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央視一套的《加油向未來》節目中,首次公開了我國大威力穿甲彈的實彈射擊演示結果。一輛59-2式坦克的105毫米坦克炮,發射穿甲彈,一炮射穿了10層裝甲板。這次公開展示重新整理了外界對我國105毫米穿甲彈威力的認知。
一套北約標準的多層重型靶,排列為10毫米鋼,305毫米空氣,38.1毫米,305毫米空氣,76.2毫米鋼。傾斜68.5度,再加上中間的空氣,大約相當於垂直厚度500毫米(穿甲彈)~800毫米(破甲彈)。如果是用於打擊主戰坦克等裝甲目標,那穿甲彈的打擊效果往往是最好的。但如果是用於打擊空曠區域的有生目標,那麼穿甲彈的打擊效果甚至會不如一枚進攻型手雷。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大的差別,主要是因為穿甲彈非常與眾不同。
穿甲彈不屬於人們常見的化學能彈,常見的火箭彈、手雷、榴彈就是典型的化學能彈。這些炮彈裡面設定有戰鬥部,內部裝有奧克託金、黑索金等高能炸藥以及預置破片,依靠高能炸藥爆炸來毀傷目標。而穿甲彈屬於一種動能彈,動能彈顧名思義就是依靠動能來打擊目標,它裡面是沒有戰鬥部的,殺傷方式和化學能彈完全不同。
穿甲彈打擊毀傷裝甲目標的主要方式就是靠它的高密度彈芯,用彈芯憑藉著巨大的動能強行穿透目標,靠的是一種蠻力。穿甲彈的彈芯在穿透裝甲時,會碰撞飛濺出很多裝甲碎片和彈芯碎片,這些碎片速度快、溫度高,具備較強的毀傷能力,對裝甲目標內的人員、裝置構成較大威脅,特別是當這些碎片擊中燃油箱、彈藥庫時,會導致裝甲車輛著火甚至是殉爆。
鑑於穿甲彈這種特性,使得它的使用範圍比較小,只能打擊硬目標,吃硬不吃軟。如果用它去打擊一個土堆,高爆榴彈已經將土堆炸上天了,穿甲彈可能只是從土堆中神速穿過,土堆最終還會完好無損。
目前穿甲彈的首要用途就是打擊地面最硬的移動裝備——主戰坦克,現役穿甲能力最強的穿甲彈當屬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央視一套的《加油向未來》中,最關鍵的其實是總師的這一句話:我國的國產105毫米穿甲的穿深比當年引進產品提高了一倍。我國80年代從英國和奧地利引進的L7線膛坦克炮和系列彈藥,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2000米的穿甲能力大約是300多毫米。我國最新的出口型BTA-2穿甲彈的威力,大約是550毫米。我軍自用型提高了一倍就是600毫米,外軍的第二代120毫米脫殼穿甲彈威力也不過如此。
而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中,目前效能資料最為出色的當屬美國的M829A3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要知道,穿甲彈提升穿甲威力的一大途徑就是提高彈芯密度,而美國為了追求穿甲威力,給M829A3用上了貧鈾彈芯,貧鈾材料是製造穿甲彈彈芯的最佳材料,不過它也會帶來環境汙染等問題,這點令很多坦克強國有所顧慮。採用貧鈾彈芯後,M829A3型貧鈾穿甲彈在2000米距離的穿甲能力達到810毫米RHA。中德等坦克強國目前主要研發、使用鎢合金脫殼穿甲彈,其在穿甲威力已經能夠和貧鈾穿甲彈並駕齊驅了。
臺軍目前裝備的M48H勇虎和M60A3巴頓坦克,其中M48H勇虎是由M60的底盤和M48的炮塔合成的,同時還配備了早期M1坦克的火控系統。勇虎的前裝甲厚度大約相當於110毫米的均質裝甲,而M60A3巴頓坦克的前裝甲防禦長杆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能力只相當於300毫米厚等效裝甲。我們105毫米炮的600毫米穿甲威力,意味著一炮就能手撕兩輛M48H勇虎和M60A3巴頓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