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醫學博士:語言暴力會改變大腦結構,對孩子影響巨大

絕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優秀、成材。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付出了無數的心力。

市面上的教育方法也層出不窮:各種理論、套路、課程...但不論父母們學到了什麼,想要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點,是一定需要注意的:

打壓式教育是不可取的。讓孩子過早接受語言暴力、承受壓力,不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還會讓孩子變得過於謹慎、膽怯……

而且,這樣的影響,對於孩子來說,是終身不可逆的。

語言暴力更可怕的地方在於:

它對越是親近的人,就越具有殺傷力。

夫妻之間是如此。大多數中國人的婚姻就是這樣的,似乎是為了達到某種平衡:婚前有多少甜言蜜語,婚後就有多少惡言相向。然後,無數的夫妻共同經歷過愛情,經歷過貧賤,經歷過奮鬥,但最後卻毀在了語言暴力上。

父母和孩子之間更是如此。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

言語暴力最容易影響的大腦區域是胼胝體(主要負責兩個大腦半球間傳遞動機、感覺和認知資訊的區域),海馬迴(負責管理情緒的大腦區域),和前額葉(負責思考和決策的大腦區域)。

孩子的大腦尚在發育中,若他們總生活在苛責、匱乏的環境中,他們的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發育成“求存模式”的結構,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所以我們能看到,諸多童年貧窮、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後生活環境出現了極大的改善,也還是很難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過早承受壓力,不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還會讓孩子變得過於謹慎、膽怯等,而且,這樣的改變,終身不可逆。

哈佛醫學博士:語言暴力會改變大腦結構,對孩子影響巨大

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社交平臺上戒掉了情緒,既為了不影響別人的情緒,更重要的是為了避免不壞好意的揣測和假裝關心的好奇。

因為語言暴力,會讓人瞬間變得負面脆弱。

有調查表明,平均每20個人就有1個人遭遇過語言暴力,每50個人中就有1個人因為語言暴力導致心理疾病,輕者患有社交障礙,重者有殺人和自殺行為。

不管是誰,在情緒煩躁的時候很難再去處理另外一些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在心情不好又面對孩子“不乖”時,父母難免會簡單、粗暴的處理問題。

但父母應該意識到,在工作與生活中難免遇到不愉快,需要給這種不愉快找到合適的出口,不要讓無辜的孩子承擔你的負面情緒。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也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883 字。

轉載請註明: 哈佛醫學博士:語言暴力會改變大腦結構,對孩子影響巨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