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西漢建國之後,“西域”就有了雛形,大致上來說包括玉門關西側、向南擴充套件到新疆等大片區域,後來“西域”的範圍不斷擴大,廣義上來說中國西部大片區域,其中西藏是西域的主體部分。
清朝建國之後疆域更進一步擴充套件,西域北起俄羅斯南至拉薩,東邊則靠近敦煌,這片區域面積遼闊卻缺少穩定,自從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失去了控制權,因此在西域接連出現了眾多獨立政權,同時唐朝的沒落也標誌著中國失去了西域控制權,直到清朝建立,費勁千辛萬苦再一次將西域納入到祖國懷抱中,為何清朝會不遺餘力的收回西域呢?
這件事還要追溯到16世紀,當時蒙古地區興起了很多宗教勢力,尤其是黃教,黃教信眾為了發展勢力,開始發動對外戰爭,16世紀初期,衛拉特旗下的綽羅斯全面進攻喀爾喀,結果出師不利,大敗而歸,但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喀爾喀部落並不想善罷甘休,決定乘勝追擊,一路打到衛拉特的中心。
局勢瞬間翻轉,喀爾喀反過頭來將衛拉特打的血流成河,衛拉特人四處逃竄,一部分人向北逃走企圖得到俄羅斯人的庇護,另一部分人逃亡額爾齊斯流域,這場戰爭將原本的部落格局進行了大清洗,與最初的模樣大不相同,原本各自劃分的放牧區也陷入一片混亂,各個部落彼此爭鬥不止。
最後,在1628年前後,土爾扈特部落大舉遷徙,移居到伏爾加河,這次出走引發了連鎖反應,衛拉特可汗固始汗認為不應該繼續這樣沉淪下去了,召集部落中的重要人物們商議未來走勢。
當時很多人都覺得衛拉特如今的處境十分危險,夾在俄國與哈薩克中間,發展受到限制,為了尋求出路只能向其他方面發展,仔細思考下只能有一種可能,他們決定對察合臺後裔出手,將原本本族部落的放牧區域轉移過去,大力發展巴爾喀什湖區域,只有這樣衛拉特民族才能有出頭之日。
衛拉特效仿土爾扈特部開始大規模搬遷,離開了生活了很久的額爾齊斯河,集合優勢兵力向天山發動攻擊,這次衛拉特人沒有向上次那樣,沒用多長時間就取得完勝,此舉過後,衛拉特人佔領了大片區域,將當時的青海等地納入麾下,不過衛拉特人的強勢入駐引起了當地宗教勢力的注意。
領導格魯派勢力的班禪,看到衛拉特人表現出如此強悍的戰鬥力之後,他們決定與衛拉特人聯合在一起,1637年,固始汗出兵青海,不到五年的時間裡先後拿下了藏區大片地區,更是在1643年前後,出兵佔領了拉薩。
手握大片區域的固始汗在青海西藏建立和碩特政權,實行強硬統治,強迫後金向自己稱臣,不過在後金的強勢抵擋下,雙方最終達成和解。
當時滿清勢力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從關外打到內地,擊潰了明朝統治,中原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滿清定都北京城,對於這一切滿清十分歡喜,守住這一切果實就足以安枕無憂了,根本沒有任何對外擴張的想法,因此清朝僅僅要求喀爾喀蒙古每年向朝廷進貢。
當初固始汗率領部落遷徙之後,當地又進行了新一輪的洗牌,五世達賴賜予葛爾丹汗王稱號,準格爾汗國因此誕生,眾所周知,準格爾很不安分,成立之後沒多久就發動對外擴張,先後佔領了吐魯番等地,同年準格爾大軍越過天山山脈,直接打到阿克蘇地區。
準格爾的興起沒多久就建立起了龐大的統治領土,幾次西征是無人可擋,1686年,經過前兩次西征之後,準格爾大軍積攢了寶貴經驗,準備發動第三次襲擊,這一次準格爾打到裡海,將喀爾喀蒙古橫刀切斷,分割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迫於形勢,向準格爾低頭,另一部分堅決抵抗,對於這一部分人,準格爾沒有心慈手軟,發動大軍進攻,一時間屍橫遍野,大量難民湧向南方。
當年9月,喀爾喀蒙古針對這種情況展開會議,得到了俄國人的准許之後,知曉俄國人武力有多麼強大,喀爾喀蒙古決定向俄國投降,當時大部分大臣們都主張投靠俄國,但是也有一少部分貴族認為迴歸清廷統治才是正道。
雙方爭執不下,但是準格爾卻沒有給他們太多時間,即刻發動進攻,此時喀爾喀已經決定投入清廷懷抱了,並且清廷與俄國達成尼布楚條約,條約規定了俄國人不能與準格爾來往,這種局面下,清廷解決了後顧之憂,對於準格爾不再有所顧忌,雙方展開大戰。
最終葛爾丹兵敗身亡,他的骨灰也被後人交給清廷發落,至此這場大戰才算落幕,為了警示周邊少數民族勢力,清廷將葛爾丹挫骨揚灰,重刑責罰,解決了準格爾,為清廷收復西域氣功了巨大支援,幾年之後,清軍大舉進攻西藏,收復西藏。
常年戰爭讓雙方都精疲力竭,最終與準格爾達成協議,雙方劃分區域整治,1755年,準格爾內部矛盾重重,部落首領帶領眾多部族投降清朝,得到乾隆皇帝賞識,但是1757年,部落頭領阿睦爾薩納再度發動叛亂。
只不過阿睦爾薩納部下很多因為感染天花而死,這場戰爭也以清朝取勝而告終,阿睦爾薩納一路逃到哈薩克,最後也因為感染疾病而死,俄國人將其屍體送還給清廷,同樣被施以極刑,挫骨揚灰,此後準格爾一直生活在清朝控制下,最後發展成了現如今的新疆民族。
參考資料:
【《西域的歷史與文明簡析》、《清史稿·列傳一百一·策楞傳》、《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