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少將中有“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之稱,40餘年參謀長,他是誰
王蘊瑞,原名王文田,1910年三月出生於鉅鹿縣西王莊(現為西王楊)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因家境迫,童年時只在本村學讀了幾年書。1926年參加了馮玉祥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對國民黨統治下的勞動人民的苦難和舊軍隊的黑暗十分不,1931年12月,他毅然參加了董振堂、趙博生領導的寧都起義。193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了他為國家為民族解放浴血奮鬥的革命生涯。
土地革命時期,王蘊瑞先後任紅十四軍參謀、建黎泰警備司令部參謀、第十九師作戰科長、閩贛邊第七軍團作戰科長、第十九師五十七團團長、閩贛浙北上抗日先遣隊第三師師長和挺進縱隊參謀長等職,參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圍”。他作戰勇敢,機智靈活。在永安戰役中,他指揮部隊採用坑道作業戰術,力挫強敵,順利地攻破了敵人盤踞的永安縣城;在江山戰鬥中,他肺部被敵人子彈打穿,血流不止,但他堅決不下火線,身帶重傷繼續指揮戰鬥;閩北羅源一戰,他率部殲敵一千多人,被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授予二等紅星獎章,為粉碎國民黨的反革命“國”,保衛中央蘇區作出了貢獻。
抗戰爆發後,王蘊任八路軍東進縱隊第二科科長,曾率領部隊活捉了南宮地區反動的亂組織“六離會”頭目,為開創和鞏固冀南抗日根據地掃除了障礙。之後,他調任八路軍南抗日民族學校教育長、冀南軍區司令部參謀長,參加了地區反頑作戰和著名的“百團大戰”、反“鐵壁合圍”等多次戰役戰鬥。1944年他被派往延安,進中央黨校學習。離校後任冀南軍區參謀長、第二、第十軍分割槽司令員。在劉伯承、鄧小平領導下,直接參與指揮了多次向日偽軍大規模進攻的作戰,出色地完成了收復平漢鐵路沿線地區的任務,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王蘊瑞任晉莫魯豫野戰軍第二縱隊參謀長,參加了定陶、城、魯西南等戰役的指揮和作戰,在外國民黨整編第三師和整編第六十六師的戰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47年8月,他率領部隊隨同劉、鄧大軍一起,馳騁千里,挺進大別山。1948年春,他參加了宛西戰役和宛東戰役,摧毀了國民黨反動派的中原防禦體系。同年11月,他參加了震驚中外的“淮海戰役”。1949年2月,他擔任二野第三兵團副參謀長,參加了著名的渡江戰役和解放大西南的戰役。
1950年1月任川東軍區參謀長後,他認真執行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和上級的作戰意圖,組織指揮了多次戰鬥,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全部精力。美帝國主義入侵朝鮮後,王蘊瑞肩負黨和祖國人民的重託,跨過鴨綠江,投入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他先任志願軍第三兵團參謀長,後升任志願軍副參謀長、參謀長,協助彭德懷同志指揮作戰。
他參與指揮了著名的第五次戰役、上甘嶺戰和金城戰,併發揮了重要作用,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二枚、二級國旗勳章三枚。八年後離朝回國。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立下了不朽的功勳。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八一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61年1月,王蘊瑞任第二野戰軍戰史編緝室主任,為整理撰寫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輝歷史嘔心瀝血。1962年5月,調任南京軍區參謀長,積極協助軍區領導組織野營訓練,推廣郭興福教學法;組織全區部隊開展大練兵、大比武,為和平時期軍隊建設提供了可貴的經驗,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和葉劍英元的高度評價。1973年12月,被任命為軍事科學院副院長。1975年8月至1983年4月,任軍事科學院顧問,其間乃至離休以後,雖年事已高,又身體多病,但仍不辭辛勞繼續為恢復發展軍事科學和人民軍隊建設而努力工作。繼續為恢復發晨軍事科學和人民軍隊建設而努力工作。
1989年3月30日,王蘊瑞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骨灰安放在八寶山公墓。王蘊瑞脫身於舊軍隊,為國家和民族的解放、為人民軍隊的建設,英勇頑強,不屈不撓,奮鬥了近六十個春秋,奉獻了畢生的精力,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和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八一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本文來源《鉅鹿文史資料》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