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洋政府統治15年間,就出現過25位、31屆國務總理,每屆任期平均半年不到,其中一位只幹了不到10天,被稱最短命的總理。
這位總理,名叫李經羲。
李經羲是個有趣的人,他出身名門,忠於清廷,卻有心向革命。在風雲變幻的年代中,他位高權重,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程序。
但混到如今,卻成了一個無名之輩。
靠著李鴻章往上爬的官二代
提到李經羲,不得不提他的伯父李鴻章。
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有了李鴻章這位晚清重臣和政治名家,李經羲就成一個小小的貢生晉升成了標準晚清官二代。
貢生做不了官?那就砸錢!
一路往下砸,李經羲終於成了一名道員,從此進入仕途。
進入了政壇,在加上伯父李鴻章的特殊關照,在光緒二十年左右,李經羲步入了“省級”官員之列,這一時期他的任職崗位,包括了福建布政使、雲南布政使、廣西巡撫、雲南巡撫等。
一路往上升,李經羲的仕途可謂是一帆風順。
而李經羲在歷史上,最有作為的一筆,則是他在1909年擔任雲貴總督後。成了雲貴總督,就意味著李經羲坐上了封疆大吏。
按理說,混到這份上,也算是走上了人生巔峰。
可李經羲不一樣,他比較倒黴,好不容易成了封疆大吏,清王朝卻要完了!
伯父李鴻章一直自嘲為清帝國的“裱糊匠”,粉飾著這個腐朽大廈的外貌,這樣的從政風格,自然而然影響了李經羲。
清政府的沒落,李經羲心知肚明,於是,為了挽救頹敗的“國運”,他可謂是盡職盡責。
從擔任廣西巡撫開始,他就不斷給朝廷上奏摺,這些文字裡無不透露的都是如何維護清朝統治、剿滅革命的方略。
這些方略注重基層組織建設,緩解地主和農民的階級矛盾,較之孫中山的農村政策來說,先進了至少20年。
其中,最重要的方略就是辦講武堂。
講武堂,即綜合性的軍事院校,以期為清廷培養新型軍事人才,目的是為了保住大清江山及抵禦外寇。
李經羲出任雲貴總督,上任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開辦雲南講武堂,併兼任講武堂總辦。
面臨重任,李經羲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天賜良機,註定我李某人要主辦這件歷史性的大事。”
為大清培養新型軍事人才,讓李經羲十分有成就感。
在他的督辦下,雲南講武堂在1909年8月就開學了。
雲南陸軍講武堂
對朱德、蔡鍔的知遇之恩
在雲南講武堂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李經羲對人才的愛護。正是如此,講武堂才培育出了一大批推翻清朝、甚至影響中國歷史程序的軍官,其中還有兩個著名人物,朱德和蔡鍔。
朱德早年家貧,來報考講武堂時,都沒有來雲南的錢。
無奈,只能依靠兩條腿,一路從四川走到了昆明。可惜,因此錯過了講武堂時報考時間,門衛將他攔住,不給進。
朱德只能和門衛大聲爭辯,巧的是,李經羲巡視講武堂,看到這一幕,知道了朱德步行求學的經歷,十分感動,還料定此子將來必有大作為。
於是當場決定,破例錄取。這樣的知遇之恩,讓朱德銘記於心,還多次與人提起過。
如果說,對朱德是破格提拔。對蔡鍔,李經羲可謂是十分照顧。
1904年10月,蔡鍔從日本軍校畢業,意氣風發地踏上了回國效力之路,蔡鍔畢業之時,全國都在大練新兵。
蔡鍔成績優異,名聲在外,是當之無愧的軍事人才,可謂是“炙手可熱”,竟然有三位督撫同時要他到自己的麾下效力。
廣西巡撫李經羲李經羲求賢若渴,親自打電報給端方和趙爾巽,說廣西地處邊境,面對越南,國防吃緊,且封閉落後,急需蔡鍔這樣的將才來廣西編練新軍,請二位大人成人之美。
李經羲對於好不容易爭取過來的蔡鍔十分器重,讓他身兼數職,為督練新軍效力。
蔡鍔一到,就被任命為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同時兼任隨營學堂總理官、測繪學堂堂長和巡撫部院總參謀官。
於是,蔡鍔一邊在他手下當軍官,一邊還秘密進行革命活動。
對此,李經羲心裡清楚,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全當沒看見。有人發現了他的不對勁,向李經羲通報:“這個蔡鍔恐怕是個革命黨,你得快快把他趕走。”
但李經羲不但沒有趕他走,還資助蔡鍔500銀元用於各種開銷。
其實,並不是李經羲要反對清政府,而是他預見了清廷衰敗甚至坍塌的可能性。創辦講武堂,無論清廷是否覆滅,培養出來的人才都是未來的中國軍事棟樑。
而對於蔡鍔,李經羲是這麼想的:“他要鬧革命就由他去唄,反正彼時革命黨人到處都是,中國的希望可能就在他們身上。”
正是如此,李經羲才對蔡鍔如此看重。
恩師的情分,蔡鍔自然不敢忘。雲南起義後,蔡鍔為了報答恩師的情意,寫信請他做雲南都督。
李經羲忠於清王朝,堅決拒絕了。
不願勉強恩師,蔡鍔只好把李經羲和家屬送出雲南,為了防止路上出現意外,他還派了一連士兵隨車護送。
只幹了不到10天的總理
蔡鍔推翻雲南清政府後,李經羲被迫下臺,遠避上海。從那時候起,李經羲經歷了一段很混亂的歲月。
辛亥革命後,民國初期,中國經歷了一段動亂的時代。例如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等,李經羲正好趕上,還全部參與其中。
袁世凱當政初期,他為了利用李鴻章、李經羲家族的影響力,邀請李經羲出任政治會議議長。
李經羲並不知道民國初期多股政治勢力纏繞的水有多深,懵然加入其中。後來袁世凱稱帝,李經羲更是成了他的密友,被人封為“嵩山四友”。
直到袁世凱稱帝后,李經羲這才知道上了賊船,無奈騎虎難下。一直等到袁世凱病故,他才退出了政界。
1917年,民國第二任大總統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就是否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宣戰一事,發生“府院之爭”,結果黎元洪一氣之下把段祺瑞罷免了。
那空出來的總理職務,由誰來擔任呢?黎元洪又想起了李經羲這枚政治棋子,對於北洋政府並不瞭解的李經羲,就這樣稀裡糊塗的加入了其中。
所謂當總理,實際李經羲只是從天津趕到了北京,進了總理府,就算是就任了。
不到10天,在段祺瑞的慫恿下,張勳挑起復闢事件。
李經羲堂弟兄李經方和李經邁立刻給張勳上書支援復辟時,收到訊息後,李經羲宣稱自己和他們斷絕兄弟關係,以示劃清界限。
實際上,作為滿清的“遺老”,李經羲並沒有戀戀不忘清王朝。
6月24日,李經羲就職,並取得張勳的同意,於29日在把內閣班子拼湊齊全。
誰料,6月30日午夜,張勳入宮見溥儀,翌日清晨,龍旗飄現京城,即張勳復辟事起。
突然的變化,是李經羲壓根想不到的。
亂髮,黎元洪逃入荷蘭使館中,李經羲亦避居江朝宗私宅,在第三天以炭灰塗面,“載煤一車自為御者,於一鞭殘照中赴津。”乘上火車直奔上海,真正嚐到了“五日京兆”的滋味。
再次趟進了渾水中,李經羲心灰意冷心灰意冷,從此正式退入政壇,就此築宅蘇州,安享晚年。
1925年9月18日,李經羲在上海病逝,終年65歲。
退出政界後,李經羲最終成了歷史的過客。
好在,李家後人卻並沒有辜負李氏家族的門楣,其子李國筠曾出任了廣東巡按使和廣西巡按使以及參政院參政、大總統府顧問、大總統府秘書等職,在位清廉勤政。
其孫李道豫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