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又一隻“火鍋股”!三年淨虧超2億美元,“海外撈”走對了嗎

記者 都亞男

張勇又將拿下一隻“火鍋股”!

繼海底撈、頤海國際後,張勇迎來第3家上市公司——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特海”)。

淨利虧損、門店關閉、股價下滑……種種不利的情況下,海底撈自救的心越發強烈。特海分拆上市,也被外界解讀為海底撈自救的又一枚棋子。

那麼,從海底撈分拆出來的特海,能承擔得起“自救”這樣的重擔嗎?

張勇又將拿下一隻“火鍋股”

7月13日,海底撈海外業務子公司——特海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計劃以介紹形式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掛牌上市,摩根士丹利和華泰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張勇又一隻“火鍋股”!三年淨虧超2億美元,“海外撈”走對了嗎

來源:招股書

7月11日晚間,海底撈就已經宣告過將海外業務以實物分派的形式分拆上市,分拆後,特海不再是海底撈的附屬公司。海底撈在公告中指出,建議分拆後,分拆集團能夠獲得獨立的上市地位及獨立的募資平臺,透過實物分派的方式,海底撈的現有股東將可透過其於分拆集團的持股繼續享有分拆集團未來業務發展及增長帶來的利益。也就是說,在特海上市後,海底撈現有股東將既持有海底撈的股份,又持有特海的股份。

介紹上市可以理解為不進行融資的掛牌上市行為,可以把融資和上市在時間上分隔開,企業擁有了更大的靈活性。根據港交所規則,介紹上市初期不發行新股亦不籌集新資金,上市後6月後再融資。同時,介紹上市可以加快上市速度,又可以避免因公開認購股份而導致大量吸納市場資金的壓力。

特海為於2022年5月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主要從事於大中華區(包括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臺灣)外的餐廳業務經營。自2012年在新加坡開設首家餐廳開始,截至2022年3月31日,特海在亞洲、北美洲、歐洲及大洋洲的11個國家擁有97家餐廳。

張勇又一隻“火鍋股”!三年淨虧超2億美元,“海外撈”走對了嗎

來源: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特海國際由海底撈子公司Newpai、ESOP平臺分別持有90%、10%股權。分拆及上市完成後,海底撈創始人張勇、舒萍夫婦和ZY NP LTD(張勇成立的全權信託)、SP NP LTD(舒萍成立的全權信託)、NP United Holding Ltd是特海的控股股東。

特海分拆上市後,張勇將擁有海底撈、頤海國際在內的三隻“火鍋股”。

分拆上市只為自救?

特海分拆上市,也被外界解讀為海底撈自救的又一枚棋子。

頤海國際、海底撈分別在2016年和2018年上市,海底撈一時風頭無兩,坐擁千億身家的創始人張勇夫婦也因此連續多年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穩坐新加坡首富的位子。

可惜好景不長,2021年,對於張勇和海底撈來說都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也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

2020年6月,海底撈創始人張勇認為,黑天鵝將在9月份飛走,決定逆勢擴張。盲目擴張之下,海底撈的業績出現明顯下滑。海底撈引以為豪的“翻檯率”也從神壇走下,從剛上市的5.0次/天,到2020年的3.5次/天,再降至2021年的3.0次/天。

2020年,海底撈淨利潤跌去接近九成僅有3.10億元,到了2021年,海底撈淨虧損41.61億元,要知道,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淨利潤近1億元,這意味著,下半年虧了超42億元。

對於虧損原因,海底撈解釋為,一是當年300餘家餐廳關停及餐廳經營業績下滑等因素導致;二是,疫情反覆下,2020年、2021年門店網路快速擴張以及公司內部管理問題等對經營狀況帶來的衝擊,也導致公司2021年下半年經營業績同比下滑。

去年11月5日,海底撈曾在港交所釋出公告表示,將於2021年12月31日前, 逐步關停300家左右經營未達預期門店 ,其中部分門店將暫時休整、擇機重開,休整週期最長不超過兩年。

從股價上看,海底撈自去年2月的史高點至今一年半的時間裡,市值蒸發約3769億港元。2021年2月,海底撈股價達到歷史新高85.75港元/股,總市值曾一度接近4700億港元,截至2022年7月14日收盤,海底撈股價16.7港元/股,市值931億港元,距離史高點跌幅超八成。隨著股價下滑,海底撈創始人張勇也丟掉了新加坡首富之位。

轉過年來的2月份,海底撈遇上“標籤門”事件,一貫以好服務與好口碑聞名的海底撈引起眾怒,隨即又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三年淨虧超2億美元

淨利虧損、門店關閉、股價下滑……種種不利的情況下,海底撈自救的心越發強烈。除了分拆子公司上市,海底撈近一段時間大動作頻頻。

在去年年底公佈關店公告後不久,海底撈又釋出了一封“公開信”。在公開信中,海底撈重申了期望透過“啄木鳥計劃”扭轉目前的局面。

在公告中,海底撈宣佈由楊利娟全面負責“啄木鳥計劃”,持續關注經營業績不佳門店,包括海外門店,果斷採取措施進行整合。而被稱為海底撈“最牛服務員”的楊麗娟,正是海底撈的現任CEO。

張勇又一隻“火鍋股”!三年淨虧超2億美元,“海外撈”走對了嗎

來源:海底撈微博

年初3月份,海底撈又一步大動作——高層大換血,張勇卸任CEO,由副CEO楊利娟接替。同時,海底撈宣佈兩位年輕的80後高管,李瑜出任海底撈中國大陸地區營運長,王金平出任港澳臺及海外地區營運長。

新上任三位高管中,明確有兩位與海外業務有直接關聯。從海底撈分拆出來的特海能承擔得起“自救”這樣的重擔嗎?

從營收來看,海底撈的海外業務發展似乎還不錯。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截至2021年12月31日,海底撈在全球擁有1443家餐廳,2021年客流量超過3.78億人次,收入由2019年的2.33億美元增至2021年的3.12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5.8%,2022年第一季度營收從2021年同期的0.68億美元增加60.3%至1.09億美元。

不過令人詬病的是,特海已連續三年淨虧損,三年累計虧損超2億美元。財報顯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特海淨虧損分別約為3300萬美元、5380萬美元、1.51億美元,今年第一季度仍虧損2849.9萬美元,虧損幅度同比擴大13.2%。

張勇又一隻“火鍋股”!三年淨虧超2億美元,“海外撈”走對了嗎

來源:招股書

對此,特海將業績連續虧損歸因到兩個因素。特海在招股書中稱,一是,自2020年初以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多地實施餐廳限制措施,翻檯率、總客流量、日均收入大幅下滑。二是,新餐廳比例高。2019年至今年一季度,共開設76家新餐廳佔據全部營運餐廳的78.4%,開設新餐廳需要成本及資本支出,而新餐廳也需要時間來實現盈虧平衡及投資回收。

從門店增長量來看,海底撈的海外業務拓展並不順遂。海底撈的海外門店數量,2021年全年僅增長了21家,今年第一季度三個月的時間僅新開3家。海外門店翻檯率也逐年下滑,2019年至2021年為4.1次/天、2.4次/天 、2.1次/天,但今年一季度稍有好轉,總客流量約達380萬人次,整體翻檯率為每天2.7次。

目前,國際中式餐飲市場非常分散,國際市場上有超過60萬家餐廳。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國際市場的火鍋店數量預計將從2021年的134,000家增加到2026年的169,000家。

如何在激烈的海外市場中,幫助海底撈重新站回“火鍋一哥”的位置,是特海值得思考的問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71 字。

轉載請註明: 張勇又一隻“火鍋股”!三年淨虧超2億美元,“海外撈”走對了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