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瓊林》(卷三卷四)-第13集
《幼學瓊林》(卷三卷四)
第十三集
陳愫汎老師主講
臺南極樂寺
2017/7/12
本集經文
我們今天從這邊開始:“謝擾人曰兵廚之擾,謙待薄曰草具之陳。”
看一下這邊,我們先看一下這個“擾”,就是叨擾的意思。然後再下來“兵廚之擾”兵廚之擾,我們現在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感謝主人飲食款待這樣的一個客氣話。
“兵廚”,在晉代阮籍——這個阮籍我們之前有跟大家提到過,應該對這個人不陌生,他很喜歡喝酒,竹林七賢之一。大概沒有哪一個不喜歡喝酒的。聽說步兵的廚房裡邊貯存有三百斛酒,這人很可愛,因為很喜歡喝酒,於是就申請去當步兵校尉。想喝那邊的酒,然後就自己申請去當步兵校尉,真的有夠喜歡喝酒的。所以後來我們這個“兵廚之擾”,後來是講到就是說主人飲食款待的這樣一個客套話。
再看到第三個註釋,“草具之陳”。“草具之陳”這是指裝粗劣食物的餐具,謙稱所準備的飲食是粗糙的。在《史記》裡邊有記載到這麼樣的一段,就是項羽派遣使者到劉邦的營裡邊去,結果陳平就行反間計,陳平是劉邦那邊的人。當時候這些人真的是腦袋瓜裡邊想的,就是如何讓對方有所猜忌,國家的勢力就會瓦解。當時候陳平就行反間計,開始上的是“太牢之具”,太牢我們也有講過,牛、羊、豬這些比較豐盛的這樣的一個食物上來。結果就看到項羽的使者其實是故意的,他就說:“我還以為是范增的使者”,范增是項羽一個很重要的臣子,後來尊稱他為亞父,亞洲的亞。他就講,“我還以為是范增的使者,原來是項羽派過來的。”結果就故意把原來是太牢之具,把它換成草具,就這樣。結果項羽就中計了,項羽就中漢的反間計,就懷疑范增是不是跟他們有勾當。然後范增只好棄羽而歸,就是隻好離開項羽然後回去。結果回家之後,“疽發於背而卒”,疽就是那種瘡,但是那個是比較嚴重的。這個是“草具之陳”。後來我們講到“草具之陳”就是謙待薄,就是它裡邊裝的比較粗劣的這些食物。
我們再往下看“白飯青芻,待僕馬之厚;炊金爨玉,謝款客之隆。”
“白飯青芻”是指給客人的僕人吃白米飯,然後用青草來喂客人的馬。這代表什麼意思?就是代表主人對客人所待之禮很厚,連給僕人都能吃白飯,然後給他的馬都吃青草,不是吃乾糧,是吃青草。
我們看到註釋第一,這個“芻”字就是餵養牲口的草料,芻。“青芻”,青芻就是青草的意思,不是那種曬乾的。
第二個是“炊金爨玉,謝款客之隆”,“炊金爨玉”就是主人以珍貴的飲食來款待客人,所以“謝款客之隆”,感謝,“款客”就是招待客人,謝謝主人的招待非常隆重,這樣的意思。“炊”跟“爨”兩個字同義複詞,以火燒煮食物叫做炊爨。這個“爨”字一看就是會意字。很有趣的,上面那個是一個灶,然後有林,兩個林就是柴火,雙手,旁邊的這個像大的那個樣子就是雙手,把柴火放進火裡邊燒,這個爨字。金跟玉,煮金又煮玉,所以金玉代表的是什麼?食物精美。所以後來我們就將炊金爨玉比喻作賓客感謝主人款待非常隆重的說辭。
再下來是“家貧待客,但知抹月披風;冬月邀賓,乃曰敲冰煮茗。”
我們先看一下第一個,“家貧待客”,就是家裡邊貧窮,沒有什麼好招待客人的一句戲言,其實這個是文人雅士常用的語句。
第一個“抹月批風”,這個“抹”是細切,然後“批”是薄切,後來我們用在文人的句子裡邊,披風抹月的意思就是指欣賞的意思,欣賞風月,就是把風月當作菜餚來切它。所以批風抹月後來就指吟嘯風月的意思。把風跟月比擬作是菜,可以來切它,其實是指到欣賞風月,吟嘯風月這樣的意思。
宋朝蘇東坡有一首詩《和何長官六言次韻》,他說:“貧家何以娛客,但知抹月批風。”他說我們家貧,要用什麼來娛客,讓客人愉快?娛客。只有什麼?只知抹月批風。他就後邊還有一句:“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青山就是最美麗的,就是絕色,無人可比的姿容,沒有誰能夠跟它相比。然後宋朝楊萬里的《寄題喻叔奇國博郎中園亭二十六詠》裡邊的一句講到“客來莫道無供給”,他說客人來了,不要說沒什麼東西好給他們吃的,“抹月批風當八珍”所以看到這句更清楚了,看到文人表示自己家貧,沒有東西可以招待別人的一個戲言,其實說我們這邊風月很美,就欣賞風月。“客來莫道無供給,抹月批風當八珍”,八珍上次也跟各位介紹過,皇帝所吃的八珍,八樣很奇特的食物。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冬月邀賓”。就是冬天的時候邀請賓客來,“乃曰敲冰煮茗。”敲冰煮茗很清楚,就是敲冰,就是敲開凍冰,冰凍的冰,然後把它敲開,然後煮水,丟進茶壺裡邊煮水、沏茶。沏茶就是泡茶,我們說沏一壺好茶。這是古代寒冬裡邊待客的一種雅趣。讀中國的文學,大概就會常看到這種很風雅的事情。
再下一個“君側元臣,若作酒醴之麴糱;朝中冢宰,若作和羹之鹽梅。”
字面的解釋就是講到,“君側元臣”就是君王旁邊的那個元臣,“元”就是大的意思,頭部,就是指身邊的大臣。猶作,“若作”,就是好像是,猶似什麼?“酒醴之麴糱”,就是指在要制酒的時候,裡邊要加麴糱讓它發酵,制酒。“朝中冢宰,若作和羹之鹽梅”,“朝中”,朝廷裡邊的這個冢宰,“冢宰”是一個重要的官員,“若作和羹之鹽梅”,好像就是在做和羹,和羹就是羹湯,然後要和上鹽跟梅這個東西,這樣味道才好吃。其實我們現在如果再去宴客,有一道羹湯,旁邊一定也是有放醋,紅醋,放紅醋,那就是酸能夠把那個羹的味道給提起來。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君側元臣”,就是君王身邊的大臣。
這邊的“酒醴”再做做一步解釋,進一步解釋一下。酒和醴。“酒”是用米、麥或水果等發酵製造而成,發酵然後釀製而成,裡邊是內含有酒精這樣刺激的成分。“醴”是甜酒,就比較沒有,醴是甜酒。漢朝高誘注,他就講道:“醴者”,就是醴這個是“以糱與黍相體”,就是把糱跟黍互相混合在一塊發酵,“不以麴也”,它不用麴,“濁而甜耳”,泡出來就濁,這個比較濁,然後比較甜。這是醴,甜酒是這麼樣製造出來的。
我們再看一下“麴糱”。這個“麴”是什麼?把麥子或者是白米蒸過,讓它發酵之後再曬乾,就叫做麴。“櫱”在《說文解字》裡邊講道:“牙米也。”段玉裁註解道,牙同發芽那個“芽”字,同發芽的芽字。“芽米者”就是“生芽之米”,就是有長出那個芽,胚芽,那個芽。
“麴糱”,這邊你們會看到,如果有寫下邊這幾種的一個寫法,下邊有寫成木字旁的,下面這個是木(櫱),然後這個是子(孽),然後這個是木(櫱);麴的一個寫法也有不太一樣,有的右邊是一個曲。這是釀酒的酵母。以米,還有糯米、小麥、大麥、黑麥、燕麥、豆類,這些糧食作物,然後把它的外皮碾碎,就是把它碾開,然後把它磨成白色的粉末,然後再將這些粉末,就是受到黴菌的微生物的感染,然後醱酵所產生的東西。像我們平常所吃到的,像白酒、黃酒,喝的白酒、黃酒、清酒,還有醋、醬油這些,還有甜麵醬,一堆我們現在有用到的,還有像溼倉的普洱茶。這個普洱茶有分幹倉跟溼倉,溼倉就是裡邊就有放這些東西,然後裡邊的環境是比較潮溼的;幹倉就不加這些東西,是乾燥的。還有味噌,味噌也是,這個字唸作ㄘㄥ,味噌。還有泡盛,泡盛是用黑麴菌進行發酵蒸餾而成的,然後得到那個透明的酒,這個泡盛,下邊這裡應該可以看得到。還有醪糟,醪糟就是未去渣滓的酒,沒有把渣渣去掉的那個酒叫做醪糟,待會我們也一直會看到醪糟這個詞,醪糟。這個是介紹一下麴跟糱。
第四“冢宰”。“冢宰”在周朝周制裡邊為百官之長,六卿之首。我們古代有分爵位,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爵,五爵我們簡稱就叫諸侯;每個諸侯國下邊,都會有設有他們的官員,叫卿,然後大夫,然後士,所以這個冢宰是六卿之首。
再下來看到“和羹”。和羹是指五味調和的羹湯,酸甜苦辣這些五味調和而成的這種羹湯。後來我們也常把這個詞比喻作良相賢臣輔佐國君處理朝政。為什麼會這樣?待會我們在下文會跟大家介紹到,這個詞彙是來自於《尚書》裡邊所記載到。
“鹽梅”也是,鹽味道是鹹的,然後梅味道是酸的,所以都是調味的必需品,酸的把它發酵一下就變成醋。
我們看一下下邊的這一段。《尚書.說命下》,那個字念ㄩㄝˋ,是傅說的意思。這段文字是殷高宗武丁命傅說為相的一段話,武丁就跟傅說講,你是國家極需要的人才,然後這一段文字,我們看一下。“王曰”,這個王是指殷高宗,殷高宗武丁,他說“來”,就是叫他來,“汝說”,汝就是你的意思,說就是傅說。“臺小子舊學於甘盤。”這邊要特別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個“臺”字,這個字唸作一ˊ,不念作ㄊㄞˊ,唸作一ˊ,是我的意思,古人稱自己叫做臺,這個臺。“小子”,小子這個名稱是自稱的謙辭,所以是指他自己,武丁指他自己,臺小子就指他自己。“舊學於甘盤”,就是以前曾經跟甘盤學習。“甘盤”這個人物大略介紹一下。一開始的時候,他是商王小乙的大臣,然後在小乙六年受命教導小乙的繼承人,就是指武丁,就是武丁。武丁繼位之後就封甘盤為卿士,為主要的輔佐大臣之一。武丁繼位不久,甘盤過世了,過世之後,傅說繼其位。武丁繼位之後,甘盤不久就過世了,傅說就繼承甘盤的位置,這樣的意思。
這邊我們再往下看。就講到說他以前曾經跟甘盤學習,然後“既乃遁於荒野”,這個遁就是逃遁,就是避到荒野的地方,“入宅於河”就是指入居於河洲。“自河徂亳”,那個字念ㄅㄛˋ,“自”就是從,從河洲這個地方又遷到,這個“徂”就是往的意思,徂是往、前往的意思,徂,雙人旁,雙人旁就跟道路有關。好,遷到亳這個地方來,遷到亳都這邊。然後“暨厥終罔顯”,暨厥終罔顯,這個“暨”就是及或至的意思,“厥終”,這個厥是其的意思,其他那個其字,到其終了,就是到後邊還是罔顯,“罔顯”就是很像沒有什麼進展的意思。顯是顯著的意思,罔就是沒有,沒有進展。“爾惟訓於朕志”,他就說希望你,這個“爾”是你,這個爾字,這個爾字是你,希望你訓於朕志,這個“訓”可以解釋為順從的意思,你要能夠順從我的志願,朕志這個“朕”字是我的意思。在秦始皇之前,這個朕指的是我,後來我們講到這個朕是指皇帝的意思,那是從秦始皇開始的。把朕稱為是皇帝,,這個是從秦始皇開始的,以前都是指我的意思。他就講“爾惟訓於朕志”,希望你能夠順從我,從我想學的那樣子的一個志願。他就講,“若作酒醴,爾惟麴櫱”,就像要作酒醴的話,你就是麴櫱,就是指幫忙我。所以這邊的麴櫱,後來就變成是指輔佐的意思。然後“若作和羹”,也好像就是要做和羹,調一個五味的這樣的羹湯,你就是那個鹽跟梅。所以後來我們講到“和羹鹽梅”,就是指良相輔佐,或良臣輔佐君王的那樣的意思。這句“若作酒醴,爾惟麴櫱;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這個用一個譬喻句的方式,所以後來這兩句就是指良相、良臣輔佐君王。然後他就說:“爾交修予”,就是希望你能夠要多方的去修正我,就是指導我的意思。“爾”就是你,這個“予”字是我的意思,予,我。“罔予棄”,不要拋棄我。所以古代講話那個棄,動詞擺在最後,罔予棄,不要我棄,我們現在的意思就是不要拋棄我的意思。“予惟克邁乃訓”,我會非常認真的去學習,履行你所教導。“克”是能夠的意思,克是能夠,“邁乃訓”就是能夠實踐,我們說大步邁向前,能夠實踐你的訓誡,這樣的意思。
這段,因為這個《尚書》一向不太好念,我一直覺得《尚書》跟《周易》都不太好念,因為它文字很精簡,距離我們的年代也非常的久遠,所以就特別把它大概的意思有列出來,你們可以做個參考。你們以後在讀古文的時候,也要儘量就是說,讀多了之後可以不必做翻譯。其實這個是因為在初學的時候需要這些,之後慢慢你就是原文讀過去之後,哪一些字不懂,再特別找一下它的意思,這樣就好了。就像你們懂英文,然後不必再翻譯成中文,你直接看英文就知道它的意思。這個讀古文也是一樣,就直接讀原文。像以前老師在教我們的時候,他是要求我們,在讀,譬如說讀十三經的時候,是直接不可以看翻譯本的。然後讀一些書是不能看翻譯本,就直接看原文,這樣點點點下去。尤其還要看那種沒有標點符號的,因為當你懂得標點符號的時候,就代表你可以斷句了,你看得懂才有辦法斷句,看不懂你就斷不了句。所以老師,中文系老師不太喜歡直接看翻譯本的,他就買那個,現在書都還留著,都是一些那種排版,就很古老的那種排版字,也不像這樣子,從頭到尾字都連在一塊,也沒有標點符號。我們就是要去看,然後用紅筆把它點出來,要學會斷句,學會斷句之後就代表你懂意思了。剛開始會覺得看起來很吃力、很累,進度很慢,但是久了之後,你就會發現,你功力愈來愈好,根本不必用看這種翻譯本了,少掉一層還要再翻譯本,不必,就直接看過去就OK了。
好,那我們再繼續往下。這個“宰肉甚均,陳平見重於父老”,我們剛剛有看到陳平,然後“戛羹示盡,邱嫂心厭乎漢高。”
第一句我們先看一下這個“宰肉甚均”,宰肉就是切肉的意思,切肉切得非常的平均,不會大小塊。“陳平見重於父老”,“見重於父老”就是被父老所看重的意思。因為他平常在鄉中裡邊分肉的時候,分得非常的平均,所以深得鄉里邊的這些父老所信任,這個陳平。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這個“戛羹示盡”。“戛羹示盡”這邊講到的是跟劉備有關的典故。我們先看一下這個“戛”字,戛是刮或敲擊的意思,戛,刮或敲擊。“邱嫂”這邊特別注意一下就是說,這裡有不一樣的一些解法。“邱嫂”,清朝黃生的《義府.邱嫂》這邊,引到說《漢書.楚元王傳》裡邊“過其邱嫂食”,這個“邱”它註解說大,這個注裡邊,就是《漢書》注裡邊講到這個邱是什麼意思?“大也。長嫂之稱也。”大也,所以邱嫂就叫做大嫂,長嫂之稱。他認為“此訓未然”,他覺得這樣解釋好像不太對。他把它解釋為說:“邱,空也”,是空的意思。他說“謂無兄空有嫂”,就是沒有哥哥空有嫂。“蓋是時高祖長兄已沒故”,他說,因為當時候漢高祖的哥哥已經亡故了,已沒,所以叫做無兄空有嫂,就是哥哥去世了的意思。但是在《漢書.楚元王傳》裡邊,它原來是作“丘嫂”,丘,山丘那個丘字。《史記》這邊是作“巨嫂”,巨嫂。這邊大概是在談到,就是說“邱嫂”是要做哪一個解釋。不過不管做什麼解釋,我們大概都可以理解到的,就是指劉邦的嫂子。就是在劉邦還沒有當皇帝之前,就是還沒有發跡之前,到他嫂子家。當時他嫂子正在吃肉羹,看他來了,然後就刮這個鍋裡邊的這些羹,假裝就已經,在那邊刮就代表,我們在那邊刮,怎麼樣的會刮鍋底?就是吃完了。結果看他來,她就故意在那邊颳得好大聲,告訴他說什麼?其實暗示他說,這個裡邊已經沒有羹了,你不要過來吃了,已經沒有了。當時候這樣。
這個還沒有發跡的時候實在是可憐,走到哪兒就是被人怨。歷史裡邊還有另外一個叫蘇秦的人也一樣,太太也不煮飯給他,還沒有發跡之前很可憐,一事無成,太太也不煮飯給他吃,嫂子對他也不好,爸爸媽媽也不理他。後來當了六國的宰相之後,合縱政策,當了六國宰相之後,配六國相印,一回去,他太太都不敢正眼看他,匍匐跪著,他說怎麼會。還有他嫂嫂也是一樣,之後對他好好。他說怎麼前後差距那麼大?所以有一個成語叫做“前倨後恭”,就是這樣子,前面對他很傲慢無禮,不理會他,後邊對他非常的恭敬。
後來漢高祖當上皇帝之後,就封他的侄兒很好笑的,很有趣的一個名號,叫做“羹頡侯”。羹,我們看到這個羹,刮羹、戛羹,羹頡侯。“頡”是指到減除或扣除的意思,就是羹沒有了。羹頡侯,就後來封他侄兒這個封號,很有趣。
我們再看到四十二:“畢卓為吏部而盜酒,逸興太豪;越王愛士卒而投醪,戰氣百倍。”
這邊第一個是講到“畢卓為吏部而盜酒”,晉代畢卓這個人擔任吏部郎,結果他們鄰居家有釀酒的,他有一天看到鄰居家在釀酒,那個酒香溢位來,結果他就跑去給人家偷喝了,喝了以後結果醉臥在酒甕旁邊。這真的是也太誇張了,所以後邊加了一句話叫“逸興太豪”,這個逸興未免也太過分了吧。為吏部而盜酒,真是很不好的示範。
第二個“越王愛士卒而投醪”,這個講到當時候,越王勾踐剛好有客送了酒過來,然後他就把酒投入河中,讓士兵迎著那個河水飲酒,士兵就很感動,君王對我們這麼好,所以無不獻身,打仗的時候都非常的奮不顧身。“投醪”就是指把酒投入河中,跟士兵共飲。所以後來我們就用“投醪”這個詞彙,也比喻就是指與士兵同甘共苦。所以後來“投醪”這個詞彙,就是指與士兵同甘共苦,這樣的一個意思。
我們再看到這個“懲羹吹齏,謂人懲前警後。”
“懲羹吹齏”這個是指,我們直接看到註釋一下。被熱湯燙過之後,結果吃冷菜也要先吹一吹。“懲羹吹齏”,就是指之前喝熱湯的時候喝得太急了,結果嘴巴被燙傷了,結果之後看到那個冷食物也會怎麼樣子?拿起來吹一吹,忘記了。就是之前因為受過被湯燙到的這樣的一個麻煩,所以就連吃冷菜的時候都要拿起來吹一吹,這樣的情形。後來就比喻過於謹慎的意思,比喻過於謹慎。我們看到這個“齏”字,齏是搗碎的蔥、蒜、韭菜這些細切的冷食。古代細切的冷食常常也要和上鹽巴醃製一下,要不然會壞掉,所以我們也常常會看到這個齏被解釋為就是鹹菜。後來我們就把“懲羹吹齏”這個詞彙講到就是懲前警後,就是前面受到了這個苦,然後後邊就非常的警覺了,這樣的意思。懲前戒後、警後,後來我們就指很過分的小心,有點太過了,就類似那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看到草繩就很害怕。
真的是,也是會這樣子的。這個讓我想到大學的時候,我們大四的時候去採橘子,一到翡翠水庫,有一個朋友住臺北翡翠水庫。他們家的橘園在那裡,然後就坐著渡輪到翡翠水庫,結果一到前面的時候,就有一群,大家一起去,我是走在比較後面,因為前面就是橘子,很大很甜,我就搞不清楚,為什麼他們前面的人走得這麼快?結果走著走著到一個河溝的地方了,他說要叫我們往回走,我們也搞不清楚是什麼意思,反正,奇怪,手勢有點奇怪,我們就站在那邊。後來才發現他們被蜜蜂叮咬了,被蜜蜂叮咬。後來那些被叮咬,很痛,後來那個蜜蜂聽說是次於虎頭蜂。回到學校之後,那一些被咬的人看到蒼蠅都很害怕。就是這樣,讓我想到,連看到蒼蠅他們都很害怕,就是這樣。
我們再看一下,“酒囊飯袋,謂人少學多餐”,就是指肚子是裝酒裝飯的,就是比喻只會吃,不會做事情。“少學多餐”,不學無術,只會吃喝,這樣的意思,酒囊飯袋。
下一個,“隱逸之士,漱石枕流”,這個字唸作ㄓㄣˋ,當動詞用。然後,“沉湎之夫”,沉湎,我們常常講說沉湎於什麼樣的情形,沉湎。“沉湎之夫,藉糟枕麴”,當動詞用,念ㄓㄣˋ麴,藉糟枕麴。剛剛有講到糟跟麴,所以現在我們就很清楚糟跟麴的意思了,都是指釀酒的東西,“糟”是釀酒之後剩下的渣渣,“麴”是釀酒的酵母。意思就是整天在那邊喝酒的意思。
我們先看到第一個,看到第一個“漱石枕流”。其實應該是我剛剛講的前面那個,我們看一下這段文字。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篇裡邊記載到晉朝孫楚。孫楚,這個人年少的時候想隱居,他就對他的朋友王武子說他要隱居,“當枕石漱流”,“枕石漱流”就是指以石頭當作枕頭來枕,漱流就是以流水來漱口,這樣的意思。結果他就把它說成了“漱石枕流”,就我們現在講的這個“漱石枕流”。王武子聽到了就覺得很納悶,他說:“流可枕,石可漱乎?”流水可以當枕頭來枕嗎?然後石頭可以漱口嗎?孫楚反應也很快,他說:“所以枕流”,我拿流水當作枕頭,枕流,“欲洗其耳”,就要把我的耳朵洗一洗,清心,清耳朵;“所以漱石,欲礪其齒”,要把自己的牙齒磨一下,不要太利。所以後來就好是講到漱石枕流,後來我們就把“漱石枕流”比喻作高潔之士隱居的這種生活。將錯就錯,不過反應也很快。所以我看到這些古人真是超厲害的,這個也必須要平常多讀書才有辦法。像我們前次講到紀曉嵐也是一樣,乾隆皇帝對他是又愛又恨,因為那個人太機警了,他有時候就會刺一下乾隆,有時候就會這樣捧一下乾隆皇。乾隆皇帝文采也很好,總要找一個旗鼓相當的人,太不好的他還不對味。所以紀曉嵐反應特快,像我們那天講到的去喝酒,然後他就馬上出了一個對子,“金木水火土”,然後要紀曉嵐對下聯,紀曉嵐馬上就對了。各位還記得那五個字嗎?記下了嗎?“板城燒鍋酒”。右邊都是克左邊的,君王克臣子,這讓君王聽起來都很舒服,心裡邊很開心的,臣子就是輔佐君王的。所以乾隆皇說,好酒又好對聯,就是這麼好。
我們再來看一下“沉湎之夫,藉糟枕麴”。“藉糟枕麴”就是藉著酒糟、枕著酒麴,“藉”就是鋪墊的意思,墊的是酒糟,然後枕的是酒麴,就知道整天都在喝酒,是吧?整天都在喝酒。所以沉湎於酒中的人如同藉著酒糟、枕著酒麴,每天都在醉鄉里邊。
我們再看一下:“昏庸桀紂,胡為酒池肉林;苦學仲淹,惟有斷齏畫粥。”
我們這邊又讀到“齏”字了。
我們先看一下“昏庸桀紂”,就是很昏庸無道的夏桀還有商紂。“胡為”,胡為是為什麼的意思。為什麼要以酒為池叫做酒池,肉林就是以肉為林,過這樣子的生活?這種很糜爛。
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註釋,“酒池肉林”。就是商紂時代,商朝紂王喜好,好酒淫樂,以酒為池,竟然就挖一個池子,裡邊全部都是酒,然後懸肉為林,把肉懸在林子裡邊,就這樣子,然後讓男女裸相追逐其間,讓男生女生裸身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過這樣很糜爛的生活。後來就比喻生活極端的奢侈縱慾,毫無節制。酒池肉林,就是商紂王做這樣的事情。
我們再看到第二個,“苦學仲淹”,然後“惟有斷齏畫粥”。仲淹就是范仲淹。
我們來看一下“斷齏畫粥”註解,《五朝名臣言行錄》裡邊“參政范文正公”,就是指范仲淹,記載了宋代的大臣范仲淹,小時候家裡邊很窮,每天煮粥待凝固之後劃成四塊,就把粥煮熟,然後等它凝固之後劃成四等分,早晚可取兩塊,就是早上兩塊,晚上兩塊,就著冷菜吃,就就著冷菜吃。後來就用這句話形容不畏艱苦、刻苦勤學的意思。“齏”就是搗碎的,剛剛就講到搗碎的姜、蒜、韭菜等細切的這些冷食。家裡邊很窮,過的是這樣的一個生活,但是後來都成為一個大臣。我們常講到家境不好,其實也是督促一個人成就的一個逆緣,增上,逆境所得那個上緣。斷齏畫粥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於范仲淹,宋朝的大臣范仲淹;酒池肉林就來自於商紂王的這個暴虐之君,過的生活真的是很誇張。
我們飲食的部分就跟大家一起學習到這兒。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宮室”這一部分。第一句是“洪荒之世,野處穴居;有巢以後,上棟下宇”。
這個就講到我們上古的時候“洪荒之世”,就是指人類必須和自然、野獸搏鬥的,以求生存的這樣的一個太古時代,我們把它稱為洪荒之世。“洪”是大的意思,“荒”就是荒煙蔓草,這樣的一個自然環境。在“洪荒之世,野處穴居”,就是居住的地方在荒野裡邊,夏居荒野,然後冬居山洞裡邊,野處穴居,以躲避毒蟲猛獸這樣的禍害。“有巢以後,上棟下宇”,後來自從有巢氏發明了搭建房屋之後,大家就有可以住的,不必這樣野處穴居,有可以住的地方,有房屋可以住,生活才能夠安定下來。
我們看到註釋第二“有巢”,相傳有巢氏架屋為巢,綴葉為衣。就是架屋,把屋子往上蓋在地上;然後綴葉為衣,把葉子連綴起來當作衣服。
第三個“上棟下宇”,在《繫辭傳》裡邊,《易經.繫辭傳》裡邊有這麼一句話,它說:“上古穴居而野處”,上古時代穴居而野處,就是居住在洞穴裡邊,然後在野地裡邊。然後“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後來聖人就把它改變了,“易”就是改變的意思,以前是穴居野處,現在易之以宮室,以宮室來代替。我們看到宮室這兩個字,我們就看到已經有屋瓦了,就是有蓋子了。“上棟下宇,以待風雨”,上棟然後下宇,以待風雨。這個“棟”是房屋的上邊的正樑,上棟。“宇”是屋簷,屋簷知道了。後來就用於指就是,上棟下宇我們就指說,這是宮室的這種基本結構形式,上棟下宇,後來這個詞彙我們就指到就是說蓋房子的那個基本結構,這樣的意思,蓋房子的基本結構。棟是房屋的正樑,所以我們常常說棟樑之才就是這樣,一個房子裡邊,那個正樑是很重要的。
再下來看到“竹苞松茂,謂制度之得宜”;“鳥革翬飛”,那個字唸作ㄏㄨㄟ,“鳥革翬飛,謂創造之盡善”。
這邊講到就是指房屋的基礎要像叢林的“竹苞松茂”。
我們先看一下“竹苞松茂”。《詩經.小雅.斯干》篇裡邊講道:“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這邊的“苞”就是茂盛的意思,這個苞,竹苞松茂。所以苞跟茂的意思都是指茂盛,就是長得很茂密的意思。《詩經》裡邊這邊就講到說,山裡邊長的這些南山草木茂盛,竹子長得很茂盛,松樹長得很茂盛,這樣的意思。後來竹苞松茂就指到竹子繁茂,松葉歷冬天不凋,就比喻非常堅固的意思。後來我們就會用這個詞語,祝賀新居落成的吉詞。諸位應該有看過那個竹子,盤根錯節,你要把它除掉真的是不太容易,而且它會蔓延得非常的快,長得很快,然後整個把那個地方給盤踞了。所以後來我們就用竹苞松茂,比喻作就是在別人新居落成的時候,我們就會送這個賀詞,就指這個房子蓋得很好、很堅固。後來我們就講到竹苞松茂,也講“制度之得宜”,指到就是說蓋房子要像叢聚的竹子,要像松那樣的茂盛,這樣的建築才合乎體制,叫制度之得宜。就是指能夠這樣,蓋出來的房子能夠像竹苞松茂這樣,那就代表你不偷工減料,合乎體制,預示會興旺發達,這樣的意思。
我們再看到“鳥革翬飛,謂創造之盡善”,我們看到註釋第二的地方。《詩經.小雅.斯干》篇一樣,這邊“如鳥斯革,如翬斯飛”,這個“革”就是鳥張翅,就是鳥張開翅膀。“鳥革”就是鳥張開翅膀。翬飛,“翬”是什麼?羽毛五彩的野雞,這個翬,羽毛五彩,非常漂亮的五彩的野雞。這句的意思就是說,如鳥張開雙翼,然後如山雞展翅高飛,展翅飛翔這樣的一個意思,也用以形容就是指到蓋房子的那個樣子。因為我們中國那個屋簷,屋簷看起來就像鳥的翅膀,飛翔的翅膀,我們的屋簷,尤其一些大戶人家那個屋簷,它會做得特別華麗漂亮。所以這邊形容房屋建造得很好,鳥革翬飛就是指創造之盡善,就是在建造的時候高大華麗,很漂亮,做得很完善的意思。
我們再看一下下一個:“朝廷曰紫宸,禁門曰青瑣。”“朝廷”就叫做“紫宸”,“禁門”又叫做“青瑣”。
那為什麼是這樣子?我們看一下注釋第一個,“朝廷曰紫宸”,朝廷就是君主視事聽政的一個地方,紫宸是皇宮的殿名,它們也分好幾個殿,皇宮的殿名,是唐、宋時代皇帝接見百官或外國使節的內朝正殿,叫做紫宸殿。所以後來朝廷也叫做紫宸的原因是這樣子的。
“禁門曰青瑣”,禁門就是宮門,宮中的禁門是用青色塗抹的,所以叫做青瑣。所以禁門為什麼叫青瑣,就是指這樣子。宮中的禁門,宮門叫做禁門,因為那不是隨便可以進出的,宮門叫禁門,塗上青色的塗料,所以叫青瑣。
我們再往下看:“宰相職掌絲綸,內居黃閣;百官具陳章疏,敷奏丹墀。”
我們看一下這一句,“宰相職掌”就是指他是掌管“絲綸”。那絲綸是什麼?我們看下注釋第一。絲綸是指帝王的詔書。在《禮記.緇衣》篇裡邊講道:“王言如絲”,為什麼叫做絲綸是指帝王的詔書?《緇衣》篇裡邊講到“王言如絲”,君王帝王的話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那個字唸作ㄈㄨˊ,這個字唸作ㄈㄨˊ。這句的意思,我們先看一下這個綸,“綸”是青色的絲帶。“綍”是指大繩,大的繩子,那是指引方向的。所以這邊後來我們就講到,絲綸這個詞彙就取前面兩個,“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後來指到就是絲綸或綸綍,其實也都是指到的就是帝王的詔書。
我們再看一下第二個“黃閣”,黃閣是丞相,就是宰相廳事閣,宰相辦事情的那個閣我們叫做黃閣。為什麼叫黃閣?因為漢代丞相府裡邊的廳事門是漆成黃色的,所以叫做“黃閣”。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居住的,你看禁門它是漆成青色的,然後丞相的廳事閣是漆成黃色的。所以這邊就講到“宰相職掌絲綸,內居黃閣”,就是這樣,“宰相職掌”,掌管了帝王的詔書,“內居黃閣”,就是他的官署,他居住的地方、辦公的地方官署,又叫做黃閣,這樣的意思。
我們再看一下下一個“章疏”,“百官具陳章疏,敷奏丹墀”,“百官”就是眾官員,眾官,“章疏”是舊時臣子向君王進呈的言事文書,進呈的、上呈的文書。在東漢蔡邕的《獨斷》裡邊有講道:“凡群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有四種名稱,第一個叫做章,第二個叫奏,第三個叫表,第四個叫做駁議。南朝梁劉勰,這個字念ㄒㄧㄝˊ,劉勰他的《文心雕龍》,這本書很重要,中國的文學批評裡邊都要看這一本書。《文心雕龍》它的“章表”這一部分、這篇,它就講道:“章以謝恩”,所以章的性質是什麼?謝恩,謝皇帝恩賜什麼東西,謝恩,章是謝恩。奏是以按劾,按劾是什麼?就是臣子對皇帝揭發別人或說明事情,叫做按劾,“奏以按劾”。“章”是謝恩,“奏”是按劾,劾我們知道,劾就是彈劾的意思,那就是指臣子對皇帝揭發別人不好的地方,或說明事情,叫按劾。“表以陳請”,表是陳請之用的。“議以執異”,議以執異是什麼意思?就是指這個意見可能跟皇帝不太一樣,然後他也是一樣要寫文書跟皇帝講。只是就是這一些名稱不一樣,章、奏、表、議不一樣,它就是一種呈給皇帝的文書,功能不同,裡邊的文句功能不同。這個疏字就是指古代臣子向帝王分條陳述的意見書。
所以“百官具陳章疏,敷奏丹墀”。為什麼敷奏丹墀?我們再看一下這個“敷奏”,敷就是陳述的意思,奏就是奏進,就是向君王報告的意思。《書經.舜典》裡邊有這麼一段話:“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當時候諸侯國它也固定一段時間,需要跟君王報告他的這一年裡邊實施的,或者三年裡邊考較,要上跟君王報告,“敷奏以言”。跟君王報告完畢之後,明試以功,君王會就他所言,然後來看他的功績怎麼樣子,會去考核他。如果覺得這個不錯、很好,就會車服以庸,就是用車服來送他。這個“庸”是用的意思,就是代表做得不錯、很能夠用,這樣的意思。“敷奏以言”,是諸侯國向君王報告。“明試以功”,就是君王對他們所報告的事情加以去考核。“車服以庸”,是君王對他們後來考核不錯,很好了,然後就賞賜他們車服,這樣的情形,讚許他們不錯,做得滿好的,然後代表說你可以用了。“庸”,用也,這個庸是用的意思,使用的用。
“丹墀”是屋宇前面沒有屋簷覆蓋的這樣的一個平臺,叫做丹墀。古時候多塗成紅色,所以叫做丹墀。所以你看這邊又塗成紅色,常常是在宮殿或廟宇的正殿前面,具有儀典性的建築物,意思就是說,在一個廟宇或正殿的前面,這個地方會舉辦典禮、禮儀,會舉辦一些儀典性這樣的一個建築物。它前面的臺階上面的平地,墀,臺階上面那個平地,就漆成紅色的,所以叫做丹墀,是這樣的意思。所以這邊講“百官具陳章疏,敷奏丹墀”,就是指這樣,就是百官在那個地方,在丹墀這邊然後敷奏,把要告訴君王的事情呈上去,這樣的意思。
我們再看到“木天署,學士所居;紫薇省,中書所蒞”。
木天署是學士所居,學士居住在翰林院,就是翰林院裡邊學士,翰林學士所居住的地方就叫木天署。
我們看一下這個註釋第一個,“木天署”。唐代的秘書閣穹窿高敞,“穹窿”就是指上圓很高,像天空這樣的一個建築物,稱為木天。後來又以木天署稱翰林學士的官署。
我們再看一下第二個“學士”這個地方,這是一個職官名。魏晉時代,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就有設學士,掌管典禮跟撰述的一個官職。唐開元年間設定學士院,在唐開元年間設定了學士院,叫做“翰林學士”,為文學侍從,參理機務,起草詔書。所以後來學士所居,我們說翰林學士所居就是這樣。後來唐開元以後,學士院裡邊的叫做翰林學士。
我們再看到“紫薇省,中書所蒞”,紫薇省是內閣中書辦公的地方,紫薇省就是中書辦公的地方。
我們看到“紫薇省”的這個地方來。就是中書省,在唐代跟門下省還有尚書省,同為中央政務中心。這很重要,唐朝裡邊三個很重要的機構。紫薇省又叫做中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都是屬於中央的政務中心,是代理皇帝擬定政策的一個機關。所以能夠到那邊去的,都是朝廷裡邊重要的官員、決策者,類似我們現在的院長,各部院的院長。紫薇省長官就叫做中書令。唐開元年間就曾經改中書省為紫薇省,就把中書省改為紫薇省,中書舍人,中書舍人就是指掌管詔令侍從,宣旨接納上奏文表的這些事的叫中書舍人,把中書舍人就改為紫薇郎,改成紫薇郎。因為開元年間裡邊它有做了這樣的一個更動,名稱的更動,所以紫薇省叫做是中書所蒞,這樣的意思。
我們再看到“金馬玉堂,翰林院宇;柏臺烏府,御史衙門”。
“金馬”跟“玉堂”,我們看一下注釋第一個“金馬”,金馬是漢代未央宮的宮門,漢朝所蓋的宮殿名未央宮。門旁豎有銅馬,在門的旁邊豎立了銅馬,叫做“金馬門”。漢武帝曾經使學士待詔於此,就是指讓學士在這邊待詔。待詔的意思就是指待在這個地方,然後等待皇帝詔命,應對。待詔於此,在那邊等候著,皇帝有需要馬上把你叫過來。
我們再看到“玉堂”。玉堂是漢代侍中有玉堂殿。北宋太宗淳化年間,賜翰林院“玉堂之署”,就寫了這四個字,後遂用玉堂代稱為翰林院,就是後來玉堂之署就代稱為翰林院。
這邊順便講一下宋朝,宋太宗當時候為什麼會去題“玉堂之署”這四個字的一個來由。蘇易簡,有個叫蘇易簡的,蘇東坡的蘇,就簡易兩個字把它倒過來,蘇易簡,他當時候去考試的時候很厲害,宋太宗在覆試的時候,不起草,然後三千餘言一就而成,很快就寫完了。宋太宗非常的讚賞他,就把他擢為甲科的第一,甲科還記得,上次皇帝親自的考試叫殿試,有分為甲科、乙科,甲科裡邊擢為第一的,那就是狀元,就把他擢為狀元。他還講了“君臣千載遇”,君臣千載遇就是指,實在也是難得一遇這麼樣優秀的人才,於是就拿起白絲絹,然後就寫上了“玉堂之署”這四字,然後叫蘇易簡就把它掛在翰林院上邊,這樣的一個情形。所以後來我們就把這個金馬玉堂指到翰林的院宇,就是這樣的一個來由,金馬玉堂。
這邊順便跟大家介紹一下“翰林院宇”這個機構,翰林院之設本於唐朝,原來是內廷專供養那些技藝方面的,方術、煉丹那些人居住的一個地方。在《舊唐書.職官志》裡邊就有記載到,它說:“翰林院有合練、僧道、卜祝、術藝、書奕,各列院以廩之”,就是這樣。也有名儒學士,時時任之以草制,就是隨時要做起詔什麼樣的,寫什麼樣的一個詔文,馬上就寫了。唐玄宗的時侯,另設學士院,翰林就分為兩種:第一個是翰林學士,翰林學士是供職於翰林學士院;一種是翰林供奉,叫翰林供奉,是供職於翰林院。所以有兩個,翰林學士院跟翰林院。翰林學士是擔當起草詔書的一個職責,翰林供奉就沒有特別,無甚實權,沒有特別的實權。晚唐以後,翰林學士院演變成為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所以這個位置就更重要了,所以有“天子私人”之稱。這個就變成能夠進到翰林學士院裡邊,算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了。在院任職與曾任職的,就被稱為叫做翰林官,簡稱為翰林。宋朝後成為正式的官職,在宋朝裡邊就成為正式的官職,並與科舉接軌,當時候成績好的才能夠進到翰林院裡邊。明朝以後,成為養才儲望之所,負責修書跟撰史,起草詔書,成為皇室成員的侍讀,侍讀,教導皇室的成員讀書,教他們讀書,擔任科舉考官。地位很清貴,是成為閣老重臣,以及到地方官員的一個踏腳石。這是翰林院宇,它大概在我們中國的一個發展的情形。
我們再看一下下一句。所以“金馬玉堂,翰林院宇”,金馬玉堂就是指的翰林院宇。“柏臺烏府,御史衙門。”看一下柏臺烏府,就是指御史衙門。為什麼柏臺烏府是指御史衙門?我們看一下第一個,第四題。漢代朱博為御史,府中有柏樹,就是御史府裡邊有柏樹,樹上有烏鴉,所以後來就以柏臺、烏府稱為御史衙門。柏臺跟烏府,種有柏樹,然後樹上有烏鴉,就這樣的一個來由。
我們看一下“御史衙門”,御史是執掌什麼樣的事情?我們來看一下。“御史”,職官名。周朝,周時是掌管贊書、授法令的事務,就是寫法令,告訴諸侯國要怎麼去做的。戰國時侯是為史官,秦漢併為親近之職,其長官為御史大夫,為漢三公之一。所以我們看到他的職責是愈來愈重要。次為御史中丞,御史下來就是御史中丞,他的工作是掌秘書,兼司糾察,就是糾察別人。官署稱為御史府,後漢以降,就是後漢以後稱為御史臺,以中丞為臺長,專任彈劾,專任彈劾的事情,就是別人哪個機構有做錯事情,負責彈劾的,類似我們現在叫做監察院。唐御史臺復置之後,唐朝的御史臺又置大夫,中丞又變成是副的,這個就是一些演變。到明朝的時候又改成為叫做都察院,以都御史統轄諸御史,就是都御史來統轄其他的這些御史,就是最高長官。清因之,清朝就沿用明朝的這樣的一個制度。衙門是什麼?衙門是舊時官吏辦公的地方叫衙門。所以這邊這句柏臺烏府,指的就是御史衙門,就是御史所辦公的地方,御史所辦公的地方叫做柏臺烏府,這樣的意思。
我們再繼續往下看這個“布政司稱為藩府,按察司系是臬司”。
“布政司”,這是我們中國一些官職的名稱,布政司又叫做“藩府”。為什麼叫藩府?這個“藩”就有屏障的意思。
我們看註釋一下,“布政司稱為藩府”。“布政司”,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布政司,布政司全部的名稱叫做承宣布政使司,它是意思就是朝廷有德澤或有禁令,然後他的工作就是承流宣播,以下於有司,就是他負責把朝廷的這些事情往下宣佈下去,然後讓那些該負責什麼樣事情的人去負責。明太祖洪武九年,明太祖的時候,他把全國就分為有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就分為有十三個,然後負責他們一些事情,這一區誰負責,這一區誰負責。
我們再看一下,“布政司稱為藩府”,就好像是鞏固,就是做為屏障,王室的屏障,這樣的意思。
我們看一下“藩府”這個詞。南北朝的時侯,以宗室諸侯王為州刺史,南北朝的時侯以宗室諸侯王,就是指同姓的皇帝的這些宗族,他們擔任州刺史,州的刺史,因稱其府邸,稱他的官府,州刺史的官府叫做藩府。藩府這個藩就是做為屏障的意思,意思就是說這些州刺史,其實就是屏障著君王的京都這個地方。明朝的時候,到明朝,承宣布政使司為一省的行政長官,就是一省的最高長官,地位他跟州刺史是相同的,他的地位,明朝的承宣布政使司,他的地位跟州刺史是一樣的。所以後來就把布政司又稱為藩府的原因就是這樣。這個“藩”字就是屏障的意思,藩王室之意。藩當動詞用了,就是屏障王室,就是保護王室的意思。這是“布政司為藩府”。
我們再看一下“按察司系是臬司”。“按察司”是怎麼樣子的官?我們來看一下,這也是一個官名。在元朝的時候,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後改為肅政廉訪司,這是在元朝至元時間做了這樣的更動,明朝的時候改稱為提刑按察使司,清朝改為按察使司,其實這三代設立在省一級的司法機構,都同樣的,只是名稱不一樣,名稱有點不太同。主管一省的刑名、訴訟事務,它們的工作就是這樣,主管一省的刑名還有訴訟這些事情。同時也是中央監察機關,也是中央的監察機關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機構,都察院是在中央裡邊,按察司就是在地方里邊的分支機構,對地方官員行使監察權,這是按察司的一個工作。
那我們為什麼,我們再來看一下為什麼按察司是叫做臬司。臬司是執法之司,是宋各路提點刑獄司、元代肅政廉訪使司,就是剛剛前面括號裡邊,這邊講到的這幾個名稱,指到的就是這個,明、清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簡稱。簡稱,為什麼簡稱為這樣?那個臬字,“臬”就是標準、法度、刑法的意思,這個臬。我們常常講說奉為圭臬,就是一個準則,這個臬字就後來我們講到圭臬、圭臬,它的意思是標準、法度、刑法。按察司的工作就是這樣,所以按察司系是臬司的意思是這樣。
我們這節課先到這邊。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