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俄語的中國為何是“Kitay”而不是“China”

由 解洪海 釋出於 經典

中國在英語中的名稱為“China”,來源於中國的瓷器名稱,然而卻有很多其他的外國語言並不這樣稱呼中國。在俄語、希臘語,以及中古英語中,整個中國均被稱為“契丹”。如現在在俄語中中國的發音是“Kitay”。

那麼,為什麼俄語中稱呼中國為“Kitay”?

其實,俄語中對中國的稱呼來源於契丹。“Kitay”就是契丹的音譯。“契丹”在古代還被翻譯成“Kita1a”或“Cathala”、“Cathay”,是遼朝建立者的族名。

法國人勒內·格魯塞在《草原帝國》中說:“契丹(漢名),阿拉伯-波斯語(Khitai),蒙古語(Kital)。”《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在整個歐亞大陸成為中國的代稱。在俄羅斯和整個斯拉夫語世界中,至今還用這個稱呼來稱中國。”現在俄羅斯等眾多國家稱呼中國直譯過來是“契丹”,俄國人到目前為止仍然稱中國為“Kitay”,稱中國人為“Kitanyes”。在穆斯林文獻中常把北中國稱為“Khita”、 “Khata”,這都是從契丹演變而來的。


“契丹”原意為鑌鐵。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公元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拉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鬱、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盪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後建立遼朝。

公元916年,契丹國建立,947年改國號為大遼。遼自太祖耶律阿保機至九世帝耶律延禧歷219年。耶律阿保機在位期間,任用漢人韓延徽等改革習俗,建立城郭,創制契丹文字,發展農商,年號也仿中原,任用大量漢人官吏,管理國家。遼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諸多方面多有建樹。

契丹王朝在中國北部持續存在了200多年,與西夏和宋朝形成對峙的格局。

契丹不僅在對外聯絡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本身的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由於受到中原文明的影響也已經十分發達,它還把自身的文化等向外傳輸,影響著外界對中國的印象。外國甚至認為契丹就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於是,契丹成了全中國的代稱。時至今日。

後來,雖然契丹衰落了,繁盛的文明也隨著消失,但是那些已經形成習慣的歐洲國家仍然沒有改變這種以契丹國名、族名代表中國的習慣。這種習慣在這些國家中一直延續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