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一場被遺忘的命運大決戰,此戰過後,統一的蒙古汗國不復存在

文/格瓦拉同志

蒙古汗國由成吉思汗建立,到蒙哥汗時期達到最強盛的時期,此時蒙古鐵騎已征服漠北、東北、華北、西域、吐蕃、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大部分地區,疆域橫跨亞歐大陸。但在蒙哥汗死後不久,統一的蒙古汗國便在兩三年間走向瓦解,這其中最關鍵的原因,緣於一場決定蒙古未來發展路線的戰爭,即昔木土腦兒戰役,而交戰的雙方,正是代表改革派的忽必烈,與代表保守派的阿里不哥。

史上一場被遺忘的命運大決戰,此戰過後,統一的蒙古汗國不復存在

與遼闊的版圖相比,蒙古人的數量顯得微乎其微,以如此小規模的人群來治理廣袤的征服區,很是一道難題。再加上蒙古社會生態很原始,屬於馬背上的文明,政府管理模式很落後、很簡單,一旦下馬根本玩不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學習先進、高階的文明,蒙古人的統治將難以為繼;然而一旦深入學習、吸收,又有被融化的危險,丟失自己的特性。這兩難境地,著實令歷任蒙古大汗傷透腦筋。

蒙哥在位時期,主張以漢人為師的改革派與堅持傳統模式的保守派早已勢若水火,而等到他一死,雙方便分別聚集在忽必烈、阿里不哥(兩人都是蒙哥的親兄弟,以阿里不哥最為年幼)周圍,展開了殊死搏鬥,而只有最後的獲勝者,才能成為決定蒙古未來發展道路的“裁決者”。

史上一場被遺忘的命運大決戰,此戰過後,統一的蒙古汗國不復存在

起初,阿里不哥的形勢佔優,得到大部分王公貴族的擁護,尤其是來自欽察、察合臺、窩闊臺三大汗國的支援,給了足夠的底氣。而忽必烈的後援力量,只有漢族武裝、有限的蒙古貴族,以及弟弟、伊爾汗旭烈態度曖昧的“支援”。戰爭尚未開始前,忽必烈便似乎已佔下風。

忽必烈為先聲奪人,搶在在阿里不哥之前,於中統元年(1260年)三月宣佈即位為大汗,但並不為大部分蒙古王公所承認。但即使如此,忽必烈的搶先稱汗還是打亂了阿里不哥的節奏,所以在兩個月後,阿里不哥召集忽鄰勒臺大會,同樣宣佈繼承大汗之位,並得到絕大多數蒙古王公的承認。隨著蒙古出現兩位大汗並立的局面,雙方間的戰事一觸即發。

史上一場被遺忘的命運大決戰,此戰過後,統一的蒙古汗國不復存在

同年七月,阿里不哥率先發難,兵分兩路南侵,忽必烈則親率大軍抵禦。阿里不哥雖然來勢洶洶,但軍隊的戰鬥力卻弱成渣,與忽必烈的大軍接觸沒多久,便大敗虧輸。忽必烈初戰告捷後,揮師北進,目標直指阿里不哥的老巢、蒙古國都和林城(阿里不哥在蒙哥汗時期便駐守和林)。

由於忽必烈成功地截斷了阿里不哥的糧道,導致和林城內補給困難,還沒等到忽必烈大軍抵達,便已經敗相盡顯。阿里不哥迫於形勢,向忽必烈求和,並退至謙州(今葉尼塞河上游南)。而此時的忽必烈出師日久,也很擔心後方的安危,於是接受阿里不哥的求和,率軍南返。雙方第一次戰事,便以不了了之收場。

史上一場被遺忘的命運大決戰,此戰過後,統一的蒙古汗國不復存在

次年(1261年),恢復元氣的阿里不哥再次南侵,在擊敗依附於忽必烈的宗王先哥後,重新攻取和林。在初戰告捷後,阿里不哥繼續揮師南下,最終與忽必烈的大軍在昔木土腦兒(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境內,一說在蒙古國東南蘇赫巴託省南部)相遇,進行決定雙方命運的大決戰。

當年十一月,昔木土腦兒戰役打響,阿里不哥軍隊再次被打得大敗虧輸,部眾大多降於忽必烈,而阿里不哥則在戰敗後向西北逃竄,此後再無力出兵南侵(“十一月壬戌,大兵與阿里不哥遇於昔木土腦兒之地,諸王合丹等斬其將合丹火兒赤及其兵三千人,塔察兒與合必赤等復分兵奮擊,大破之,追北五十餘里。帝親率諸軍以躡其後,其部將阿脫等降,阿里不哥北遁”。見《元史·卷四·世祖紀一》)。

史上一場被遺忘的命運大決戰,此戰過後,統一的蒙古汗國不復存在

三年後,阿里不哥佔據的地區出現大饑荒,導致軍心渙散,統治岌岌可危。阿里不哥計出無奈,被迫向忽必烈投降,長達五年的汗位糾紛至此結束,忽必烈獲得勝利(【至元元年七月】庚子,阿里不哥自昔木土之敗,不復能軍,至是與諸王玉龍答失、阿速帶、昔裡給,其所謀臣不魯花、忽察、禿滿、阿里察、脫忽思等來歸。詔諸王皆太祖之裔,並釋不問,其謀臣不魯花等皆伏誅。引文同上)。

然而忽必烈雖然取得汗位爭奪戰的勝利,卻讓蒙古汗國走向土崩瓦解。就在阿里不哥投降後不久,先前依附於他的欽察、察合臺、窩闊臺三大汗國宣佈獨立,根本就不承認忽必烈的大汗之位,而旭烈兀儘管名義上擁戴忽必烈,但實際上也同樣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史上一場被遺忘的命運大決戰,此戰過後,統一的蒙古汗國不復存在

隨著四大汗國脫離忽必烈的掌控,昔日統一的蒙古汗國走向瓦解,忽必烈及其子孫儘管保留著大汗的稱號,但實際上已變為中國的皇帝,蒙古由此演化為元朝。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82 字。

轉載請註明: 史上一場被遺忘的命運大決戰,此戰過後,統一的蒙古汗國不復存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