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的詩描寫了什麼 黃巢菊花詩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黃巢的詩

目前關於黃巢流傳較廣的詩有三首,分別為《題菊花》、《不第後賦菊》和《自題像》。這三首詩在時間上有遞進的關係,從黃巢的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描寫了黃巢在不同時期的心境的變化。

黃巢的詩描寫了什麼 黃巢菊花詩

黃巢畫像

《題菊花》是在他在青年的時候寫的一首詩,這時候的他豪情萬丈、雄心勃勃,彰顯出他青年時的豪情壯志。這首詩是他第一首為菊花寫的詩句,他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寫菊花,對菊花的命運的不公表示同情,又想要幫助菊花擺脫這種命運。

《不第後賦菊》是在他生活遭遇很大變故之後寫的詩句,自己的屢試不第,生意遭到破產,生活顛沛流離等各種變故,使他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了很沉重的打擊。於是,他將自己比喻成一朵菊花,想要擺脫自己悲慘的命運,想要跟命運進行對抗。之後唐朝末年便有了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搏殺,血雨腥風遍佈了整個大地,黃巢開始了他的起義之路。這句詩中的“我花”,套用現代版本的理解就是廣大農民群眾。黃巢拋棄了富家子弟和知識分子的頭銜,他成為了農民群眾起義的領袖人物,他渾身充滿殺氣,並且蔑視一切,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也就隨之橫空出世了。這場農民起義長達十年之久,建立了農民的政權,多歷史的推進也存在著一定的影響。

《自題像》是他晚年所寫的詩句,詩中表現出一種淡定自若的儒家風範,雖然也有人懷疑不是他親手寫的。

黃巢 詠菊

《詠菊》是唐朝末年的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在科舉失意後所創作的一首詩,也是他現在流傳最廣的一首詩。這首詩歌中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用菊花高貴的品格來襯托出農民起義軍的偉大的人格。

黃巢的詩描寫了什麼 黃巢菊花詩

黃巢畫像

第一句中“九月八”是指重陽節的前一天,但是時間還未來到,詩人就寫詩盼望它的到來。待到”這兩個詞語具有激進、迸發的感覺。詩人在詩中沒有寫“九月九”而是寫“九月八”,這不僅僅只是為了簡單的押韻,而是透露出詩人迫不及待的心情,呼喚起義的快點來臨。第二句的“我花開後百花殺”,一方面透露出菊花的傲然挺立與百花的凋零形成強烈的對比,突出了菊花頑強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暗示著等到農民起義軍的到來,唐朝肯定會像百花一樣凋謝。第三句與第四句體現了詩人對革命的美好憧憬。第三句中的“沖天”體現了菊花的非凡的氣勢,“香陣”又體現出菊花的香味並不只有一朵有香味,是全部菊花的香氣,凸顯了群眾的力量。第四句中的“滿”字和“盡”字型現了菊花奪得天下人賞識的情景,菊花在長安城盛開,整個長安城被菊花所瀰漫,也寓意著農民的革命推翻了舊統治,成為了新的主宰的美好願望。

菊花向來都是詩人比較喜歡描寫的一種植物,黃巢透過對菊花的頑強堅韌、剛勁雄邁的氣格的描寫來襯托出自己氣衝霄漢的英雄人物形象。

黃巢菊花詩

在人們的印象中黃巢是一個唐末時期的農民起義領袖,是一個武夫,似乎跟詩人沾不到邊。其實,黃巢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他所寫的詩至今還流傳甚廣,一直為後人所稱頌,尤其是他寫的兩首關於菊花的詩句,分別為《題菊花》和《不第後賦菊》。

黃巢的詩描寫了什麼 黃巢菊花詩

黃巢畫像

先來賞析一下前一首詩《題菊花》,這首詩歌運用託物言志的修辭手法。黃巢在青年的時候創作這首詩,那時候的他豪情萬丈,一身正氣。詩的前面兩句是描寫與敘事,後面兩句則是議論與抒情。一二兩句是對菊花的描寫,展現了蕭瑟的環境中菊花開遍滿園,儘管花香飄散,但是由於寒冷的氣候使得蝴蝶都不願意靠近菊花。這兩句話說明了菊花開的季節不好,也表達了作者對菊花命運的不公的同情與惋惜。後兩句詩抒發了作者的豪情,他盼望自己能有一天成為花神,讓菊花與桃花一樣在春季中開放。這是作者美好的願望,同時又託物言志,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顯現出自己的力量來施展宏偉的抱負。

後一首詩《不第後賦菊》是黃巢在參加科舉考試後落榜後所寫,在他名落孫山後他並沒有感到氣餒,而是激起了他滿腔的熱血。詩歌前面兩句顯得比較平淡,只是介紹了菊花的開放的季節也是百花凋零的季節。後面兩句表現非常有勁,菊花開放的時候要讓整個長安城都瀰漫著菊花的芳香,菊花佔據整個長安城。除了最明顯的一層意思以外,他要表達的是他想要掌握國家的命運,國家由他來操控的雄偉壯言。


 

黃巢之亂

黃巢之亂,近年來也有人稱之為黃巢民變,是唐朝末年農民起義中規模最大,歷經時間最長,起義面積最廣,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戰爭動亂。黃巢之亂動搖了唐朝的半壁江山,其中死亡人數多達八百多萬,導致了唐朝的快速滅亡。

黃巢的詩描寫了什麼 黃巢菊花詩

黃巢起義

黃巢出生於販鹽的家庭,擅長騎馬射箭,在他科舉沒中之後便開始賣鹽走私,結果與朝廷發生多次衝突。乾符二年,王仙芝起兵,黃巢等八人隨即進行響應。王仙芝等人攻佔山東、河南等地,又殺掉唐將,俘獲刺史。之後,朝廷誘降王仙芝,王仙芝願意接受招安,使得王黃兩人關係破裂,於是黃巢引兵北上。乾符五年,王仙芝兵敗被斬殺,眾兵投靠黃巢,推黃巢為黃王,自稱“沖天大將軍”。

三月,黃巢率軍轉戰江南,與舊部相呼應,攻下江南眾多地方,後又進入福州,轉入廣東。由於江南氣候溼熱,軍隊多患疾病,於是黃巢決定再次北上,進逼江陵,黃巢揮兵力戰,唐軍數十萬人死於黃巢的兵下,黃巢隨即佔領江陵。

中和元年黃巢進入長安,黃巢軍隊給百姓分發財物,受到百姓的歡迎。廣明元年,建立了大齊政權。不久他的部署在長安城殺人無數,沒收百姓的家產使得百姓不能正常工作。第二年,唐軍反攻長安,齊軍當夜反攻將唐軍趕出城外。黃巢認為城民幫助唐軍反攻,於是率兵屠殺滿城,血流成河,使得長安城變成了一座空城。

黃巢食人事件純是杜撰

在新、舊《唐書》中都有記載齊軍在圍攻陳州的期間,因為軍糧的嚴重不足,黃巢為了能使自己的軍隊有戰鬥力便乾脆命令士兵把人抓來當作食物。他們因此製作了一個石臼,把活人扔到石臼中連骨頭一起磨成肉醬。這種食人記錄令人毛骨悚然,也成為歷史上食人的最高記錄。

黃巢的詩描寫了什麼 黃巢菊花詩

黃巢之亂事件

我們先來看一下歷史史書是如何記載這個吃人事件的。在《舊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大致的意思是義軍包圍陳州三天,關東仍然沒有人耕種。義軍抓人而食,一天殺數千人,還有工具將人磨碎再吃。在《新唐書》中也有差不多的記載,說在圍攻陳州的時候,把其他十州的百姓俘虜來吃。

但是,近日《沖天英雄傳》的作者李耀華並不認同這種說法,認為食人事件純是史料杜撰出來的,而且加上到底吃了多少人也沒有明確的記載。食人事件那麼大規模,為什麼不把人數記載進去呢,這是疑惑之一。之二就是根據現在的科學判斷,按七人人一天吃一具屍體來算,每天要吃點將近兩萬人,那麼一年就要吃掉六百多萬人,這個資料遠超過當時的人口數。第三點,黃巢吃人事件來源於《舊唐書》的記載,此書的作者是司徒張昭遠,他是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去看待農民起義,落筆處處都在詆譭農民起義,所以這樣的事件有可能是他抹黑農民起義之詞。

由此來看,對於黃巢食人事件還是有很多探討的地方,不能根據幾本史書就妄下定論。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33 字。

轉載請註明: 黃巢的詩描寫了什麼 黃巢菊花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