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帶著沛縣的一群兄弟揭竿而起,最終建立西漢王朝,一個大器晚成的“無賴”,成就一段歷史傳奇。
劉邦手下的兄弟,無論是樊噲、周勃還是蕭何,都屬於功勳卓著的那種功臣,唯獨有一人,他在整個打天下的過程當中沒啥大功勞,卻偏偏建立西漢之後,被劉邦封為異姓王,這個人就是劉邦在沛縣的好兄弟盧綰。
劉邦的功臣集團中,從來都不缺功勳卓著的將軍,為什麼他們都沒有被封王,反而是功勞平平的盧綰被封為燕王,坐擁軍事重鎮的燕地呢?
盧綰與劉邦情感深厚?
有一種觀點認為,盧綰之所以被封為異姓王,是因為劉邦與盧綰的感情要比其他人深厚,所以劉邦信任盧綰,以示親密。
這種觀點也對也不對,說它對是因為盧綰與劉邦的關係,確實要比其他人更親密一些。
根據《史記》的記載,“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盧綰與劉邦有先天的親密優勢,不僅二位是光腚娃娃,父親關係特別好,而且還是同日生,就連慶賀的酒席都是兩家一起辦。
盧綰和劉邦二人,從出生開始就在一起,一直到建立西漢都沒有分開,這種包含了純粹友情,又包含了打天下的感情,要論與劉邦的親密度,盧綰和他的關係,確實不是其他沛縣人可比。
雖然盧綰與劉邦感情深厚不假,但是因此就斷定劉邦是重感情才封盧綰為異姓王,並且讓他鎮守軍事重鎮燕地,那就太過荒謬了。
劉邦是什麼人,為了自己逃命,曾經“常蹶兩兒欲棄之”的人,試問一個連自己親生兒女都能踹下馬車的人,會因為重感情而做出重大決定嗎?
在劉邦做了皇帝之後,因為害怕呂后掌權,甚至想廢劉盈的太子之位,而立劉如意,在皇權與江山面前,劉邦做決定可從未顧及過呂雉與他生死相隨的情分。
所以,盧綰被封異姓王,一定不是劉邦因為他們之間的情分做出的決定。
劉邦其實憋著壞呢
盧綰在整個封王事件中,都不過是劉邦的一枚棋子,劉邦從來都是憋著壞,想著充分利用他,為自己的帝國服務。
西漢王朝建立以後,劉邦封了七位異姓王,規則是按照功勞的大小進行分封。但是劉邦卻並不安心,因為他的江山就是這些人幫他在項羽的手中搶來,而這些人當中,不乏是曾經項羽陣營的背叛者。
劉邦的心思很簡單,“非我劉姓,其心必異”,所以劉邦特別想立一些劉姓的人做諸侯王,這樣才能讓他安心。
只不過劉邦雖然貴為皇帝,但是此刻的功臣集團意見他也不得不顧忌,如果立劉姓當中自己親密的人做諸侯王,勢必會受到功臣們的反對,他們想法很明顯,“天下是我們打下來的,憑什麼他們未力寸功便與我們共享天下?”
所以,劉邦想要改“因功封王”為“因親封王”並不容易,他需要一點點謹慎的進行,因為他一旦行為過激,引發異姓王的不滿,很可能導致江山不保。
高祖五年(前202)初,劉邦因功封了異姓王,不久後,劉邦便開始利用盧綰,去試探功臣們對“因親封王”的反應。
劉邦封異姓王后,提出一個想法,“欲王盧綰”,劉邦的這個想法提出,原因很簡單,他就是希望透過封盧綰為王這件事情,去探探功臣們的反應,摸摸他們的底線在哪裡。
劉邦的想法提出以後,果然不出劉邦所料,“為群臣觖望”,功臣們對劉邦的這個提議很失望,他們不贊同一個戰功平平的人與他們平起平坐。
對此,劉邦沒有采取強硬態度,而是在這件事之後,開始委派盧綰為西漢平定叛亂,此舉的用意是讓盧綰透過戰爭來積累軍功,讓盧綰在軍中和朝中獲得威望,進而實現讓盧綰封王的目的。
劉邦除了讓盧綰積累軍功以外,還對功臣們進行“洗腦”。比如在《史記》中記載的一次宴會上,王陵等人歸納了項羽為何失敗,原因是“項羽妒 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 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王陵對於項羽的失敗,歸納為是項羽的錯誤,和功臣們的戰功。劉邦對此不以為然,因為這樣的說法對他未來想“因親封王”極為不利,所以劉邦及時提出另一種論調,“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 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認為,他之所以得天下,不是什麼項羽的錯誤和功臣的戰功,而是他知人善用,他任命正確才得了天下。言下之意,未來他“封親為王”也是正確的事情。只不過大家都不知道他憋的壞,紛紛表示贊同。
於是,在時機成熟之時,盧綰“虜燕王臧荼”後,就趁機任命盧綰為燕王,這一次大臣們沒有強烈反對,劉邦順利完成了第一步的“封親為王”,只不過這個“親”是親密無間,是他的第一步,他真正想封的“親”,其實是“血肉之親”。所以,在這一步實現之後,劉邦開始搞“白馬之盟”,大封劉姓王。
盧綰作為“棋子”有先天優勢
劉邦的沛縣兄弟那麼多,為什麼他非得選盧綰呢?這一點和盧綰戰功牌平有很大關係,本來這是盧綰的短板,此刻卻成了他的“先天優勢”。
在盧綰跟著劉邦打天下的記載中,他領兵打仗的記載實在少的可憐,而且在僅有的記載當中,也都不是獨當一面的將領,都是與劉賈配合。
“使盧綰、劉賈將卒二萬人, 騎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這是盧綰與劉賈共同作戰的一次記載,還有一次記載更加清晰,盧綰其實就是劉賈的幫手而已,在《史記》中記載,“乃使盧綰為別 將,與劉賈擊臨江王共尉,破之。”
可見,盧綰的作戰能力是真的不高,即便是後來盧綰帶兵平叛,劉邦有意為他積累軍功,在盧綰身邊,也都沒有缺少劉賈的身影。
這說明盧綰的能力不強,劉邦可以駕馭,也就不怕盧綰坐擁燕地而反了。事實也證明,劉邦的想法極為正確,盧綰在最終反叛的時候確實沒有給漢朝帶來什麼大的威脅,因為他能力不強,且優柔寡斷,最終無奈遠逃匈奴避禍。
劉邦選擇盧綰作為“封親為王”的“棋子”,實在是高明之舉,在沒有留下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完成了自己“非劉不王”的目標,雖然是“憋著壞”,但是帝王權術使用的恰到好處,也難怪盧綰不是他的對手了。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