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吳春波)4月12日,上交所科創板股票稽核網站顯示,諾誠健華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諾誠健華)首發於當日獲上市委會議透過。
這意味著,在成功登陸香港資本市場兩週年之際,創新藥企諾誠健華再次叩開了A股資本市場的大門,回A計劃也完成關鍵一步,有望成為第二家“紅籌股”科創板上市創新藥企業。
而與此同時,從河南走出去的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也有望再次成為A股科創板上市公司企業家。
高瓴資本為第一大股東
擬募資40億元投向四大專案
諾誠健華成立於2015年11月3日,聯合創始人為施一公和崔霽松,該公司主營業務為創新藥的研發、生產及商業化。產品佈局聚焦於腫瘤與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主要產品之一奧布替尼(BTK抑制劑)已於2020年12月獲得國家藥監局附條件批准上市,9款產品處於I/II/III期臨床試驗階段,6 款產品處於臨床前階段。
招股書顯示,諾誠健華目前股權比較分散、並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截至2021年底,公司第一大股東為高瓴旗下 HHLR 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比例為 13.85%,作為創始人家族代表,趙仁濱(施一公配偶)家族和崔霽松家族持股比例分別為9.84%和8.91%。
創新藥,也稱原研藥,是一個相對於仿製藥的概念,指的是從機理開始源頭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研藥物。其中,小分子創新藥是藥物開發的主要方向。
創新藥的研發週期較長,前期投入較大。目前諾誠健華僅有奧布替尼上市銷售,且獲批時間較短,產生的收入和利潤尚不能覆蓋公司其他在研產品方面的投入。
據財報資料,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諾誠健華研發費用分別為2.34億元、4.23億元和 7.33億元,一直保持穩步增長的態勢。
收入方面,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諾誠健華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24.7萬元、136.36萬元和10.43億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21.41億元、-3.91億元和-0.65億元,尚未實現盈利。
根據招股書,諾誠健華2021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長顯著,主要系與美國生物製藥公司Biogen就奧布替尼達成一項授權合作,確認技術授權收入較高所致,達到7.76億元,佔當期營業總收入的74.49%。
此外,該公司首個商業化原研產品專案奧布替尼上市銷售,成為其營業收入的第二大來源。報告期內產品已覆蓋全國超260個城市1000多家領先醫院的5000多名醫生,實現2.41億元總銷售額,佔公司總收益20.6%。
根據招股書,未來,隨著奧布替尼納入醫保以及新適應症的上市獲批,公司商業化團隊(現有250人)的不斷壯大,諾誠健華預期2022年奧布替尼持續銷售放量。
本次IPO,諾誠健華計劃募資40億元投向新藥研發專案、藥物研發平臺升級專案、營銷網路建設專案、資訊化建設專案、補充流動資金。
手握現金超過65億元
有望成為科創板第二家紅籌股藥企
近年來,隨著A股註冊制的展開,相關機制進一步完善,不少境外上市的中概股紛紛選擇回A,而創新藥企則是回A的重要代表之一。
與此同時,為吸引更多優質科創企業,國內擴大了A股紅籌企業上市試點範圍。而回A上市,也為創新藥企實現融資提供了新的選項,以彌補此前大量研發投入導致的虧損,並支援企業新藥物的進一步研發和最終投向市場。
以首個按“紅籌股”在科創板成功上市創新藥企的百濟神州為例,2021年11月份,百濟神州科創板上市,募集資金規模高達200億元,創下當時科創板生物醫藥企業的融資額度紀錄,是目前諾誠健華融資目標的四倍。
百濟神州最新業績快報顯示,2021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5.89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257.9%;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97.48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13.84億元有所收縮。“自研產品和授權產品銷量增加”成為關鍵。
根據招股書,作為一家設立在開曼群島的科技企業,諾誠健華的註冊地也不在國內。隨著其上市申請獲透過,該公司有望成為第二家以“紅籌股”身份實現科創板上市的藥企,而得益於“施一公、崔霽松”主導的豪華研發團隊,諾誠健華成立至今一直備受各路資本關注。
此前,為了補充產品研發及商業化資金,諾誠健華於2020年3月份在香港主機板上市,募資約22億元,並計劃於2023 年下半年全部使用完畢。
2021年2月,諾誠健華又增發股份募資超25億元,擬用於臨床試驗,招聘國內外人才,擴大商業團隊,擴大和加速內部發現階段專案,為任何潛在的外部協作和授權引進機會儲備資金,用作營運資金和其他一般公司用途,計劃於公司 2021 年中期報告出具之日起三年內全部使用完畢。
諾誠健華表示,公司未來仍需持續較大規模的研發投入完成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及新藥上市前準備等工作,預計將繼續產生較大規模的研發費用。
招股書顯示,從2020年年底到2021年年底,諾誠健華公司資金儲備規模從39.696億元增至65.51億元。
國內已有其他BTK產品上市
諾誠健華所在賽道正變得“擁擠”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20年全球腫瘤藥物市場規模達1503億美元,2030年有望增長至4825億美元;2020年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藥物市場規模達1206億美元,2030 年有望增長至1752億美元。
在血液瘤方面,諾誠健華擁有奧布替尼(BTK抑制劑)、ICP-490(CRBN E3連線酶調節劑)和 Tafasitamab(靶向CD19的單克隆抗體)等具備高度差異化競爭優勢及協同效應的血液瘤治療產品;在實體瘤方面,諾誠健華擁有 ICP-19(泛FGFR 抑制劑)、ICP-723(泛TRK 抑制劑)、ICP-189(SHP2抑制劑)等產品,覆蓋多種實體瘤治療機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諾誠健華正在開發用於治療由B細胞或T細胞功能異常所導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多款產品,包括奧布替尼(BTK抑制劑)、ICP-332(TYK2-JH1抑制劑)和 ICP-490(CRBN E3連線酶調節劑)等。
除單藥療法外,諾誠健華也積極挖掘在研產品與標準療法或其他療法聯合用藥的潛力。
值得注意的是,諾誠健華現有產品所在賽道也正在變的“擁擠”。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球範圍內已有奧布替尼、伊布替尼、阿卡替尼、澤布替尼和替拉魯替尼等5款BTK抑制劑獲批上市用於治療B細胞淋巴瘤;中國已有奧布替尼、伊布替尼和澤布替尼等3款BTK抑制劑獲批上市用於治療B細胞淋巴瘤。
諾誠健華坦承,上述產品的已獲批適應症集中在復發或難治性MCL、復發或難治性CLL/SLL 等,並且伊布替尼、澤布替尼在中國的獲批上市時間和納入醫保時間均早於奧布替尼,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
在諾誠健華看來,全球範圍內和中國有數款在研BTK抑制劑針對B細胞淋巴瘤開展臨床試驗,未來若獲批上市將進一步加劇市場競爭,可能對奧布替尼的市場份額產生影響。
另外,諾誠健華的ICP-192、ICP-723重磅在研產品也因為競品增多,未來在市場拓展和滲透率提升的過程中將面臨一定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創新藥企和產品研發突破越來越多,從2021年開始,市場對於創新藥企業的熱情也在逐步降溫,上市後破發的創新藥企也越來越多。
以創新藥企百濟神州為例,其登陸科創板當天便破發,股價下跌16.42%。今年以來,科創板上市生物藥企亞虹醫藥、邁威生物、榮昌生物等均在上市當天破發。
責編:史健 | 稽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