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晚年進行了一場豪賭,結果,讓滿清的壽命又延續了數十年
自滿清入關以後,清朝統治者便開始施行“重滿抑漢”的政策。
因為,在汲取了遼金過度漢化(漢化以至於到了文弱的地步)以及蒙元過度排斥漢化(民族階級壓迫)的兩極化趨勢之後,滿清採取了這樣的一種路線:
積極延攬漢族知識分子,但與此同時,並不放棄滿洲旗籍集團的政治多數地位,只給漢族以表面平等(部院臺主事官員滿漢各一員,中基層地方官吏用漢人),而不願也不能給漢族以實際平等(科舉錄取滿洲與漢人分開,滿洲人還可以透過廕襲、滿文翻譯考試等其他途徑進入政權,地方大員和軍機大員多為滿人充任)。以至於,當時滿洲人在全國佔比不到5%,卻佔據了中央政權與封疆大吏的75%以上。
根據文獻的記載,清朝前中期,漢官擔任要職的現象十分罕見。按照滿清祖制,漢人連成為“包衣”(奴才)的資格都沒有。因為,在清朝皇帝看來,“奴才”才是自家人。
那麼,打破這種格局的清朝統治者是誰呢?
慈禧。
為了讓自己的統治權更加穩固,這個女人開始藉助漢臣的力量。對此,慈禧儘可能地在朝中打造了滿漢平等的氛圍。不過,雖然這種格局被打破,但細心的朋友一定能發現,一些關乎清統的關鍵之職往往還是由滿人來擔任的。例如,鮮有漢人能成為軍機大臣或各地巡撫總督。
那麼,為什麼慈禧要一改慣例,開始親近漢臣呢?
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有能力有抱負的滿族貴族相繼離世,而他們的子孫又大多是紈絝之輩。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政壇,連滿清軍界亦存在這種情況。八旗兵,原本是滿清立國的精銳力量。然而,隨著滿清建國時間日久,八旗兵逐漸變成了老爺兵,失去了作戰能力。
對於老祖宗抑漢的政策,慈禧自然一清二楚。不過,在她當政的時候,國家正面臨著內憂外患,太平天國的勢力在南方與清廷分庭抗禮,捻軍與回族之亂就像火上澆油一般加重了清軍的壓力。作為一名封建統治者,相比於漢人的崛起,慈禧更不願意看到祖宗的基業被推翻。
然而,在她看向身邊的那些滿族貴族時,這些貴族之後不是狂妄自大便是庸腐無能,根本不值得重用。我們知道,洪秀全主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曾一度奪取了滿清的半壁江山,雄踞江南一隅的太平軍打得清軍節節敗退,朝廷用了近十年時間才奪回失地瓦解太平軍。
可以說,在此期間朝廷之所以沒有垮臺,漢人所組織的團練武裝功不可沒。在這場戰爭中活躍的漢人將領,絕大多數都是漢人而非滿人。例如:左宗棠、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等在剿匪中脫穎而出的將領,在參戰前都只是讀書人罷了。然而,在國難當頭,他們被磨練成了將軍,成為滿清最後的倚仗。
1854年,曾國藩所率的湘軍取得大勝,浩浩蕩蕩地開入武漢。當湘軍得勝的奏章送入朝廷時,咸豐帝大感震驚,他讚歎地說道:“沒有想到,曾國藩只是個讀書人,竟能建立這樣的不世奇功。”咸豐一時興起,竟想一改祖制將曾國藩任命為湖北巡撫,讓他坐鎮兩湖。
然而,這時朝中的滿清老臣“及時”地建議道:“曾國藩原本只是個在家中丁憂的侍郎,只能算個平民百姓。一個小老百姓竟然能做到一呼百應,這絕不是我大清之福。”言下之意,竟是在質疑曾國藩的忠心。咸豐聽聞此言後,想到了老祖宗傳下來的祖制。在“重滿抑漢”的狹隘思想的左右下,咸豐終究沒能邁出那一步,不再提提拔曾國藩這件事,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雖然,這句諺語在民族共榮的當下並無說服力,但是,歷史卻向我們證明,在封建帝制時期,不同的民族相互之間很難包容。咸豐帝的擔心不無道理,倘若漢官在朝中扶搖直上,擔任了軍機大臣等要職,對滿清的長遠統治是不利的。試想,若一人之下的漢官扶持黨羽,自然會提拔那些同為漢人的後起之秀,排擠在朝為官的滿族貴族,久而久之,八旗貴族在朝廷的地位勢必會受到影響。
這種現象不止會發生於朝廷,倘若,咸豐任命漢官為地方巡撫、總督,賦予他們地方的兵權,難免會重現唐朝安史之亂的情況。漢官對滿清統治未必心服口服,當漢人獲得兵權後若是擁兵自重,勢必會威脅到滿清王朝的長治久安。所以,不到國家危亡之際,滿清統治者是絕對不會任命漢官的。對於他們來說,漢官就像是雙刃劍一般。
那麼,慈禧為什麼會破例任用漢臣呢?
筆者認為原因有二。
一是、慈禧當政時國家的情況已經十萬火急,若再不啟用那些真正有能力的漢臣,滿清統治勢必會被叛軍、起義軍顛覆。
二是、滿清統治中原已久,滿漢之間的隔閡已消弭大半,漢臣與滿臣之間的界限也被拉近。
故此,慈禧不得不走一步險棋,將希望寄託於漢臣之上。
可以說,慈禧的這場豪賭成功了,所以,滿清的壽命又延續了數十年。倘若,左、曾、李等漢臣沒有得到扶持,那麼,滿清勢必會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元氣大傷甚至被顛覆。
參考資料:
【《清史稿》、《滿清的“重滿抑漢”政策》、《清朝時期的“滿漢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