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的BMW,骨子裡藏著不少大膽之舉。比如,更大尺寸的雙腎設計,就在輿論裡被討論了很長的時間。當然了,誰用錢包投票誰說的算,在一系列新設計、新功能應用之後,BMW 4系基本上是到一臺賣一臺的狀態,市場熱度極佳。
所以,在它目前的純電動旗艦SUV BMW iX推出之時,外觀上又玩了一次重新整理,但從市場現狀是可以理解的。當然,在它身上有的不僅僅是關於設計的更新,更多的在於BMW造車理念在發生新的思考。
所以,試駕它的時候,我的興趣重心就基本全放在了,它身上究竟體藏著多少“BMW未來會如何造車?”的答案。
主線是數字化,答案是時間迭代試駕時間約為8小時,試駕的路線融合了市區/市區快速路/高速公路/部分山地路段等,直接簡明扼要的給試駕BMW iX下個結論,在於3個層面。
1.傳統部分-續航/電耗/材質/豪華感,都是目前能接觸到的行業高位水準。用料,除了奢華之外,很好的融入了品牌最新的可迴圈概念,比如皮子的鞣製用的是橄欖葉中萃取的植物鞣製劑、比如車內的眾多裝飾件用的塑膠/織物基本可實現全部回收、再比如填充座椅的皮革為Sensatec人造皮革。也就是說,僅從可回收這一個角度,BMW就要加大成本去對自己的上下游供應鏈體系提出新的需求,以及對自己的設計/製造提供新需求,因為未來的BMW,是要可迴圈的。當然,這樣做的好處也顯而易見,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環保可迴圈材料的應用之後,車內沒有任何味道,9月我第一次見iX的時候如此,11月試駕的時候亦如此。很多已經大定BMW iX的人,就是被這種真正環保的理念,和車內沒有異味、對品牌的信心,所吸引的。
111.5kWh是電池容量,是當今電動車市場裡的大傢伙,在它的裝備下,這臺整備質量超過2.5噸/4.6秒能完成加速破百/最大功率524馬力的電動車,CLTC續航成績665公里/WLTP續航成績630公里。
客觀的成績是,在冬季的北京,溫度0-10攝氏度之間,開著BMW iX像油車那樣該踩就踩/該剎就剎,它在道路上的能耗數字在19kWh/100公里左右,比測試功耗18.5kWh/100公里略高,但比大多數BEV車型更穩定。
該如何理解上述的一系列數字呢,480馬力的BMW X4 M,日常使用油耗在12L/100公里左右,破百成績在4秒左右,65L的油箱能允許它行駛540公里左右(非激烈駕駛狀態)。也就是說,即便在EV時代,BMW仍然能讓駕駛者有同等的相關體驗,誰讓它是第五代eDrive呢,畢竟其它車企不曾有10多年前就開始迭代升級的電驅系統。
2.傳統部分-關於駕駛。結論是,它骨子裡寫滿了BMW關於FUN TO DRIVE的DNA,卻又不絕對像之前開過的任何一臺BMW。
因為,首當其衝的一點是,它雖然效能上卓群,初次接觸卻並不暴躁。尤其是,車窗升起閉合的一剎那,車內的靜謐程度應該是目前80-90萬價位我摸過的車型裡TOP 3。開著一臺500馬力以上的BMW,傳遞的聲音質感卻能來到這樣的表現,這種反差也是讓老寶馬粉沒太想到的。
當然,開了音響之後,還有更大的彩蛋,這點進一步放在下面說。
回到正經的關於駕駛的部分,人車合一/指哪兒打哪兒這種話在BMW身上就不用多說了,尤其它還是一臺旗艦SUV。如果調不到好開的程度,想來BMW的工程師團隊內部都不能允許。
因為是一臺BEV車型,由雙電機去釋放動力/組成四驅系統,在當今這個年代,大家也很熟悉純電動車型的工作特性,加速直接、無需等待這些亮點在BMW iX身上也有。但細節的打磨上,這臺車顯然做出了很多和行業的不同。首先,不用擔心有不適感,制動力回收可以設定到自適應模式/低檔模式,拖拽感基本恰到好處,當然了也可以體驗中/高2個檔位,拉扯感會比較明顯;其次,是儘管動力資料很炸/全力踩下之後也能5秒內破百,但整體的感受是線性的,並不會有“內臟被甩出身體”的那種上頭感,這很考驗技術團隊的調校邏輯/時間;再次,是一臺純電動車型上,BMW工程師很有意思的保留了傳統燃油BMW換擋時的那種等待節奏,這很BMW很不同,但我對廠家的建議是,給使用者更多的選擇權,可以選全平順or寶馬Style。
3.聊聊不太傳統的,體驗部分。在傳統汽車的試駕體驗環節上,幹了10多年汽車媒體的我,理論上在近200公里/8個小時的時間裡是足以搞清楚這輛車“哪兒好哪兒不好”的,但在智慧汽車時代裡,這事兒辦不成。因為車本身會進化升級,因為車不再是一個只與乘客互動的工具,它的邊際太廣,想摸清楚大概怎麼回事,1個月的時間也未必足夠。尤其,這還是一臺Shy Tech(隱藏科技)的BMW。
車頭碩大的雙腎進氣格柵,即包含著攝像頭,還包含著一個檢測距離300米的大面積雷達,而行業裡目前中長距鐳射雷達的相應資料在170米左右。這並非唯一的隱藏點,還有表面的聚氨酯塗層,防止劃傷或高速行駛的石子磕碰,可進行自修復,如果溫度夠高的話,修復速度以X小時計算。
5G+千兆乙太網,實際的效果是,車輛有了很強的資料傳輸處理能力。不討論具體的技術細節,只說相應的體驗效果,單車的智慧駕駛在BMW Drive Assitant本就屬於行業高位的前提下,感知能力有了進一步的增強。開啟輔助駕駛之後,車輛會保持好的車距/均勻加速減速,甚至是透過感知相應的限速對車速進行好的調整,老司機的範兒。
以及,寶華韋健(B&W)專門為BMW iX打造的鑽石專屬音響系統,由於材料剛性需要,兩個揚聲器使用了鑽石類原料。之所以稱為4D,因為除了傳統的3D之外,人的身體對聲音也會有所感知,如前後頭枕/座椅靠背震動等,這在汽車界又是首創。
而當開啟車機時,鑑於內部的功能體現太多,市面所有常用的音/影片娛樂功能、地圖功能它都一應俱全,我們不進行特別多的展開,否則文章的字數要直奔1萬了。
所以,BMW的造車邏輯,變在了哪?就我個人而言,對於大品牌的旗艦產品永遠充滿興趣,之所以充滿興趣不只是因為旗艦產品很好、很棒,而是在於,它身上能體現出這個品牌接下來思考大概是什麼。
標題裡所寫的,造車邏輯變化50%,其實說是增量50%更為準確。
從對BMW iX的多次體驗來看,尤其是驗證過駕駛/電耗/智慧生態等,能很清晰的發現,它沒變的維度在於,此前的豪華品牌傳承全部延續,包括做工/製造理念/駕駛質感等,並不因為是驅動能源形式發生變化而讓人感覺突兀。
甚至,很多角度來看,BMW把對傳統技術的創新埋得太深,需要深度體驗之後才能對其有所差距。比如,車尾的這條稜線就很有講究。理論上,這條稜線不必出現,但因為會有更好的氣動效果,最終它在量產車型上誕生。一切細節的積累,最後讓這臺車長接近5米、車寬接近2米的大傢伙,在風阻係數上僅僅是0.25Cd。
細節/積累/豪華車該是什麼,這幾個維度的思考沒變,都在潛在昇華。換言之,在智慧電動車時代的BMW,它依然是高標準/高等級和可信賴的。
至於變了的,也並非是淺層的減少按鍵數量/增加大屏尺寸/更強的輔助駕駛能力那麼簡單。
也就透過對BMW iX的體驗,其實我們還能發現它的進化較之傳統的BMW,有3個比較明確的新主線:
1.場景能力的思考。這是如今很多新勢力企業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因為車輛成為了新的移動互動終端,所以需要擁有更多跳脫於傳統的新場景誕生。BMW iX的場景是,它不僅僅可以作為一臺好開的BMW,也可以是智慧的,而且還是“移動會客廳”。就企業自身對於“移動會客廳”場景的定義,我認為是到位的,坐在前排/後排,從視野/聲音/溫度/質感/氣味等多種感官都是一致,都能把自己的身體在座椅上展開放鬆,會客感很強。其實在這個方面BMW還是埋著彩蛋的,它把座椅的整體橫向長度進一步拉伸,再結合人機工程學的考量,再配合整車的駕駛感受/智慧互動,在傳統體驗上搞出了新的玩法。
而既然有了相應的新思維,接下來可以預期的是,它能把這種場景創新也賦予進化能力,比如不同溫度/地區/不同的會客模式,聲光效果的進一步匹配,就很好實現。
2.數字化能力的思考。
我們在當下的時代裡看慣了新企業的新表述,算力、TOPS、點運算、GPU等,這些在傳統巨頭身上,很少提及。但,很少提及並不意味著不強。5G+千兆乙太網這種傳輸等級,對於一家浸淫了製造業100餘年的車企來說,是預埋能力,而和預埋能力之間進行匹配的,則是它的可執行能力。
這,不是傳統的算力堆積,是軟體+硬體+OS的相關打通。至於BMW多會願意公佈自己的相關算力,那是後話。不過從iDrive 8.0這次的搭載,再加之它在2020年就已經開始對全球的70餘萬輛車型進行FOTA等,這已經進入了廣義OS能力(即對軟體/硬體/計算的一系列整體打通)。而目前在我國市場裡,實際上擁有廣義OS能力的企業並不算多。
3.可迴圈的思考。
可以說,可迴圈這個點,才是BMW接下來的精髓所在。歐洲車企在近幾年間公佈的新計劃中,均在提及可回收/迴圈的相應理念,我國在近幾年的電動車快速發展之中“電池回收”“材料回收”“稀有金屬回收”等話題的討論頻次也在不斷提升。
而在BMW身上,這些其實已經落地。官方給出的資料是,整車回收率超過80%,而隨著接下來的發展,BMW的全系列新車型大機率能實現和當年BMW i3(回收率90%以上)的效果,甚至更高。
淺層上看,這只是一個思維邏輯的轉換,但從實現難度和深層效果上,稱之為改變傳統格局也不為過。因為,從噴塗、鑄造、鞣製、成形等,包括電池電芯/電池包等一系列關鍵元素,它都要改變傳統上下游供應鏈的材料/工藝等,而對於BMW而言,有了可迴圈能力,則意味著它會從根本上完成對成本的創新,有智慧賦能的相關創新。
最淺顯的優勢就是,它能在面對“資源”時,有更自如的調整能力,保持自己一直以來的活力。
這3個造車思維的新改變,想來才是其與行業之中大多數企業的不同和再次創新,以增量50%來判定,並不為過。
寫在最後:汽車擁有智慧化之後,最有趣的一點就是,對於BMW這種履約能力極強的優質車企來說,你知道它的車輛在進化之後會較之其他產品的重新整理體驗更優秀,所以對此產生期待。
所以整篇文章的收尾,並不會是總結上文的核心,而是對未來的推演。
關於BMW造車理念發展的話題,接下來的驗證時間點在2022年3月左右,會有一個較大幅度的升級推送。而那時,才是給出初步答案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