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對李玫瑾不陌生吧,她長期研究青少年心理的各種問題。分析孩子從0---6歲形成期、6---12歲潛伏期、13---18歲表現期的心理問題和對策。家庭的撫養不僅是物質撫養,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
影片文字:
我們都知道,小孩最開始表達是什麼,是哭,再大一點兒會鬧,鬧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比如撕東西,摔東西,甚至不吃飯,甚至怎麼樣。那麼這個過程,大人往往在教育當中,如果我們沒有一定的理念,沒有一定的方法,不能讓孩子知道,他自己錯在哪兒。不能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不可為的,那麼當孩子一旦形成了某種錯誤的簡介,錯誤的認識。甚至形成了不良行為習慣的時候,你發現你再改變他就很難了。
有很多家長跟我講,我這孩子毛病很多,比如說什麼事也幹不到底,好吃懶做。一定是你再教育他的過程當中,出了問題。這個時候孩子不能辨別父母哪些行為是對的,但父母應該能夠辨別,哪些行為對,哪些行為不對。所以即使孩子出現性格上的、行為習慣上的問題。仍然是成年人對他的教育保護不到位。
在這裡我想強調一個觀點,很多人認為,保護完全是一種愛,完全是一種滿足,完全是把他包起來,不對。對孩子適度的懲罰也是保護。
孩子認知能力不到位,他對自己的行為對與錯他不懂,他只是根據大人的反應來發展或者來剋制自己的某一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