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愛時,你喜歡他是個孩子;孩子頑劣時,你希望他像個大人。這是強盜邏輯。別林斯基說,任何事物只有本身和諧、自身相稱時,才顯得美好、優雅。凡事各有其序,勉強的、過早成熟的兒童是精神上的畸形兒。為了討好父母,他放棄了自己的成長規律。長大之後,八成會是個討好型人格的大人吧?他要怎樣才能活得快樂?
而且人們會對曾經搗蛋的人取得成就感到不可思議,而對以前學習好長大取得成就感到習以為常。當然我看到的學習好的都是很有主見的,也很會規劃自己的學習和放鬆時間,沒有像新聞上經常報道的沒有自理能力云云,那些畢竟是極少的個例。
我們完全可以這樣來理解,小時候調皮搗蛋,長大後他懂事後同樣願意去努力,去拼搏來為自己謀一個好的未來,同時也是在家人和鄰里親朋面前對自己的一種證明,也就導致部分搗蛋孩子更願意去發揮12分的熱度去追逐夢想。而聽話的孩子則相對來說從小時候就一直活在誇讚的聲音裡,這會不會造成他內心的一種盲目與自大,當他成人後,如果不能消除這種內心的錯誤認識,就會造成自己未來的路越來越難走,導致自己的沒出息呢?
因為小時候調皮是因為有充足的精力,可以很快融入到新環境中,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很好。心理素質強,另外調皮還因為他們足夠聰明,學校課本沒法完全發洩他們的智商和精力,他們的學習成績不一定是最好的,事實上成功與否和學習成績沒有太大的關係。比如關於情商,膽量,邏輯,高超的語言,所以他們中的很多人長大後都很有出息當然。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做一個從不提問的“乖”學生、唯唯諾諾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婆婆包辦的“媽寶男”。從這個角度講,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如果孩子是個很調皮的孩子,上躥下跳上房揭瓦,家長要會合理表達自己的不滿,不以“再這樣就不喜歡你了!”為要挾條件。 因為我們並不因為孩子“乖”才愛他。我們愛的是那個原原本本的他。
而那些從小就頑皮的孩子,長大後反而有主見、膽子大、不服輸、敢於挑戰權威。他們雖然一開始可能會吃點苦頭,還會被人嘲笑為楞頭青,但他們全然不在乎,因為從來就不自帶乖孩子的光環,還怕別人說什麼呢。而且他們貴在對自己認準的事情能堅持到底,不輕言放棄。
所以,經過一番歷練後,他們往往最後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家長應該期望孩子做出人生選擇是因為自己的真實喜好,而不是犧牲自己的感受去討好別人。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決定並提醒他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而不是“你就做一個乖孩子,按照我給你指點的人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