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山海關不失,滿清入了中原也立不住腳。
不過,滿清為入主中原,蓄謀已久,已做好了替代方案。
而以當時的情況看,似乎無人能阻擋八旗入關。
山海關阻隔,八旗入中原也站不住腳
山海關地勢雄壯,很難攻破。
不過,萬里長城萬里長,滿清可以繞過山海關。
皇太極時期,後金(清)曾5次迂迴入邊,席捲直隸、山東,攻城掠地、擄掠人口。
但是,儘管八旗肆虐各地,但仍只能以劫掠為主,未能在關內取得立足點。
大軍屢入塞,不得明尺寸地,皆由山海關阻隔···——《聖武記》(魏源)
這是因為:山海關-寧錦防線的阻隔,使滿清只能迂迴入關,關外與關內的聯絡十分脆弱。
因此,滿清雖能入中原,但也是懸師遠征,缺乏根據地。
在大明統治尚完好的情況下,八旗即便攻城掠地,也難以持久。
同時,由於袁崇煥等人當初堅決反對放棄關外,建設了寧遠-錦州防線,扼遼西走廊。
和後來的遼瀋戰役一樣,遼西走廊不能控制,滿清的老巢不安全。
只要山海關在明軍控制下,八旗主力不敢長期在關外逐城發展。
所以,正常情況下,不奪山海關,滿清難以入主中原。
情況變化
但是,1644年,情況已不正常。
首先,在李自成的威脅下,大明令吳三桂放棄寧遠等地,退守山海關。
寧錦防線淪陷,清軍控制了遼西走廊。
用後來遼瀋戰役時常用的話來說:東北的大門,關上了。
無論是吳三桂,還是可能與吳三桂聯合的大順,都很難直接威脅滿清後方。
滿清已經可以考慮放手入關了。
其次,“大木”已倒。
此前,由於大明遠大於大清,皇太極入邊,只是“伐大木”。
滿清數次入邊,目的正是要透過不斷擄掠,破壞大明的戰爭潛力、統治根基,然後再尋求決定性打擊。
如今,大明已亡,大木已倒,這正是滿清等待已久的機遇。
所以,1644年時,無論吳三桂是否獻山海關,滿清都對入關志在必得。
滿清的替代方案
1644年3月,崇禎令吳三桂放棄寧遠,退入山海關,準備入援北京。
多爾袞聞訊,立刻進行動員,準備大舉進攻。
當時,多爾袞尚不知李自成已經攻破北京,但知道大明已搖搖欲墜,因此,此戰多爾袞的目標已不再是擄掠,而是:“代統大軍,往定中原”。
為實現“往定中原”的目標,多爾袞採納了范文程的建議,做出調整。
首先,滿清為入主中原,一改過去擄掠之風,“嚴申紀律,秋毫無犯”,併發布了“官仍其職,民復其業”的號召,準備以招撫之法,實現對中原的統治。
同時,滿清決定:無論是直接攻取北京,還是先攻取其他地方,都必須在山海關以西長城附近選擇堅城為據點,派重兵把手,替代山海關作為清軍出入關內外的門戶。(《清世祖實錄》)
4月13日,當滿清進抵遼河時,多爾袞得到李自成已經攻佔北京的訊息(但仍未得吳三桂訊息),遂採納洪承疇的建議,再次做出調整。
滿清決心趁李自成在北京立足未穩,“計道里,限時日,輜重在後,精兵在前,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前,賊走則追剿,倘仍據京城,則撲滅更易”。
滿清的想法,是趁李自成立足未穩,抓緊時間,迅速入關,與李自成在華北平原決戰。
李自成難以抵擋
其實,李自成當時的總兵力、地盤雖不及當初的大明,但仍遠大於滿清。
如果李自成運籌得當,對滿清保持警惕,勝負未可知。
但是,李自成似乎並沒有把滿清看成其主要對手。相反,李自成更關注的是大明殘餘,甚至張獻忠。
李自成總兵力雖號稱百萬,但分佈在陝西、河南、河北等地,兵力分散,在華北地區只有10萬左右。
同時,李自成在政權建設上比較“大條”,對地方基本沒有建立有效、忠誠的統治。
因此,在河北地區,滿清與李自成兵力相當,統治基礎也差異不大。
早在對反明戰爭中,許多讓農民軍吃盡苦頭的大明精銳,都是被八旗殲滅的。
而在後來的潼關等地的直接交手也表明:在兵力相當情況下,李自成不能敵清軍。
同時,在招撫舊明官僚,籠絡舊明殘餘上,李自成更是遠不如多爾袞成熟。
因此,李自成實在贏面不大,很難抵擋滿清。
吳三桂
不過,李自成仍有3成的可能穩住形勢。
這3成,來源於吳三桂的關寧鐵騎。
儘管農民軍戰鬥力遠不如滿清,但如果加上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是可以與滿清一戰的,至少可能守住京城。
而吳三桂,原本幾乎100%屬於李自成。
當年,祖大壽曾向皇太極獻策:攻取中衛所,“收吳三桂家屬,彼必為之心動”。
而李自成入北京後,吳三桂家屬已被大順軍控制。
所以,吳三桂也曾表示接受李自成的勸降。
不過,多爾袞、洪承疇都“低估”了李自成的失誤。
他們想不到:李自成會在吳三桂問題上處理失誤。
4月15日,清軍抵達翁後時,接到了吳三桂來信。
儘管多爾袞、吳三桂在一些問題上尚未達成一致,但多爾袞得知李自成與吳三桂鬧掰,遂疾馳山海關。
關寧鐵騎與大順軍已經鬧翻,再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滿清入關了。
滿清一心入關幾十年,無論山海關是否開門,他都已經做好了“往定中原”的準備。
而李自成對此毫無警惕。
可以說,無論是政治能力、軍事能力,李自成與滿清統治者差距極大,無法阻擋滿清。
勝負,其實已定。
吳三桂最後倒向滿清,只是大順與滿清統治者雙方能力差距的結果,而非原因。
歷史是由一連串“偶然”事件組成的。
但是,“偶然”背後,總是必然。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