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不言棄不服輸 戰病魔摘“窮帽”

由 士振文 釋出於 綜合

如今,鍾振苑夫婦正透過種植農作物、養殖蜜蜂,逐漸走上致富的道路。 梁時禹 攝

初夏,一場大雨突如其來。果園裡,李樹上掛滿了果子,青中透紅,散發出成熟的氣息。鍾振苑與妻子陳小英坐在屋簷下,靜靜地望著家門前的果樹。“待這批果子成熟之後,就能給家裡面添置新傢俱了。”鍾振苑的臉上掛著笑意。

鍾振苑是梅江區西陽鎮桃坪村人,2014年因意外事故從5樓摔下造成身體多處骨折,失去勞動後成為了貧困戶。2017年身體痊癒之後,他與妻子陳小英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之下,種植了石蒜、芋頭等農作物。在兩人努力下,2019年,其家庭總收入超過10萬元,成功摘掉“窮帽子”。

“我曾經在生死邊緣徘徊過,所以更珍惜現在的生活。”經歷過重大挫折後的鐘振苑,憑著堅強的意志,在幫扶隊的幫扶下,戰勝了病魔,也戰勝了貧窮,如今對生活充滿信心,“只要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生活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南方日報記者 梁時禹

飛來橫禍 溫馨家庭陷入困境

桃坪村位於崇山峻嶺中,從西陽鎮白宮社群前往,需要經過一段環山公路。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終於達到桃坪村委會所在地——油坪凹村民小組。該村黨支部書記楊耿輝告訴記者,鍾振苑白天在油坪凹裡忙活,晚上則到白宮社群居住。

沿著小路向村子高處行走,穿過一片三華李林,一座老屋出現在眼前。鍾振苑與妻子陳小英在老屋門前迎接,“快請進,屋子裡面泡好了茶。”

中等身材,走路的速度不快,但每邁出一步都保持昂首挺胸的姿態;眼睛不大,但透出樂觀的眼神;皮膚黝黑,折射出勤勞的模樣。這是鍾振苑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從小幹農活,初中畢業之後又去當了兵,現在也在靠土地吃飯,皮膚當然黑咯。”鍾振苑笑道。

鍾振苑今年48歲,是土生土長的桃坪人。和村子裡大多數人一樣,初中畢業之後到部隊服過兵役,退伍之後到珠三角闖蕩,而立之年回到梅州成家。“村子裡的人大多數都有一個想法,就是趁著年輕去深圳打拼,都不想回到農村從事父輩的活。”鍾振苑說。

由於學歷不足,再加上沒有工作經驗,鍾振苑在一家工廠當保安,在一次巡邏的過程之中,他碰到了陳小英——這個對他後半生影響重大的女子。不久後,他們結為夫妻。

那時,夫婦倆白天工作,晚上趁著交接班的空閒時間約會,日子十分甜蜜。“那時候,深圳的工資約2000元,梅州的工資約800元,我們倆想攢些錢然後回梅城居住。”鍾振苑說。

1998年,鍾振苑的孩子出生了。為了照顧孩子,夫婦倆選擇暫時留在梅州,等孩子長大之後再外出打工。“2009年到2014年期間,我陸續到外地打過幾次工,妻子則一個人在家照顧孩子。”鍾振苑說。

2014年,鍾振苑在梅州一家企業找到了一份安裝裝置的工作,兩地分居的一家人終於在梅州團聚。就在鍾振苑一家的生活向幸福奔去時,天不遂人願,一場突如其來的事故打破了安穩,讓這個家庭陷入困境。

2014年9月的一個早上,鍾振苑與往常一樣,去一家公司的樓頂安裝裝置。就在即將完成時,意外發生了。“我準備從梯子下來的時候,腳踩空了,當時我腦子的第一反應是:這下要完了。”安全措施準備得不充分,鍾振苑從5樓摔下來,觸地的一瞬間,劇烈的疼痛讓鍾振苑記憶猶新。“肌肉就像被一雙手活生生拽開,手臂和大腿的骨頭就像被砍刀斬開。右半邊身體完全沒知覺,但是疼痛感讓我時刻保持著清醒。”

得知鍾振苑發生意外,陳小英說,彷彿自己一個人在頂著天,壓力大得喘不過氣。“那時,我是白宮社群和黃塘醫院兩頭跑,白天照顧他飲食起居,晚上還要回來看孩子,有時還需要在醫院過夜。”

除了丈夫的治療,更令陳小英頭痛的是家裡的收入。“白天在醫院照顧他,有點時間就回來撥弄家裡的幾分地,還得抽時間管孩子,哪來空閒外出打工?”陳小英說。

一分錢掰成兩分用,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年多,背後的滋味只有陳小英自己知道。

無畏困難 勤勞種出致富果

在鍾振苑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一片綠油油的芋頭地。鍾振苑告訴記者,這是他最引以為傲的致富法寶。“一畝地能種出約3500斤的芋頭,一斤能賣到2元,我們脫貧它功不可沒。”鍾振苑向記者展示了他種植的芋頭:個頭大,顏色黑,果實充滿了水分。

由於一年多家庭無固定收入,加上患病,在2016年的貧困戶認定中,鍾振苑一家被認定為貧困戶。

如何擺脫貧困?這是康復之後,擺在鍾振苑夫婦面前的問題。

重回工廠幹體力活已無望,再到珠三角尋覓新工作也不現實,孩子尚未畢業……多種因素制約著夫婦倆。“那就在家種芋頭吧。”兩人商量著。山中土地水分充足,且溫度恆定,為芋頭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倆人先租下了2畝地種植芋頭,同時還種了石蒜。

“在種植的過程中,我最擔心的就是他手和腳,生怕造成二次傷害。”陳小英說。由於是粉碎性骨折,雖然傷已痊癒,但不能提重的東西,過度使勁還是會痛。“右手用不了就用左手,太重的提不動就分多次提。”鍾振苑笑道。

“記得在一次給芋頭除草的過程中,他手臂又開始疼了,大顆大顆的汗珠從他額頭冒出來。”陳小英說。看見此狀,陳小英讓鍾振苑馬上回家,不讓他在幹活,然而這個倔強的男人哪肯罷休。“過了30分鐘,只見他又回到地裡,繼續拔草。”

鍾振苑不以為然:“醫生都說了,即使是康復了,偶爾還會痛,這是正常的現象。不當貧困戶,儘快過上好生活才是急事兒。”

為了“保護”丈夫的身體,從那以後,陳小英就給鍾振苑下了“死命令”:幹活的時候如果感覺到疼痛,必須馬上停止;重活一律不準碰,要量力而行。

在夫婦倆的精心呵護下,芋頭長勢良好,讓緊巴巴的日子有了寬鬆的兆頭。經過調理,鍾振苑的身體也恢復得越來越好。“去年一年,芋頭的產量超過1萬斤,銷售額達到2萬元。”鍾振苑說。

重拾信心 齊心拼出好日子

2018年,鍾振苑夫妻倆再租下3畝地,繼續種植農作物。同時,鍾振苑還開始學習養殖蜜蜂,閒暇時他便一個人到山上到找蜂巢。“只要是能賺錢的活,我就會嘗試。”鍾振苑說。

2018年,透過售賣農作物和蜂蜜,鍾振苑的家庭收入達到了5萬元,超過脫貧標準。“扶貧工作隊也會經常來家裡詢問農作物的種植情況,他們跟我說,如果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及時跟村裡反映。”鍾振苑說。

在脫貧的路上,也發生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3月到9月,是野豬下山覓食的高發期,我們隔三差五就要到地裡過夜,不然農作物就全被豬拱壞了。”陳小英說,他們倆輪流睡覺,一聽到野豬的聲音,就馬上爬起來放鞭炮,把野豬轟走。“睡不好,第二天干活沒力氣;睡太好,第二天莊稼就全沒了。”鍾振苑哭笑不得。

為了探索致富渠道,倆人還養過草魚,因為山裡的水溫度過低,魚還未長大便凍死;想過飼養土雞,但看著同村的人售賣一個比一個難,便放棄了。

2019年,孩子從學校順利畢業,找到了工作;村子的路好了,夫婦倆又補種了一些三華李;由於身體恢復狀況良好,鍾振苑還到鎮上打了3個月的零工,拿到了一筆不錯的收入……“去年,我們家庭年收入達到了12萬元,已經超出了脫貧的標準。現在就等著這批農作物豐收,然後把新建的房子裝修好。”鍾振苑說,如今,夫婦倆已在白宮社群建了新房,不久之後就可以搬進去。

“身體好了,生活也好了,只要兩個人能夠相互支援,保持樂觀的心態,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鍾振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