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共話金融科技創新:堅守風險底線

中新網北京9月17日電 (周銳 梅雲秋)隨著中國數字經濟規模不斷擴張,數字技術所催生的金融科技引發廣泛關注。在業界人士看來,要用好金融科技創新,生命線在於堅守風險底線。

國務院參事、中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17日在“第五屆金融科技創新大會”上表示,目前,我國數字金融在世界處於比較領先的水平,2020年我國共發生移動支付業務達到1232億筆,金額432億元,分別增長21.5%和24.5%,另外我國央行為主導的數字貨幣實驗也取得重要的進展。

但他強調,必須清醒地看到數字金融的本質是金融,它會具有金融所有的風險特徵,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等一些傳統風險,同時作為數字化金融還存在演算法風險、資料風險以及新型的大而不能倒的風險,所以發展數字金融必須以有效的監管為前提,把風險防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守住風險底線。“我想這對於我們未來數字金融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也是它的生命線”。

工業和資訊化部科技司一級巡視員畢開春指出,在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金融業可以深度參與產業鏈、供應鏈的構建,進而提升實體經濟的價值鏈,既可以促進金融機構及時掌握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及售後服務各環節的資訊資料,精準的把握投資和信貸風險。又可以為企業在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各個階段提供個性化、滴灌式的資金需求和資訊服務。

畢開春同時強調,數字化時代以及金融數字化帶來的資料安全與個人隱私、資料產權的界定,資料共享與定價交易等問題,正成為產業界和金融界共同面臨的課題。

中國銀保監會統計與資訊監測部駱絮飛也指出,數字化轉型要加強戰略風險、價值鏈管控風險、演算法模型的風險的管控,要提高網路安全保障能力,防範攻擊威脅,提升資料安全的防護水平。

同時要強化隱私保護、降低資訊洩露的風險。創新風控手段,推動風險管控,自動化、智慧化,數字化過程,金融價值鏈被逐步分解,越來越多屬於保險機構自身應當完成的工作,由合作伙伴完成,因此要加強對第三方合作內容極其相關風險的關注。

今天的會議還關注了多項相關領域新技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通訊學會副理事長鄭志明作專題報告《區塊鏈與金融》。他表示,區塊鏈技術透過開放共識、分佈、隱私監管和智慧合約,建立一套信任關係,使得生產資料和勞動關係地位和分配更加明確確權和公平化,使得產業從可以創造一箇舊的業態,創造一個新的業態的模式。因此區塊鏈是市場經濟中改變生產關係或調整生產關係,實現市場資源最佳化配置,形成增量產業生態的叢集,提升生產力的核心技術。

針對金融科技對資料使用的高要求與對個人隱私保護高風險的矛盾,星雲Clustar CEO陳沫介紹了“聯邦學習”這一歐美數字金融領域的新技術。

他表示,假設農夫要養一隻羊,資料就好像是各地的草料。傳統的做法是我們把草料集中到這個羊所在地,來餵養它,這樣就意味著資料要出本地。新技術的做法是反過來,我們同樣想讓這個羊能夠長大,但是我們讓草料不出本地,帶著這隻羊到各處去吃草。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用密碼學的方法對資料形成保護,資料不出本地,模型也可以得到成長。

他指出,在數字金融實際執行過程中,行業的痛點是人們更多接觸到分散的小資料,比如中小銀行機構在做信貸時樣本不足,特徵維度少,無法對高風險客群進行有效地預測。只要能透過新的技術手段把小資料聚合起來,發揮資料的價值,進一步提升金融核心業務能力。(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91 字。

轉載請註明: 業界共話金融科技創新:堅守風險底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