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王五,是清末民初的一個傳奇武林人物。他俠肝義膽,武藝高強,身為一介平民卻憂心天下。在“戊戌變法”的時代洪流中,王五不顧個人安危,堅決與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站在一起,冒著抄家滅門的風險,為“六君子”提供掩護,並試圖營救譚嗣同等人,成為“戊戌變法”中一個令人矚目的人物。
王五本名王子賓,也稱王子斌,河北滄州人。滄州自古是武術之鄉,王五受地方風氣薰陶,很早就走上了習武之路。他拜當時的武林名宿李鳳崗為師,勤學苦練,掌握了拳腳器械諸般技藝,尤其擅長刀法,一口大刀舞動起來只見刀光不見人影,在京津河北一帶聲譽鵲起,威震江湖,人送綽號“大刀王五”。
清末光緒五年,王五孤身進京闖蕩京城。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和人脈,在前門外西半壁街開設源順鏢局,逐漸發展為京城鏢局行業中的翹楚之輩,與會友鏢局、福源鏢局等齊名。當時世亂年荒,盜匪橫行,交通條件落後,來往客商運送大筆貨物和銀錢,很容易遭到盜匪攻擊人財兩空,故而鏢局行業興盛一時,王五也由此成為京師武術界和鏢局行業名人。王五的人生經歷為人熟知,但他的人生結局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戊戌六君子”中有一個人名叫劉光第,此人有一個兒子劉長述,少年時代跟隨父親居留京師,曾經親眼目睹過大刀王五的風采,對王五的生平事蹟也比較瞭解。他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記大刀王五》,對王五的人生梗概進行了一番簡要回顧,其中專門提及了王五的結局。
《記大刀王五》中提到,大刀王五在江湖上名震南北,“自北口至清江浦,大刀王五之聲歡然”。他的鏢局為客商運送貨物,各地綠林盜匪一看是他的旗號,不敢稍有冒犯,都不敢招惹他。
王五為人古道熱腸,樂善好施,扶危濟困,喜歡結交豪傑義士。王五看到當時很多窮苦人家孩子無錢上學接受教育,於是設立一所“雲居學舍”,專門讓貧苦人家的孩子來此免費讀書學習,學生學費和聘請教師的薪水等所有運轉費用,都由他自掏腰包一力承當。
劉光第等人與王五多有往來,經常去找王五談天喝茶,年幼的劉長述也經常隨同前去,多次見過王五。據他描述,王五身材不高但精悍有力,鬍鬚稀疏,方面大耳,但氣質卻頗為儒雅。王五說話的聲音中氣充沛,特別洪亮,與賓朋客人談天說地,聲音在滿室迴盪,連兵器架上的刀槍劍戟都被震得嗡嗡響,可見王五內力之不同凡響。
庚子之變前期,成千上萬義和團湧入京城,王公大臣、達官貴人膽戰心驚,大批逃往外地躲避戰亂,但這些人都是腰纏萬貫的富豪,當時處處兵荒馬亂,帶著大筆金銀財寶出逃很容易在途中遭劫。於是他們都選擇把金銀財物和貴重細軟寄存在王五的鏢局裡。王五慨然應允。
誰知王五此舉卻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義和團大頭領得知後,想把這筆資財拿過來充作軍費,於是帶著一幫人手持刀槍前去王五的鏢局,對王五說:“五爺您的東西,我等絕不敢動。但如果不是您的東西,則請五爺您不要多管閒事,把東西拿出來”,要求王五交出這筆財物。王五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亢聲說道:“我既然已經答應人家保管這筆財物,豈能食言。如果您非要拿走,也行,除非我死在這裡”。
正常情況下,對手聽到王五這番話,一般都會知難而退。誰知道義和團戰士中的一個小戰士,初出茅廬火氣太旺,手持洋槍向王五開了一槍,王五雖武藝高強,卻擋不住洋槍的威力,就這樣死在義和團槍下。一代大俠就此死去,無辜成為那個悲劇年代的犧牲品,令人心酸不已。
參考資料:《記大刀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