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孵化“做蛋糕”者的土壤而非是“分蛋糕”者的階梯

教育內卷化是人太多了?把教育當作分果果的思維可以休矣!

提到教育內卷化,很多人認為資源有限,如果教育資源充足或者人數少一些,就不會有過度競爭了,也就不會有教育內卷化了。

這種觀點其實非常常見,我們很多人認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同時,也認為所有的社會資源如財富、人力都是有限的,在資源不變的情況下人越少人均所得資源就越多。這種觀點結合了“競爭”之後,透過“個人努力”在有限的社會資源中分得更多“一杯羹”。

教育是孵化“做蛋糕”者的土壤而非是“分蛋糕”者的階梯

關鍵是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相信了教育就是幫助孩子“分果果”去搶佔更多的資源的“鬼話”,有些半信半疑的和不相信這種“鬼話”的家長也被裹挾著如同路邊看熱鬧的人群一樣參與了“內卷”競爭。

在八九十年代,大學數量遠遠不能和現在相比,社會資源也遠遠沒有現在豐富,招生人數也僅僅是現在的十分之一,可是那時候為何教育沒有出現過度競爭?為何那時候還沒有出現如此殘酷的不惜以摧殘孩子身體和心理健康為代價的“內卷”呢?

其實道理非常簡單,在八九十年代百廢待興,人的出路並非只有讀書一條路,商業、養殖業、種植業……甚至打工都可以讓當時的學生有一條不錯的出路。隨著社會的發展,過去比較簡單的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不同的人對社會的閱讀也不一樣,做出的決策收到的效益也不一樣了。隨著對外的開放,八十年代的萬元戶消失了,倒買倒賣消失了,隨著網路的發展中間商都快消失了。社會風險的增大,社會保障機制的乏力,普通人應對風險的方式則是讓孩子們進入到一個安穩的行業,如公務員、研究院所、學校、國企等,而這些部門大都是把“學歷”當作敲門磚的。

教育是孵化“做蛋糕”者的土壤而非是“分蛋糕”者的階梯

在這種背景下,教育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作為培養目標逐漸轉變為以升學為主要目標,升學選拔作為教育的輔助功能在家長的心目中變成了主要功能,這種期望和追求帶來的各種擇校又影響了政績的標準,又形成制度推動了學校和老師的價值觀的改變。

即便現在大學非常多了,可是進入那些安穩的部門的學歷也水漲船高了,從中專到本科,從本科到 985、211,然後到碩士、博士……家長要想獲得這些安穩的工作,就需要讓孩子們努力學習在升學教育中領先。家長價值觀帶動社會風氣,社會風氣影響學校和老師,逐漸地擠壓學生時間的老師就變成了好老師,升學率高的學校就變成了好學校。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這些安穩單位的職位確實是有限的,並且還越來越少,如果把教育當作摘取這些部門崗位“果子”的“階梯”,教育內卷自然而然會愈演愈烈了。

教育是孵化“做蛋糕”者的土壤而非是“分蛋糕”者的階梯

當然,把教育當作“分果果”的人,看到了資源的有限性,卻忽視了人力資源的發展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做蛋糕”與“分蛋糕”的問題。目前絕大部分的人把教育當作了“分蛋糕”的工具,卻忽視了教育本身也是“做蛋糕”的強大動力,一個能夠培養創新性人才的教育給社會的推動力之大是難以想象的,也就意味著好的教育應該側重於“做蛋糕”的功能,而非當作“分蛋糕”的工具。

我們不要指望這些為了“分果果”而證明自己是學習精英的那些人進入到“安穩部門”就會創造出價值,“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們已經證實了,這些從幼兒園就開始準備“分蛋糕”學習精英幾乎無法做出像樣的“蛋糕”,畢竟以“分果果”為目的的教育從來沒有在學生創新精神上給予任何的幫助,也沒有為學生“做蛋糕”做任何的準備。

當然,這種問題有識之士們包括政界人士、教育界官員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也在為打破這種透過教育“分果果”的現實環境和社會風氣而做準備。比如說打破“鐵飯碗”,比如說“破五唯”剔除分配中唯學歷、唯職稱、唯獎項等只“分蛋糕”不做“蛋糕”的不良機制。當然,這一切成功與否還在於社會風氣的扭轉,還在於按勞分配在這些“安穩”部門的落實。有朝一日,教育是針對孩子們心理生理的健康成長而不是為了透過教育“分果果”的時候,教育內卷化自然而然就會終止了。

作者:虹野

編輯:虹野

圖片:來自於網路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62 字。

轉載請註明: 教育是孵化“做蛋糕”者的土壤而非是“分蛋糕”者的階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