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母親 忽必烈後裔
忽必烈的母親
忽必烈的母親叫克烈·唆魯禾帖尼,是他父親託雷的正妻。她共生下四個兒子,老大蒙哥、老二忽必烈都做過大蒙古國的大汗,老三建立了一個汗國,老四也被蒙古本土推舉即位過,所以她的兒子都曾經做過帝王,所以她被史學家尊陳為“四帝之母”。
忽必烈的母親
唆魯禾帖尼也是蒙古族,她的姓氏“克烈”是當時蒙古高原一個強大部落的名字。她就是克烈部首領王罕的侄女。要說她的故事,就得從王罕說起。他和成吉思汗的父親是安達關係,也就是結拜兄弟,後來收成吉思汗為義子,幫過他對抗過其他種族部落。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實力不斷增強,最後滅掉了克烈部,把唆魯禾帖尼嫁給了四子託雷。
嫁給託雷後,唆魯禾帖尼一直治家有方,養育子女也很有一套。尤其是在託雷去世以後,家族就一直由她掌管。她除了管理自己家族內部的事務,還需要處理家族與其他勢力的關係。唆魯禾帖尼一方面與當上大汗的窩闊臺一方緩和關係,一方面拉攏其他勢力。因為她的深謀遠慮和管理有方,所以託雷家族在蒙古的實力和聲望不斷上漲。
窩闊臺死後,他的皇后想立長子貴由繼位,但幾個勢力不滿想要爭位因而產生了矛盾。此時,就是唆魯禾帖尼站出來帶著兒子支援貴由,才穩定了局勢。貴由只兩年就去世了,而當時聲望和勢力最強的就是託雷家族,所以在母親的支援下,長子蒙哥繼位。
蒙哥去世後,忽必烈當上大汗,之後建立元朝,給母親追尊諡號為莊聖皇后。
忽必烈出生地
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但因為是遊牧民族的蒙古人,所以有關他的出生和童年等早期生活的文獻資料很少,對於他的出生地,現在一般就廣義地認為是漠北草原。所謂漠北草原,就是沙漠以北的蒙古草原。
忽必烈劇照
漠北草原的“漠”,就是蒙古高原上的大沙漠,指現在中國阿拉善的沙漠和隔壁。這一片沙漠把蒙古草原分成了漠北草原和漠南草原,按照現在的說法,差不多就是蒙古國草原和內蒙古草原,所以漠北草原現在基本上都是在蒙古國的領土。
在歷史上,漠北草原長期都是北方遊牧民族生活的勢力範圍。在中國歷史中,先後主要有漢朝時期的匈奴、唐朝時期突厥和之後的蒙古族居住在漠北。而這些漠北的遊牧民族,無一例外,都喜歡向南侵略和掠奪,一般以騷擾為主,有時也會大舉入侵。中原漢族依靠長城等方式抵擋入侵,但因為漠北是他們的老家和大後方,一般很少可以反擊到那裡,所以這些遊牧民族即使被打敗一般也可以回去休養生息。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雖然成吉思汗出生的具體地方在史書上有差異,目前也一直存在爭議。因為成吉思汗所在的乞顏部落世代居住在斡難河和不兒罕山地區,這裡也就是漠北草原的一部分,而成吉思汗設立的大斡耳朵也就是後來蒙古帝國的首都也離這很近。因此,忽必烈也出生在斡難河的可能性比較大。
忽必烈簡介
忽必烈(1215年—1294年),姓孛兒只斤,蒙古族人,是成吉思汗的孫子、監國託雷的兒子。因為在位時把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所以忽必烈是大蒙古國的最後一代可汗,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
忽必烈畫像
1251年,忽必烈的同母長兄蒙哥繼承為大汗,他因此被封為王。第二年,忽必烈攻打大理國(現在的雲南等地),1254年破大理城,大理滅國,併入大蒙古國版圖。後來,蒙哥正式宣佈攻擊南宋,1258年忽必烈率軍南下。在南宋打仗期間,蒙哥病逝,忽必烈佯作攻打換來了南宋的割地求和,於是撤兵回去。
1260年,忽必烈登基為大蒙古國的大汗,是第五位大汗,不久建年號為“中統”。四年後,忽必烈又把年號改為“至元”,不久又改國號為“大元”,成為了元朝的第一位皇帝。1274年,正式定都在大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
1274年,忽必烈派人出征日本,後因颱風失敗撤軍。第二年派去日本的使臣又立馬被殺,因此在1281年,元朝開始了第二次征討,雖然這次是兵分兩路可還是以失敗告終。兩次東征期間,元軍對南宋的攻打也沒有中斷,最後在1276年攻破臨安城,南宋投降並滅亡。
1294年,忽必烈病逝,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由於從小尊崇儒學,所以忽必烈在位時十分重視漢文化,重用漢臣,採用漢法,因此雖然他攻打征服了不少地方,但後世對他的評價依然不錯。
忽必烈後裔
蒙古族常年四處打仗,打仗到哪血脈傳播到哪的風流成性的習慣,比如成吉思汗的直系後裔據說目前全球就有1700萬人。作為他的孫子,忽必烈自然也不會留了祖宗的面子,雖然史書上就記載了他十個兒子幾個女兒,但後裔絕對不少。
忽必烈劇照
不過相比起成吉思汗把子孫後代像種子一樣地播撒到歐亞大陸的幾乎所有地方,忽必烈因為沒有西征過,他的後裔應該就集中在中國、蒙古國、俄羅斯這一帶。他們大多是蒙古族人,或者是蒙古族演化的民族,比如阿爾泰人、圖瓦人之類。
這些人大多是忽必烈統治的那一方蒙古族軍隊或者百姓的後裔,比如在忽必烈滅亡南宋統一中國後,有一部分蒙古人留在了現在的雲南、四川等地,演變成今天的南方蒙古族。但是,這些人準確的說不算是忽必烈的後裔。忽必烈真正的後裔是元朝的皇室,一代代的皇帝以及各位封王等。
因為後來元朝滅亡明朝建立,忽必烈的後裔自然需要遷移和逃亡,大部分回到了蒙古故地,也應該有不少四散到了中國其他地方。之後,蒙古族被清朝征服統治,清朝為了加強與蒙古的關係,還冊封蒙古貴族為臺吉。而,一般只有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血統的人才能被封為臺吉,因此其中必然有不少就是忽必烈的後裔。而在中國各地,也時有人聲稱自己是忽必烈的後裔,甚至拿出了所謂的家譜,但具體如何不得而知。
忽必烈皇后
蒙古族因為是馬背上的遊牧民族,所以地位更高的男人一般都有幾個妻子,至於大汗更是風流成性,妻妾成群。比如成吉思汗有40多個后妃,其中23個皇后,她們分居在四個斡耳朵(也就是宮帳)裡,而忽必烈也繼承了這一制度,據說先後有7位皇后。
察必皇后
右大斡耳朵中有過三位皇后,也是地位最高的三個。第一個大皇后帖古倫,是成吉思汗妻舅的蘇女女,在忽必烈登基稱帝那一年就去世了,沒有生育。
第二個皇后察必是忽必烈的正妻,幾乎陪伴了他一生,而且因為聰明有遠見,時常輔佐他處理政事。據說,當蒙哥去世時,忽必烈仍然準備攻打南宋,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卻已經在密謀調兵搶奪汗位。這個時候,察必皇后站了出來,一方面指責阿里不哥,另一方面派人向忽必烈彙報情況。正是因為她的功勞,忽必烈才先登基為大汗。此外,她也是一個勤儉的人,在後宮常常廢物利用,可謂環保達人。她給忽必烈生了四個兒子。
第三個皇后南必,據說要叫察必皇后為曾姑媽,但已經快七十歲的忽必烈還是冊封了這個年輕姑娘為皇后,來代替去世兩年的察必皇后。之後常常被年老無力的忽必烈冷落,因此開始干預朝政,生有一子。
右第二斡耳朵和右第三斡耳朵,分別都有過兩位皇后,不過這四個地位不如右大斡耳朵的三位,也沒有多少記載。而在右第四斡耳朵居住的是忽必烈的幾個妃子。
忽必烈改制
蒙古帝國自建立起一直實行的是成吉思汗建立的一套制度,基本是延續他們蒙古族的傳統。等到忽必烈繼位尤其是建立元朝後,他就放棄原來的制度,改革使用漢族封建王朝的政策和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
忽必烈從小尊崇漢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深受其的影響。等到蒙古帝國的對外征服,疆域不斷擴大,原有的統治機構和制度漸漸暴露出落後的一面,開始阻礙社會的發展。比如,蒙古族遊牧的傳統,在草原等地可以延續,但是在中原這樣的丘陵和平原,牧業很難發展,所以必須改變。因此,忽必烈即位後,即使“漢法”遭到了不少頑固派的反對,他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改制。
忽必烈的改制,實質上就是學習中原漢族的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框架。主要包括,在中央設定中書省作為最高行政機構、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務的宣政院,而地方則實行行省制度,共十個行省,這很大的影響了現在中國的行政制度;一改原來蒙古族遊牧的傳統為定居農業,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甚至推廣棉花的種植,同時保護農民的既得利益,禁止他人非法侵佔耕地。
忽必烈的一系列改制措施,政治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對地方的管轄,也促進了蒙漢等民族的大融合;經濟上,恢復了因為戰亂而衰敗的農業經濟。可以說,正是這一改制,才真正使元朝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