),還是在民間表述中,仍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而“魯東”這個詞,就長期無人問津。
說得更直白一些,人們對“膠東”和“魯東”的態度之所以會出現天壤之別,關鍵就在於歸屬管和認同感。前者曾“生死與共”,後者則“無關痛癢”。
如果不是煙臺師範學院更名為魯東大學,很多人可能早就忘了“魯東”這個詞的存在。因此,當年改名的訊息公佈之後,當地不少人曾提出疑問:“為何叫做魯東大學,而不改名‘膠東大學’?”民間之所以有這種呼聲,除了上面提到的對“膠東”一詞的認同感之外,還有一點在於魯東大學自己也承認歷史上的膠東公學、膠東師範學校是其前身。
當然了,大學改名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情,並非想叫什麼就叫什麼。煙臺師範學院最終被批准改名為魯東大學,可能有其他深層次的因素考量。但當地人對於其名字的討論,體現出的人文觀念,也是客觀存在的。(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