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介儒生的虞允文,因何會被毛主席稱為“千古一人”?

由 忻素芹 釋出於 經典

中國歷史上,儒生拜將的故事很多,孫武、孫臏、周瑜、陸遜都是有名的儒將。但是有兩位書生,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隻手擎天,浴血奮戰,戰勝強大的敵人,挽狂瀾於既倒,解除社稷之危的,只有兩人。其中一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明代大忠臣于謙,還有一位則熟悉的人不是很多。這個人叫虞允文,是一個被毛主席稱讚為“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的書生軍事家。

虞允文的治國思想和方略
虞允文(1110-1174),字彬甫,四川仁壽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他六歲能誦五經,七歲能文,並於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累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是宋高宗、孝宗時主戰派的代表人物。
虞允文的一生都在為抗擊金國,恢復故土而奔走。紹興三十年正月,他上書宋高宗,認為金人向來沒有信用,總有一天會背棄紹興和議南下,並指出金人南下的五個方向,要求南宋做好防禦。同年十月,他奉命出使金國,看到金人都在忙著造船運糧,更加堅定了他對金人南下的判斷。回國後,他多次上疏高宗,提醒南宋要在淮河流域做好應戰準備。
果然,在虞允文向南宋政府提出警告後的第二年,金主完顏這揮師南下,南宋朝廷大會為震驚。宋高宗見虞允文能料敵之先,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於是以虞允文“洞達軍事”之能,派其到前線擔任作戰參謀。虞允文在附後的採石大戰中,以弱克強,取得了勝利,扭轉了戰局,使得南宋政權轉危為安。

采石之戰後,虞允文被任命為四川宣諭使,與抗金名將吳麟一起經略川陝。他們合力收復了陝西一帶多處失地,但是南宋朝廷中,主和派佔了上風,不但不對虞允文的作法進行鼓勵,反而把這些收復了的失地當作“雞肋”,要求虞允文放棄這些新收復的國土。雖然虞允文連線上十五道言事疏,力言不可,希望朝廷抓住機會,做好戰備,與金人一戰。
但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關心的只是保住與金人劃江而治的局面,朝中大臣們也大多隻想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虞允文等少數主戰派雖然以笏畫地,指陳形勢,奈何不被南宋小朝廷採納。宋孝宗生怕虞允文在陝西前線挑起與金國的紛爭,將他調至遠離前線的四川成都從事行政工作,避免激怒金國。
乾道五年,虞允文升任宰相,多次勸諫孝宗內修其德,提拔主戰派,扭轉朝廷死氣沉沉的風氣,一致抗金。

虞允文雖然是主戰派,但對於抗金大業也十分謹慎。他強調北伐一定要抓住時機,一定不能盲動。他在給孝宗的奏摺中多次提到:“機不至不可為,機至而勿失耳。植根本,國富強,待時而動可也”,因此他與張浚、韓佗胄等激進主戰派不同,他的北伐是一種內修國政、待機而動的穩健作法,在承認敵強我弱的事實上,更加強調做好內部建設,抓住時機。他主張統治者要修德政,讓百姓得到修養生息,要選拔優秀人才,隨時做好戰爭的準備;一旦出現有利於我的時機,就要及時抓住,一戰而定天下。這種施政綱領,無疑是十分科學的。
只可惜虞允文積勞成疾,“出師未捷身先死”,過早的去世影響了他親手製定的北伐大業計劃的實施。如果天假以年,讓虞允文有機會實現自己的計劃和抱負,也許歷史會被改寫。
金國南侵
南宋雖然與金國簽訂了屈辱的“紹興和議”,但是金人南侵之心始終不死。紹興二十六年,就有出使金國的大臣回國後,向宋高宗密報“金人必舉兵,宜為之備”,但是上疏的大臣卻被昏庸的宋高宗以“妄議邊事”的罪名,發配千里。宋高宗將和平的幻想放在金人的守信之上,這種幻想只能是鏡花水月。

即使到了紹興二十九年,金人已在進行戰爭動員時,宋高宗仍然拒絕相信金國會入侵南宋。他總是盲目相信“鄰國恭順,和好無他”,生怕自己進行戰爭準備會刺激到金國,遭到金國的報復。
紹興三十年,虞允文出使金國,親眼看到了金國已在與南宋的邊境集結兵力,南侵已不可避免,高宗這才不得不相信這個事實。但是此時留給南宋的準備時間已經不多了。因為次年金主完顏亮便調集六十萬大軍從壽春渡過淮河,在很短的時間內擊敗了南宋長江以北的守軍。
金人徵宋的訊息傳到臨安,宋高宗大為驚恐,甚至想浮海避敵,遭到了朝中主戰派的一致反對。高宗這才命宰相葉義問到南京防守長江防線,虞允文作為參謀軍事隨行。

採石大戰
按照事先部署,虞允文於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到達長江南岸的採石前線。此時採石守將王權已逃,宋軍群龍無首,軍心不穩。面對長江北岸的數十萬金兵和一觸即發的戰事,虞允文感覺到肩上的擔子十分沉重,這一戰事關南宋生死,只能勝不能敗。他召集手下將領,勉以忠義報國之心,激勵士氣,並向全體將士表達自己與採石共存亡的決心,表示此戰“危及社稷,吾誓不避”的決心,並整頓部隊,做好佈防。
虞允文深知金兵雖多,但不習水戰,南宋水軍的發揮是戰爭勝負的關鍵。虞允文將水軍戰般分成五隊:東西各一隊接應,一隊主力艦船沿江佈陣,另留兩隊藏於水巷之中以備不測。步兵和騎兵則隱蔽在山後,並部署了大量的重型車弩炮和強弩,以防金兵登陸。
宋軍佈置剛剛結束,金兵便開始渡江。完顏亮親自揮動紅旗指揮,幾百艘金軍大船迎著江風,滿載金兵向南岸駛來,虞允文命令部將時俊率領步兵出擊。虞允文拍著時俊的後背說:你的膽略聞名四方,如果你不奮勇殺敵,你就跟女人沒什麼區別。時俊揮舞著雙刀,帶頭衝向敵陣。士兵們士氣高漲,個個奮勇當先,衝向金兵。金兵此次進軍以來,從沒有遭到過有效的抵抗,在宋軍強大的反擊之下,很快就潰不成軍。

江面上,宋軍的戰船也向金軍的大船衝去。宋軍的戰船雖小,但很堅實,就像尖利的鋼刀一樣插進金軍的船隊,把敵船攔腰截斷,敵船紛紛被撞沉,金兵落水裡淹死者無數。
鏖戰一天之後,天色漸漸暗了下來,虞允文將從光州緊急調撥過來的三千宋軍從山後手執戰旗,敲著戰鼓繞到江邊。江上的金兵聽到南岸鼓聲震天,看到山後無數旗幟在晃動,以為是宋軍的大批援兵到來,紛紛逃命。
采石之戰共殲滅金兵四千多人,宋軍取得了久違的勝利。但虞允文並未被勝利衝昏頭腦,他認定不甘失敗的完顏亮一定會反撲的。當天夜裡,虞允文把戰船分為兩隊,一隊開到上游,一隊留在渡口。果然第二天天剛矇矇亮,完顏亮又派金軍渡江。虞允文指揮兩隊戰船夾擊,金軍的三百隻戰船被困在江心和渡口動彈不得。宋軍以火攻之計,將金人的戰船全燒了。

完顏亮在採石渡江不成,只得帶著剩下的人馬向瓜州奔去,準備到那裡渡江。虞允文帶著一萬六千名宋軍,星夜馳援京口。他在京口趕製了一批車船,由兵士駕駛,來往如飛,北岸的金兵看了,十分吃驚,鬥志全無。氣極敗壞的完顏亮宣佈第二天全軍渡江,畏縮不前者一律處死,兵士不向前者,殺將;將領不上前者,殺主將。
完顏亮在國內的殘酷統治讓金兵早已不滿,這一次他又無視金兵的生命,強行渡江,讓很多對其統治不滿的金國貴族產生了反意。當天夜裡,金國浙西都統制耶律元宜等闖進完顏亮的大營,殺死完顏亮,耶律元宜自封為左領軍副大都督,退軍三十里,並派人與南宋議和。這次金人發起的的南侵宣告失敗。
虞允文的獲勝原因
採石大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之一。宋軍以兩萬兵力,擊敗金軍四十萬,使得南宋轉危為安。采石之戰中,南宋既無一個堅強的指揮核心,也沒有訓練有素的軍隊,甚至此戰的總指揮虞允文都是一個從沒上過戰場的文人。所以從這點上看,採石大戰的難度要比赤壁之戰和淝水之戰要高很多,在戰爭史上也有特殊的地位,是後世無數軍事研究者研究的物件。

採石大捷的第一個原因,是虞允文組織迅速,指揮得當。
在宋軍群龍無首、士氣低落的現實面前,本不是戰爭指揮官的虞允文自覺的擔當了戰役指揮的重任,體現了一個文人身上的擔當精神。他能根據具體情況,分析敵我之長處,臨機果斷,主動出擊,體現了虞允文與生俱來的卓越的軍事才能。
虞允文熟讀史書,知道戰爭中“士氣”和“亮劍精神”是左右戰局的關鍵。他也無時無刻不在鼓舞和提高宋軍計程車氣。他手下的時俊便是在他的鼓勵下,出陣奮擊,帶領著士兵們舍死一戰,從而扭轉了人數上的劣勢,化被動為主動,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第二個方面是宋軍揚長避短,發揮了水師的優勢。

與金軍相比,南宋的水師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有著強大的艦船和以霹靂炮為代表的先進武器。相比之下,金國雖然船隻數量上更佔優勢,但都是些松木平底船,無論船速還是堅固程度,都無法與南宋的戰艦相比。金國水軍多是臨時徵集的,不習水戰,特別是對在水上作戰時的隊形不重視,也掌握不熟練。而金國統治者急功近利,在沒有做好水上戰鬥的準備之前,貿然發動戰爭,使得金國水師在南宋水軍面前很快崩潰。
第三個方面是金國統治殘暴,國內農民起義頻繁,金國國勢日漸衰弱。
完顏亮統治金國時,“兵役並興,調發無度”,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很多底層人民家裡的男丁都死於戰場,家人只得以野菜度日。在完顏亮攻宋前,金國就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對金國的統治進行了沉重的打擊,使得金國的國力日漸衰弱。這次攻宋,完顏亮將金國二十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壯丁幾乎全部徵集入伍,很多士兵根本不想作戰,士氣十分低落。這樣一支拼湊出來的部隊,雖然人多,但是戰鬥力是十分脆弱的。一旦遇到堅決的抵抗,很容易一潰千里。

第四個方面是金國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
完顏亮是靠宮廷政變上臺的,本身的法理性就遭到質疑。他性格殘暴,為了鞏固統治,對手下大臣進行了大清洗,連徒單太后都被完顏亮殺掉。這種恐怖統治,使得很多金國上層貴族
都站到了完顏亮的對立面上。就在完顏亮南征時,金國東京留守完顏雍便在遼陽發動政變,自立為帝,也就是後世的金世宗。金世宗下詔廢黜完顏亮,使得完顏亮手下很多將領倒戈,最終殺死了完顏亮。
採石一戰,是南宋生死存亡之戰。一旦採石失守,金軍將長驅直入江南,南宋政權的統治便危如累卵。正是虞允文在採石的勝利,遏制了金國的南侵,給了南宋喘息之機,使得南宋軍民扭轉了金人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提振了宋人計程車氣,從後來南宋積極組織北伐奠定了基礎。

戰後的虞允文也得到了南宋朝野的高度讚譽。作為一個文官,在倉促之間指揮這樣一場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爭,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勝利,可以說是“一戰而定國”。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後來被完顏亮擊敗的大將劉倚說:“朝廷養兵三十年,我輩一技不施;今日大功乃出於一儒者,我輩愧死矣”。
虞允文治川
有人認為虞允文獲得採石大捷有運氣的成分,這種說法是相當片面的。采石之戰後,虞允文經略四川,在軍事、人事、馬政上都做出了巨大的成就。這也充分證明,“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這一千古不變的真理。

虞允文認為若想以南宋的步軍對抗金國的騎兵,必須要大力發展弓弩裝備。他說過:“蓋虜之所長者鐵騎,官軍之所不敵;中國之所長者勁弩,虜兵之所甚畏也”。所以士兵的訓練要以弓弩為重點,這樣才能在面對騎兵時取得優勢。
乾道四年,虞允文在四川依照陝西弓箭手的作法,編訂了《義士專法》,招募了三萬名陝西籍士兵,分配給他們家屬田地,免除他們的租賦,發揮陝軍善射的長處,成立了一支以弓箭兵為主的隊伍。這支隊伍也成為南宋的一支精兵,其後繼者在金國亡於蒙古後,在抵禦蒙古人的戰爭中,仍然在發揮重要作用。以虞允文組織的弓兵為班底的宋軍,就是後來在川東釣魚山打死蒙古大汗蒙哥的那支英雄部隊的前身。

南宋騎兵之所以弱,是因為缺少良馬,無法組織出強大的騎兵。而川陝地區是宋朝優質馬匹的主要來源地之一。虞允文在四川任上,以“虜以多馬為強,我以無馬為弱,馬政豈可以不議乎”的遠見卓識,對西南馬政進行大力整頓。在他的力主下,南寧在鳳州河池縣設立了茶馬司,養殖戰馬三千五百匹,並從四川地區購置種馬,與鳳州馬進行雜交。按照他的計劃,三年內要使戰馬養殖數量達到八千匹之數。
虞允文在乾道五年調任宰相時,留在四川的成績斐然。四川在他的治理下,積糧八十萬斛,庫錢增長了三十五萬緡,這些都成為後來南宋政府執行的根本。

淳熙元年六月,積勞成疾的虞允文不幸病逝,享年 65 歲。他的離世,使得他與宋孝宗君臣之間“共雪靖康恥”的約定終成遺恨。宋孝宗北伐的信心受到了嚴重打擊,此後漸漸失去了鬥志,再也不提收復中原的豪言壯語。
書生拜將者中,像虞允文這樣僅以勞軍使者的身份,在兩軍生死決戰的緊要關頭,自己任命自己為統帥,巧妙運籌,隻手擎天,率三軍將士浴血奮戰,神話般地戰勝幾十倍於己的強大敵人,挽狂瀾於既倒,一戰而扭轉戰局,解除社稷之危,委實千古罕見。所以毛主席在讀史時,讀到虞允文的時候,會擲筆嘆曰: “偉哉虞公,千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