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2021年6月北京馬家堡鑫利厚農貿市場水果攤位批發市場水果攤位。(中國經濟網 於鶴章攝)
近日,上海農信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文強在接受中國經濟網採訪時表示,日本、韓國的農產品標準化程度高,在產地時就已形成品牌,而中國的批發市場3年前還在用大口袋裝產品,近幾年包裝上明顯改進。
線上平臺也能參與質量把控 標準化歐洲和日韓做得好
對於有人質疑線上平臺相較線下很難實際參與到農產品標準制定及質量把控環節,劉文強很表示:“智慧農批雲平臺系統不僅僅也不應該只是一個軟體平臺,更多的應該是一個物聯網體系。比如從流透過程或者物流過程當中的溫度管控、線路的規劃,如何在最優的時間讓不同的產品在保鮮期內能夠達到原來的目的地。再如我們有一塊分平臺叫做食品安全檢測,就是對於不同的蔬菜、水果、肉的相關指標的檢測,檢測資料最終對接到交易系統中,這就是一個物聯網平臺。”在農產品標準制定方面,劉文強認為,海外一些國家相對做得更好。“我覺得歐洲和日本韓國他們的標準化程度都非常高,當然,這一定是伴隨著經濟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他們的生產相對來講比較集約,在產地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品牌,集中生產,形成了這種品牌包裝和標準。”
他以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農產品例舉了中外農產品標準化程度的區別。“比如我們自己去菜場買獼猴桃,國產的就是一堆,你自己去挑,但是國外進口的獼猴桃比如說某品牌的奇異果,是一顆一顆包裝的,他們農產品分級,對品牌包裝和標準化要求可能比較高。”劉文強說。
三年前大口袋裝產品 疫後是品牌化包裝良機
劉文強還補充說,目前國內的農產品也在包裝上做了改進。“三年前的批發市場,水果和蔬菜都很難有包裝,基本上就是大口袋,一口袋一口袋的去賣。但現在很多水果已經呈現出一定的包裝和標準了,只是暫時還沒有品牌。”
劉文強表示,構建批發農產品的標準化體系是農產品線上渠道銷售的重要基礎,新冠疫情後正是機遇期。“一是產地端,很多農村的合作社已經開始在產地建加工車間,然後進行相應的品牌化包裝和標準化生產。還有一些城市裡面的批發市場商戶,比如新發地的經營大戶,他們從農產品產地採購農產品後拉到北京郊區,也進行相應的品牌化包裝和標準化生產,所以這一定是個很好的機遇。”(中國經濟網 陳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