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趣事有哪些
蘇軾是才華橫溢的一代文豪,其文學成就代表了宋朝時期文學的最高峰,這樣一個人是非常機智的,也是非常幽默的一個人人,在生活中處處顯示出自己的智慧,蘇軾的許多小故事現在還在民間流傳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趣事,下面小編就講一個蘇軾赴宴的小故事,從這則小故事中我們看到了蘇軾的機智,也可以看到蘇軾的才學。
蘇軾畫像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去京城參加科考,但是有六個人看不起蘇軾,就想戲弄一下蘇軾,於是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想要在席間戲耍蘇軾。蘇軾接到邀約欣然前往,入席之後,一人提議,要行酒令,酒令的內容必須要包含一個歷史典故,這樣就可以獨享一盤菜,其餘五個人都大聲贊成,於是就開始了。一個人說:“姜子牙釣魚。”於是端走了魚;另一個人說:“秦叔寶長安賣馬。”於是得意的拿走了馬肉;又一個人說:“蘇武貝湖牧羊。”第三個人志得意滿的拿走了羊肉;第四個人說:“張翼德涿州賣肉。”又將肉拿到了自己面前,最後一個人說:“關雲長荊州刮骨。”最後一盤骨頭也被他拿走了。六個人幸災樂禍的看著蘇軾,蘇軾不慌不忙的說:“秦始皇吞併六國。”於是將六盤菜都拿到了自己面前,六個人目瞪口呆。
這則故事是民間笑談,至於蘇軾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一個小故事不得而知,總之可以看到民間對蘇軾的智慧與才學是相當崇拜的。
蘇軾稱詩人王維什麼
王維,號摩詰居士,生於唐朝,是著名的詩人、畫家、政治家。與蘇軾相同的是,王維年輕時期,抱負遠大,希望做出一番事業,為朝廷效力,為百姓分憂,但都因為政局變化,雲波詭譎,懷才不遇。
王維畫像
王維自小聰穎過人,才華出眾,在詩歌方面,沒到他弱冠之年,已經有可以查閱到的文史資料了,勤奮好學,年紀輕輕便入朝為官。王維的前半生幾乎可以說是風平浪靜的,直到安史之亂後。安史之亂髮生後,王維被貶,日漸消沉,便終日在山水與佛之間尋找精神寄託,一方面來抒發自己的閒情逸致,一方面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感,也許就是王維脫離官場,迷戀自然的清新淡遠,為後代留下了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尤其是王維的山水田園之作,與孟浩然並稱為“王孟”文學成就可見一斑。蘇軾曾經稱讚他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蘇軾一向清高,很少夸人,但王維畫畫上的成就,讓蘇軾也為之折服,他稱讚王維的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的畫,畫面十分豐富,層次分明,由遠及近,動靜結合,神韻淡雅,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意境。也許就是因為王維長期沉溺於自然美好的事物,對大自然感同身受,培養了自身敏銳的觀察能力,因此筆下的山水更加富有意境,耐人尋味,其神韻更是別的畫家鮮少能比擬的。
蘇軾的花影主要內容是什麼
關於《花影》一作,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嚴重的爭議,因為在蘇軾文集中翻來覆去,卻始終未能找出此作,人們也曾經一度懷疑此詩詞並非是出自大文學家蘇東坡的筆下,但歷經幾代學者的不懈研究,終於為其正名,確定《花影》確為蘇軾之作。
花影 蘇軾
這首詩的第一句,瑤臺借指的就是亭臺樓閣,雖然在第一句中並沒有關於花的任何字句,但確實在的的確確的描寫花兒,指花兒很多,被花團錦簇的迎上了亭臺樓閣。
第二句,繼續借物反襯花影,這麼多密密麻麻的花兒堆在了一起,喚來童子將亭臺上的花兒給清掃一下,可花兒能掃走,但花影怎麼掃的走呢?
第三句,太陽逐漸往西移動,慢慢的往山下走,花影也好不容易消失不見了,這下可就清明多了。
第四句,這是這首詩裡面的點睛之筆,太陽落下後,月亮卻升起來了。好不容易消失的花影一下子又全部回來了。
作者的仕途生涯進行的並不順利,這也間接導致了他的詩詞中均隱含了這種情緒,這首詩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者將自己的煩惱暗喻成了花影,剛講它掃走,結果一會兒又回來了,真可謂剪不斷理還亂。
蘇軾與陶淵明有什麼關係
陶淵明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的偉大詩人、辭賦家,因為對官場的不滿,辭官而去,歸隱山林,他同時兼具儒家和道家的美好修養,是我國的第一位田園詩人。
陶淵明寄情山水畫像
蘇軾與陶淵明都是對官場的不滿,遠離官場,歸於自然,但他們兩個人其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陶淵明的生活的是階級矛盾尖銳、政治黑暗的東晉後期,那時,陶淵明雖為官卻遭受門閥制度的排擠,無法展現自身的政治抱負,才幹也不得發揮,因為他毅然決然,遠離塵世,歸隱山林。
而蘇軾生活的背景開明的多,朝堂透過各種變法,想要國家走上富強之路,蘇軾因為自己的政治意見得罪了當朝的權威,受到排擠,被迫離開朝堂,雖然蘇軾最後歸於自然,但仍對朝廷保有希望,期盼再次被重用,報效朝廷。蘇軾歸隱田園後,陶淵明的創作給了他很大的啟示,他嚮往陶淵明寄情於自然的那份灑脫,透過陶淵明的詩看到生命的另外一種樂趣。
陶淵明雖然才華兼備、心態豁達,但他始終以隱士自稱,他作品的自然風格與華麗的文風不符,所以並沒有得到大家的高度評價,宋代以後,文人的推崇與蘇軾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蘇軾的詮釋將陶淵明的安貧樂道、崇尚自然,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以後官場上失意計程車大夫們,提供了一個精神的歸宿。陶淵明的淡然,也是後世人崇拜的物件。
蘇軾的青玉案主要內容是什麼
蘇軾是北宋一代大文豪,蘇軾的詩詞作品以豪放大氣著稱,因此蘇軾也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是蘇軾的代表詞作之一。這首詞是蘇軾寫給好友蘇堅的送別詞,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思念故鄉之情。
蘇軾畫像
全詞內容是:“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耳、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溼西湖雨。”蘇軾寫下這首詞時,恰好是送行友人蘇堅回吳地的時候,這首送別詞別具一格,並沒有用大篇幅來寫出詞人對友人蘇堅的不捨之情。反而,言詞之間洋溢位羨慕之意。畢竟,友人今天就要回到故鄉,自己本和蘇堅同是吳地人,奈何身兼要職,遲遲迴不了家鄉。上闋中,蘇軾以“三年”點題,寫出蘇堅離開吳地已有三年時間,表示出蘇堅思鄉迫切的心情。蘇軾一面為友人今日能啟程回鄉而感到高興,另一方面,詞人此刻心情低落,他也思念吳地的一景一物。在詞的上闋中,蘇軾用用“黃犬”典故,表達出詞人希望好友回鄉能夠寫一封書信,告訴吳地三年的變化。
詞的下闋中,詞人以“老子”自稱,言詞之間略顯幽默,反映出作者對吳地友人的思念之情。蘇軾所作的這首詞,雖然是贈送友人的送別作。但是,字裡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思鄉之情。
歷史上蘇軾是個什麼樣的人
蘇軾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蘇軾生活的餓那個時期可以稱得上是無人能夠比肩的一代文學大家,這樣一個人無疑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從其一生的經歷來看也是一個非常豁達的人,從其詩詞的風格來看更是一個非常豪放的人,蘇軾堪稱才華四溢,作為官員也是一個具有錚錚傲骨的人。
蘇軾畫像
首先說蘇軾是一個聰明的人,這從蘇軾的經歷就可以看出,蘇軾的父親蘇洵在蘇軾年齡還比較小的時候就醉心於仕途,在家裡刻苦攻讀,這樣也為蘇軾的早年家庭學習打下來堅實的基礎,蘇軾後來的成就離不開早年的啟蒙。據說蘇軾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蘇軾二十一歲就參加朝廷的考試並且高中第二名,從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資聰穎。
再說蘇軾是一個豁達和豪放的人,俗話說“文如其人”,蘇軾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調的自憐自艾,蘇軾的文章充斥著一種強烈的生命力,豪放灑脫,有著一日千里的氣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獄之災後的《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也是那麼豪放不羈,看到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絲毫沒有悽悽切切的傷感情緒,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蘇軾豁達的胸懷和豪放的做派。
蘇軾是一個才華四溢的人,從蘇軾留下來的數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蘇軾的才華,蘇軾不僅僅是一位文壇泰斗,還是一位具有錚錚傲骨的官員,王安石改革的時候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和,這個時候蘇軾不是放棄自己的政見為了高官厚祿而曲意迎合,而是選擇了外調,後來新的皇帝上臺,王安石的新法被廢除,蘇軾又與統治者的政見不和,這個時候也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再次選擇了外調,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蘇軾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一個堅持己見具有錚錚傲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