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型輕巡洋艦到航空母艦的蛻變——英國“暴怒”號航空母艦
如果說英國“競技神”號和日本“鳳翔”號是世界上第一批專門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那麼在此之前的英國“暴怒”號則是世界上第一艘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改裝型航母。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暴怒”級的改裝歷程非常艱辛,走的路也非常奇怪,但這為後來航空母艦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思路和方向。根據“暴怒”號的改裝經驗和航空操作經驗,英國在1918年又改造出“白眼巨人”號,這是世界上第一艘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應該說,雖然美國人將航空母艦發揚光大,但英國才是現代航空母艦的發源地,各種關鍵性技術大都來自英國。
“暴怒”號原本並不是作為航空母艦設計,它是“勇敢”級大型輕型巡洋艦的三號艦,滿載排水量22890噸。作為一艘具備戰列巡洋艦特徵,但又是輕型巡洋艦名字的大型水面作戰艦艇,他的出現是存在一定指向性的,也就是時任英國第一海務大臣費舍爾爵士在1914年10月重提出的“波羅的海強襲計劃”。
1914年6月28日,隨著薩拉熱窩的一聲槍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初期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殘酷的戰鬥使得雙方傷亡迅速上升至百萬人,協約國一方的德國傷亡被俘多達67.7萬人,而同盟國的這一數字更是達到85.4萬人。這種殘酷的事實使得以英國為首的同盟國不得不另闢蹊徑以結束這種僵持的戰略局面,企圖直插德國縱深。當時的海上情況是,德國海軍的主力大洋艦隊正在北海與英國主力艦隊膠著,而波羅的海地區的德國海軍實力偏弱,以老舊艦艇為主。此時如果英國英國配合沙皇俄國海軍將俄國陸軍直接由波羅的海沿岸的波默恩地區強行登陸,那麼可以直接威脅130公里之外的柏林,如同背後一把尖刀直接結束這場戰爭。反過來說,即便波默恩地區的登陸並不能直驅柏林,那麼這種突然發起的背後攻擊也會將協約國的陣腳打亂,緩解英國和法國在西線的壓力並擇機發起反攻,甚至可能突破萊茵河。除了陸戰方面,整個“波羅的海強擊”計劃對於海上作戰也是會帶來積極的意義,一旦同盟國在波羅的海地區發起攻擊,德國必然會調動大洋艦隊透過基爾運河由北海馳援波羅的海地區,此時英國可以由波羅的海內外將整個德國海軍主力夾擊在波羅的海地區,消除協約國在北海地區的勢力,或者讓德國大洋艦隊乾脆龜縮,同樣可以達到清理北海地區的目的。
為了保證“波羅的海強擊”計劃的實施,當時英國海軍的造艦計劃中有162艘是為該行動準備,包括驅逐艦、掃雷艦、淺水重炮艦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艘所謂“噓噓巡洋艦”(噓噓的意思是保密),為了保證對德海軍的優勢,這些巡洋艦必須同時具備火力、航速、適航性等等一系列變態要求,按照費舍爾在1914年對海軍造艦局提出的要求,大致分為4個大的方面
我們今天的主角三號艦“暴怒”號與前兩艘有所不同,他的主炮由4門MK I型381毫米火炮改為2門457毫米火炮,是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大的艦炮。而副炮也由18門102毫米火炮改為11門140毫米火炮;魚雷發射管由12管提升至16管。雖然三號艦“暴怒”號進行了大量火力上的修改,但也仍然在“光榮”號開工一個月後就在阿姆斯特朗開工。
至於為什麼它的名字叫Large Light Cruiser 大型輕型巡洋艦,從表面上看,本身大型和輕型就帶有一定的矛盾,況且它的體量已經達到戰列巡洋艦,根本不是輕型巡洋艦能比的。那麼為什麼“勇敢”級要用這麼一個矛盾的名字?按照費舍爾勳爵的設想,“勇敢”級的角色定位與大艦隊為之前各級戰列巡洋艦所設定的傳統戰術任務不同。如果再深究,那麼仔細看看”勇敢“級的發展其實仍然處於輕型巡洋艦的發展線上,雖然噸位大火力強,但是其防護能力並不突出,側舷、前甲板、上甲板、主甲板的裝甲都在76毫米以下,炮座裝甲厚度176毫米,只有炮塔正面和司令塔裝甲厚度大於200毫米。其實,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所謂的輕型巡洋艦和後來的輕型巡洋艦的意義並不太一樣,後來的輕型巡洋艦是以條約規定噸位和主炮的產物,一戰時並沒有什麼明確的定義,所以稱其為大型的輕型巡洋艦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1915年5月15日,費舍爾因達達尼爾海峽之戰英軍失敗憤而辭職,此時由他主導的”波羅的海強擊“計劃實際已經進入擱置狀態,”勇敢“級大型輕型巡洋艦似乎變得無用武之地。由於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的地位開始逐漸顯露,加之在此之前的1910年11月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完成在改裝巡洋艦的首次降落,英國人很快將目光放到如何將飛機與軍艦相結合。雖然英國在1912年和1914年分別改裝了“競技神”號和“皇家方舟”號,但這都是隻能攜帶水上飛機的水上飛機母艦,只能透過吊車將水上飛機吊到海上完成起飛和降落。這一問題就導致這類水上飛機母艦的戰鬥能力十分有限,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
由於“勇敢”級巡洋艦本身帶有濃重的試驗性質,加之“波羅的海強擊”計劃擱淺後爭議越來越大,超過2萬噸的噸位和32節的航速就使得它成為改裝航空母艦的最佳物件。在全部3艘“勇敢”級當中,三號艦“暴怒”號因為沒有完全完工,改裝難度相對較低,所以在1917年3月2日決定採用“暴怒”號為水上飛機母艦。基本上可以認為,“暴怒”號的改裝之路就代表了初期世界海軍對於航空母艦的摸索和試探,為後來的航空母艦發展提供了方向。
第一次改裝1917年4月
“暴怒”號的第一次改裝始於1917年4月2日,當時方案為取消艦艏未安裝的457毫米主炮,改為鋪設長度為69.5米的木製的飛行跑道,跑道前部向下傾斜並與艦艏相連,原炮塔和彈藥庫位置作為機庫可容納8架飛機(包括4架戰鬥機),而炮彈艙則改為燃料艙,可儲存1200加侖汽油。該方案保留了艦艉主炮,上層建築不做更改。1917年6月26日,“暴怒”號完成改裝服役,搭載3架“肖特184”型水上偵察機和5架“海豹崽”戰鬥機。
1917年8月2日,鄧寧少校駕駛1架“海豹崽”成功在飛行甲板著陸。但8月7日的第二次試飛中,鄧寧駕駛的飛機沒能停在飛行甲板直接墜海,鄧寧本人也受重傷後殉職。從那時開始,“暴怒”號一次又一次的著陸嘗試大都以失敗告終,終究其原因還是飛行甲板過於短小和狹窄,沒有極高水平的飛行員基本不可能做到安全降落。
第二次改裝1917年11月
基於第一次改裝的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同年11月“暴怒”號開始接受第二次改裝。其主要內容為拆除艦艉主炮和後桅,改為鋪設長86.6米、寬70米的跑道。其中第一次改裝的前跑道改為起飛跑道,第二次改裝的後跑道為著陸跑道。另外,降落跑道中安裝有早期阻攔索、飛機升降機,兩條跑道中間各有一條3米寬的通道相連,飛機可以透過這條跑道由左舷或右舷繞行上層建築抵達後起飛甲板。經過第三次改造後,“暴怒”號的載機量上升至24架,搭載“炫耀者”水上偵察機和“駱駝”戰鬥機,二戰期間搭載“海噴火”艦載戰鬥機和“箭魚”式魚雷攻擊機。
1918年4月,第二次改造完成,隨即開始進行頻繁的起降試驗,但結果仍然不理想,13次降落中只有3次成功。但此時一次世界大戰已經進入最終階段,已經沒有時間給“暴怒”號再次改裝的機會了。1918年夏天,“暴怒”號作為高速航空母艦加入英國皇家海軍參與任務,但任務期內大部分飛行員都選擇海面降落而不會冒險直接降落在航空母艦上。雖然戰事的緊張並沒有給“暴怒”號再次改造的機會,但前兩次改裝給後面的航空母艦發展帶來了啟發,1917年3月英國將正在建造的“庫帝羅索”號商船改為航空母艦,吸收了“暴怒”號的經驗後直接改為全通飛行甲板,這樣就解決了艦載機起降距離不夠、飛行甲板過於狹小的問題。1918年5月,改裝完成的“庫帝羅索”號更名為“百眼巨人”號加入英國海軍,成為世界上第一艘全通甲板的航空母艦。
第三次改裝1922年6月
隨著一戰的結束和英國航空母艦的快速發展,“暴怒”號的進一步改裝也被提上議事日程。1922年6月,“暴怒”號接受第三次現代化改造,將兩段式飛行甲板直接改造為全通飛行甲板,飛行甲板下層還設定一個小型的起飛跑道,成為雙層飛行甲板設計。此時“暴怒”號已經開始接近近代航空母艦的雛形,時間為1925年8月,改造週期長達3年2個月。
就在“暴怒”號改造的同時,他的姊妹艦“勇敢”號和“光榮”號也在1922年開始航空母艦改造,直接採用全通飛行甲板方案,增加島型艦橋和彈射器,改造方案比“暴怒”號還要完善一些。當然,雙層飛行甲板被證明非常雞肋,在後來30年代的改造中全部被拆除。
1918年6月,“暴怒”號作為高速航空母艦開始執行任務,按照計劃“暴怒”號將用於襲擊位於石勒蘇益格-特納的德國齊柏林飛艇庫,解除德國飛艇對英倫三島長期以來的空中威脅。7月19日3時開始,“暴怒”號分2批次起飛8架“駱駝”式戰鬥機對德國特納基地的海軍飛艇基地發起攻擊,其中2架故障返航,6架飛抵目標。第一批3架以213米高度炸燬“托斯卡”機庫,點燃2艘齊柏林飛艇內的百萬立方英尺氫氣;第二批3架擊中“托比亞斯”機庫,點燃氣球。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航空母艦起飛對陸地目標發起的攻擊,創造了世界海軍史上的全新的打擊手段。
進入二次世界大戰後,3艘“勇敢”級航空母艦全部參戰,但命運都不怎麼濟。1939年9月17日,“勇敢”號在愛爾蘭外海遭遇德國U-29潛艇攻擊,2枚魚雷命中左舷,成為英國皇家海軍在二戰後損失的第一艘軍艦,全艦518人死亡。而“光榮”號,1940年6月8日自納爾維克向本土撤退時被德國“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擊沉,全艦陣亡1519人。只有“暴怒”號在二戰期間得以倖存,但大多數只是作為飛機運輸船使用。1944年9月15日,“暴怒”號作為航空母艦退出現役,以宿舍船的形式一直在英國海軍服務到1948年6月。
作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改裝航空母艦,“暴怒”號航空母艦的發展雖然很曲折,但為後來的航空母艦思路帶來了深遠影響,可能大家更注重後來出現的“競技神”號航空母艦,所以實際上“勇敢”級一直很少被人關注。只能說,他們一直在默默無聞的發揮他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