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海瑞
歷史上,大家都喜歡把包拯海瑞放在一起比較,因為包拯和海瑞都是為官清廉的好官,一生光明磊落,大公無私,一心只為百姓。但是兩者一定會有不一樣的地方:包拯正直不阿,但是懂得情溶於法度;海瑞剛直不阿,但是做事有些極端。所謂“南海瑞,北包拯”,這就是清官的代名詞。
海瑞畫像
包拯出生在一個宋朝的官僚家庭。祖父是平民,父親是進士,在朝做刑部侍郎,與文彥博的父親是世交關係。因為有父親這一層世交關係,所以包拯與文彥博後來親上加親,結為親家。他28歲考取了進士,考取進士便要進朝做官,但是包拯是出了名的孝子。他考取進士後,考慮到父母親年事已高,於是辭官回家照顧他們。直到他們逝世後,他繼續守孝三年才去做官。他一生光明磊落,兩袖清風,他說做為百姓父母官,要挺身而出,為百姓盡心盡力。
海瑞出生在明朝,為官清廉,一生經歷了四個朝代。海瑞參加過兩次會試,但是都沒有考中,於是他堅決放棄科考。同年,海南政使司指派海瑞到福建做教師。後來,海瑞被任命為淳安的知縣大人,那時候的淳安案件特別多,但是海瑞一人便把這些難斷的案子一舉攻破,從此深得民心。
海瑞平時的生活也是非常節儉的,他穿著布衣,吃粗茶淡飯,還命令家裡人種菜自給自足。晚年的明世宗不理朝政,只知身居內宮,祭祀求福。海瑞上奏批評明世宗迷信巫術,不理朝政,於是大怒的明世宗便命人把海瑞抓緊監獄。直到明世宗駕崩後,海瑞才被赦免。
狄仁傑和包拯誰厲害
狄仁傑和包拯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關於他們的事蹟,百姓們一直都口口相傳,讚頌不已。那麼他們倆人誰厲害呢。
陸毅飾演的包拯劇照
狄仁傑是唐朝名相,而包拯則是北宋名臣,他們都是德高望重,備受百姓稱讚的人物。只是他們倆並不是出於同一個時期,所以兩者之間,其實並不好比較,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有人認為,單從斷案這方面來看的話,狄仁傑比包拯更勝一籌。因為,關於狄仁傑斷案的能力,在書上也是有記載的。據說,狄仁傑在一年之內,就將過去積壓的上萬的案件,迅速、公正的審理完畢,其中涉案人員有過萬之多,但是卻無一人鳴冤,可見,狄仁傑斷案之申訴,判案之公正。
而關於包拯的記載中,大多是記述了包拯剛正不阿、敢於犯顏直諫的品性。對於包拯斷案的記述只有寥寥幾筆,所以包拯雖然清正廉潔,但未必就如狄仁傑一般斷案如神。而且包拯所有的那些美好的品性,狄仁傑幾乎也都擁有。
另外,他們雖然都敢於犯顏直諫,但是狄仁傑與包拯相比,更善於權變。狄仁傑能夠在把握全域性的基礎上,根據時勢的變化,迂迴地達到目的。而包拯可能更加耿直,不知變通,只知道一味地往前衝。單從這種性格上的特點來說,狄仁傑也比包拯更加善於斷案。
所以,單從斷案這方面來說,狄仁傑可能會比包拯更厲害。
宋慈和包拯
包拯是歷史上的名臣,是清官的代表,廉潔的象徵,包拯性情剛正,他非常討厭那些辦事不為民的行為,他在和人交往的時候,不隨意附和,他不會巴結他人,始終堅持自己清廉品格。
宋慈畫像
包拯平日裡不經常和很多人扯上關係,他沒有私人信件,甚至連朋友親戚也斷絕來往。他雖然地位很高,權力很大,但是他的穿著打扮,衣食住行都和百姓保持一致,這樣看來包拯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這正是為官之人應該保持的,這也是包拯區別於一般官吏的表現。
包拯做過很多幫助老百姓的事情,宋代以來,關於包拯的一些故事傳遍大江南北,戲劇一直到當代的影視作品都在彰顯包拯的清廉和剛正不阿,包拯的形象也越來越豐滿,他是我們想要對當下官員環境的反思,更是我們寄希望的官員應該具備的表現。
宋慈作為傑出的法醫學家,被稱為“法醫之父”。他在自己二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清廉執政,一輩子沒什麼特別的愛好,只是喜歡收藏一些字畫書帖,晚年的時候宋慈更加愛惜人才,他認為有人才的人不應該在乎輩分大小。
他在年老有病在身的時候,仍然親自過目每一個案件的勝利,一切的公務都要在他確認了之後才能下達,宋慈為官一絲不苟的品質深受百姓喜愛。
宋慈在法醫理論和實踐上貢獻的是突出的,為了具備擁有充足的醫學知識,他一方面刻苦研究醫藥著作,一方面認真總結前人留下來的經驗教訓,他的《洗冤集錄》在現在看來都是寶貴的資料,對醫學界有很大的幫助。
包拯是哪個朝代的
包拯是北宋有名的大臣,憑藉他的大公無私被後人銘記,仁宗天聖五年的時候,包拯成為進士,為國家效命,踏上了自己的仕途。
包拯畫像
包拯曾因為自己父母年邁,有辭官的想法,因為牽掛父母,他辭官陪伴二老,幾年後,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墓旁築起草屋,直到守喪期滿,同鄉的父老鄉親來都來勸包拯,包拯採取做官。
包拯擔任監察御史的時候,建議練兵選將,加強對軍隊的管理,培養一批作戰能力強大計程車兵,駐守國土的邊疆,抵禦外敵的侵略。
包拯在執政的時候以廉潔著稱,他嚴刑峻法,以嚴明的紀律規範自己的下屬,包拯為人剛正不阿,眼裡容不下任何沙子,看到不良的現象存在,王逵曾經強制徵收百姓的錢財,弄得百姓名不聊生,發生暴亂。
王逵非但不找自己的原因,還派兵抓捕想要為自己爭奪權力的百姓,包拯七次上書彈劾他,最後一次更是將矛頭直指當今的統治者,這一舉動震驚朝廷,當時人們都佩服包拯能有這樣的膽量,皇帝也沒想到他要維護百信權力的決心有這這麼大。
包拯秉公執法,在他為官的時候,深得民心,他出處為百姓考慮,幫百姓做事,有貴族想要從老百姓那佔到半點便宜都逃不過包拯的法眼。
他整頓民風,改革人們的訴訟制度,方便了越來越多的人向自己傾述遭遇的不測,包拯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傑出代表,是清廉的象徵。
包拯二三事
包拯為人公正廉潔、鐵面無私、做事果斷,敢於為百姓們打抱不平,因此有“包青天”或者是“包公”的稱號。後來人們又將他奉為神明來進行膜拜,由於民間傳他是黑麵的形象,因此也稱他為“包黑炭”。在文言文《包拯二三事》中,主要寫了關於包拯為人處事方面的故事,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具體的內容。
包拯畫像
文章首先是講了包拯所做的的官職。包拯活到六十三歲,在他的一生中,先後做過很多的官職,比如像知縣、知州、轉運使、知諫院等等,曾經還出使過契丹。在端州做郡事的那幾年,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為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讚賞,所以在京師等地就不用說了。包拯的“清心直通”是他做官的宗旨,他用這個要求別人,當然更多是要求自己。
之後又講了包拯為官清廉的小故事。包拯對待犯法的人,即使是自己的舅舅也不例外。包拯在故鄉當知府,他的舅舅犯了法,他一點都沒有講私情,按照法令秉公處理。曾經擔任荊州南路,發現轉運使王逵對百姓特別刻薄,又殘害了很對百姓,於是包拯透過連上七次書終於讓王逵免去了職務。
最後是講包拯生活簡樸的故事。包拯在當官之後,雖然身份比較尊貴,但是他所穿的衣服,所用的器具都跟老百姓一樣。對於那些貪圖利益,不顧百姓死活的官員他是最看不慣的。
包拯官職
包拯,字希仁,出生於官僚家庭,深受父母的喜愛,包拯在長大後也十分孝敬自己的父母。包拯的青年的時期曾經刻苦都市考取了進士的甲科,之後又不斷有了新的職位,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他曾經擔任過的官職吧。
包拯畫像
包拯在二十九歲的那年,考取了進士甲科,便派到建昌縣擔任知縣的官職。但是由於要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親,他選擇了辭去官職贍養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親死後,才又開始他的做官之路。
等到父母都離世後,這時的包拯已經四十歲左右了,他到了天長縣擔任知縣一職。康定元年,包拯又擔任了端州的郡事。端州是出產硯臺的地方,每年都向朝廷進貢,雖然硯臺的產量很多,但是由於豪強官吏的扣押,成為了百姓的負擔。於是,包拯下令豪強官吏不得貪汙,按規定向朝廷進貢。而他到離開端州都未曾用過硯臺。
慶曆三年,朝廷把包拯調到了開封,被任命為監察御史,他為朝廷的外交提出了不少的意見,還曾經出使到契丹,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慶曆六年,包拯又被調任為三司戶部的判官,不久之後,又擔任陝西、京東等地方的轉運使,負責財務、監察方面的事務。兩年之後,又被朝廷召回開封,晉升為戶部副使。在這期間,他前往河北解決了軍糧的問題,又到陝西解決了鹽業的問題。由於出色的表現,又被升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