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國號來源之謎,甲骨文揭開秘密,難怪周朝會叫周朝

按照中國政治傳統,元朝之前的歷朝國號往往與龍興之地有關,秦漢唐宋莫不如此,史書上一筆一畫將來龍去脈記載得很清楚,但由於夏商周三朝過於久遠,歷史記載殘缺不全,於是夏商周國號由來也就成了一個謎團,本文重點聊一聊周朝國號來歷。

《史記·周本紀》記載,古公亶父(周文王祖父)遷都岐山時,“豳(bīn)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說明古公亶父遷都之前部落名稱應該是“豳”族,而不是周族。唐朝張守節註釋《周本紀》時說:“因太王所居周原,因號曰周。”也就是說,古公亶父遷都岐山,居住在岐山山腳下的周原,於是就將部族更名為“周”。

然而,對於史書記載的周朝國號起源,不少學者提出質疑,認為古公亶父姬姓部族早有“周”之名稱,遷都岐山之後,才有“周原”這一地名。其中原因之一是,甲骨文中“原”字本義是源頭,周原是周人源頭之意,姬姓部族幾經遷徙,最終大致遷徙到了帝嚳分封周后稷之處,因而將之命名為周原。

隨著甲骨文研究的深入,學者在甲骨文中找到了證據,終於揭開了周朝國號來源之謎,由此也找到了田氏代齊不改國號的原因。

周朝國號來源之謎,甲骨文揭開秘密,難怪周朝會叫周朝

01:甲骨文中早已存在周國

早在武丁時期,甲骨文上就已經記載了周國,當時商周關係極為緊張,商朝對周國殺氣騰騰。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顯示,武丁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中華第一女帥婦好就是武丁妻妾之一。

甲骨文卜辭記載:“貞:令多子族眔犬侯剪周(剪滅周方國),由王事。丁未卜,侯.......弗敦周(敦伐周方國),八月。甲午卜,賓貞:令周乞牛多(子)。”可見,在雄才大略的武丁領導下,商朝最終打服了周國。

商周關係暫且不談,重點在於周國曆史悠久,至少在公元前1192年之前就已經存在。而且,周國敢與商朝爭鋒,說明周國的國力較強,而不經過漫長的發展期,又很難與商朝爭鋒,因此周國的歷史應該比我們想象的還要久遠。“周”字的甲骨文寫法(見下圖),猶如四方的田地裡長著植物,四個小點或是莊稼或是勞動的奴隸。也就是說,周國農業種植比較發達,或許由此國力積蓄了強大的國力,才敢向商朝挑釁。

周朝國號來源之謎,甲骨文揭開秘密,難怪周朝會叫周朝

02:司馬遷又一記載被推翻?

根據《史記》記載,古公亶父遷都岐山之後,才將部落更名為“周”,於是才出現了周國。但甲骨文卻顯示,在武丁時期,周國早已存在。武丁活躍於公元前1192年之前,古公亶父是武乙在位期間(公元前1147年—公元前1113年)遷都岐山,透過時間點對比可以一目瞭然。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司馬遷又一記載被推翻,將姬姓周國曆史大幅度縮短了?

學者張懋鎔長期研究商周古字,他敏銳地發現姬姓周族有兩個特點,即“周人不用族徽”與“周人不用日名”。所謂族徽,周朝金文中的“周”字有一個奇怪現象,當用作族徽時,從周字兩旁會各飄出一條完全線條,正常表述時就如上述所示。所謂日名制,就是認為天有十日(十天干),輪流升起,出生於哪一天,取名的時候採用“某字+天干中出生之日的名稱”的結構,商朝帝王就採用日名制,上述的武丁、武乙中的“丁”與“乙”就是天干中的文字,帝辛(紂王)之辛也是天干中的文字,而周人取名是姬發、姬昌等,與日名制無關。

周朝國號來源之謎,甲骨文揭開秘密,難怪周朝會叫周朝

這一發現極為重要,或許可以破解武丁時代周國的身世之謎。後來,在一件西周青銅器上,學者發現了這麼一行字:“簋:周生作楷妘媅媵簋,其孫孫子子永寶用,周(族徽)。”這一行字上有族徽(周)、族氏(周)、族姓(妘),銘文大意是妘姓周氏嫁女於楷國的媵器,最後標上了周氏族徽。

正因如此,張懋鎔解讀認為:“有姬姓的周氏,還有妘姓的周氏,涇渭分明。”也就是說,甲骨文中武丁及之後一段時期的周方國,並非姬姓周方國,而最可能是妘姓周方國。

總之,儘管無法肯定武丁時期的周國是不是妘周,但可以斷定不是姬周,妘周(或某周)與姬周只是共同用了“周”這一國號,卻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因此,甲骨文中出現的武丁時代周國,並不能推翻司馬遷的記載,因為這是兩個國家。

周朝國號來源之謎,甲骨文揭開秘密,難怪周朝會叫周朝

03:姬周與妘周是何關係?

司馬遷在古公亶父遷都描述上,應該省略了一個問題:既然岐山周原是一塊風水寶地,土地肥沃,那麼在古公亶父之前會無人佔領,是一片無主荒地嗎?自然不可能!透過甲骨文可知,在古公亶父之前,周原的主人最可能是妘周,那麼妘周與後來的姬周是何關係呢?

比較合理的解釋是,武丁時期生活在周原一帶的妘周,或因內部生亂而衰落,或因與商朝等對抗而衰落,之後古公亶父趁虛而入,征服吞併了妘周,由於姬族原本國都遭遇犬戎侵襲,於是就將國都遷移到了岐山周原。由於妘周與商朝對抗,因此商朝對古公亶父吞併妘周並未反對;又由於古公亶父吞併妘周,讓自身實力大漲,於是才野心萌生,有了“剪商”計劃。

也就是說,古公亶父遷都岐山,其實就是成功入侵了他族或他國,然後將國號更改為“周”,應該不是史書上說的“因周原而得周之名”。這裡出現一個問題:姬族吞併妘周之後,為何不使用之前的族號或更換一個其他國號,反而繼續使用“周”呢?

周朝國號來源之謎,甲骨文揭開秘密,難怪周朝會叫周朝

向前看,史料過於殘缺,這個問題自然找不到答案,但後面來者數之不清。西伯戡黎之黎國,是商朝鐵桿盟友,姬周將之滅亡後,周武王把帝堯後人封在了黎國,國名沒有更換。上古帝堯在山西建立唐國,周成王時山西還有一個唐國,學者推測是祁姓唐國,周成王滅唐之後,就把弟弟叔虞封在了唐國,因而又名唐叔虞(晉國始祖),古今唐國名稱幾乎一直沒有更換。甲骨文卜辭中有曾國,周朝也有一個姬姓曾國,兩個曾國名稱相同,但國主肯定不同。最典型的是戰國田氏代齊,本是姜氏(或呂氏)齊國,但卻被田氏取而代之,田氏也沒有更換國號。

由此可見,無論是姬姓代周,還是田氏代齊,沒有更換國號,應該不是因為穩定人心(王侯將相皆有種的年代,也沒什麼民心說法),而是當時政治傳統就是這樣,即以地名為國號,有點像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國王一族是流水的兵,地名是鐵打的營盤。因此,史書中延續數千年的古國,未必真的一直傳承了下來,中間可能倒了幾次手,只是國名沒有改變罷了。

周朝國號來源之謎,甲骨文揭開秘密,難怪周朝會叫周朝

最後,透過甲骨文卜辭中的周國描述,可以看到周朝國號不是“因周原而號周”,“因太王所居周原,因號曰周”這句話的正確意思應該是,古公亶父佔據了妘姓周國故地,所以延用的是妘周的國號。至於周原,其本義也應該是周國源頭的意思,但未必是妘周的源頭,在妘周之前可能還有周國。

參考資料:《史記》、《董珊——試論殷墟卜辭之“周”為金文中的妘姓之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536 字。

轉載請註明: 周朝國號來源之謎,甲骨文揭開秘密,難怪周朝會叫周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