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轉型!中國經濟要發力了!

大轉型!中國經濟要發力了!

文/慧淨

國家統計局7月17日釋出資料,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59303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

這裡有兩組重要資料,需要我們去思考。

首先看第一組資料:

國內生產總值上半年為593034億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0416億元,同比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230682億元,增長4.3%;第三產業增加值331937億元,增長6.4%。

從結果上看,

第三產業增加值不僅絕對金額最高,比第二產業高了近10萬億元,更是比第一產業足足高了近30萬億元;

而且,第三產業增加值6.4%的增速也最高,分別比第二產業、第一產業高了2.1、2.7個百分點。

這或許預示著,第三產業的產值高、增速快,將會在經濟發展、經濟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接下來看第二組資料:

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上半年為243113億元,同比增長3.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0.1%,第二產業投資增長8.9%,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6%。

第二產業的投資增長8.9%,比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投資增長加起來還高7.2個百分點。顯然,第二產業的投資較重,成本較高。

這兩組資料,為什麼很重要?

解釋下邏輯,第一組資料相當於我們的收益,第二組數相當於我們的投入。兩者相除,很容易得出一個類似“投入產出比”的資料,來判斷出哪個產業投資的效率較高,資金該往哪個方向流。

計算結果,分產業來看:

第一產業為3.7%/0.1%=37

第二產業為4.3%/8.9%=0.48

第三產業為6.4%/1.6%=4

意思可以簡單理解為,假如第一、二、三產業分別投入1萬億元,則可以產生的GDP分別為37萬億元,0.48萬億元、4萬億元。

當然,第一產業即種植、林業、畜牧、水產養殖等農業的市場容量較為有限,容納不了太大的資金,否則容易出現物價飛漲,通貨膨脹。

所以,第三產業顯然應該是貨幣、財政等發力的重要方向之一,不僅能夠以較小的投入帶來大量的就業、薪資,也能以較小的投入撬動更多的消費、更高的GDP等。

大轉型!中國經濟要發力了!

第一產業,理應是國家重點監控、有序引導的行業,是事關中國民生的重要行業,其中,尤其是生豬行業更是關乎中國通貨膨脹的重要因素。

中國的通脹看豬價,美國的通脹看油價;這是因為豬肉、能源分別在中國、美國的消費習慣中影響大,所以相應的通脹結構中佔比也高。

7月10日,國家統計局釋出資料:

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持平,環比下降0.2%。今年上半年,CPI整體比上年同期上漲0.7%。

因為6月CPI同比資料略微不及預期,因此市場擔憂,通縮是不是來了?

其實根本不用擔心,為什麼這麼說?

有兩點原因。

第一點,並非所有商品價格都在下跌。

6月份的鮮菜、薯類、鮮果和禽肉類價格上漲較多,漲幅在4.3%—10.8%之間。

但是,豬肉價格下跌7.2%。

6月份的服務價格上漲0.7%;但是,工業消費品價格下跌2.7%,其中能源價格下跌9.3%。

我們的CPI同比增長為0,並不是商品價格全面下滑導致的,而是豬肉價格、能源價格下跌過快、過多導致的。所以,我們也就不存在所謂的“通縮”基礎(即物價全面下跌)。

第二點,通脹的主要拖累項,生豬、能源等價格等已經到了歷史底部。

以生豬為例,

生豬價格持續跌破養殖成本,生豬養殖企業大面積虧損,即養一頭虧一頭。

此外,國家也在出手“託市”。

據新浪財經報道,國家發改委將針對生豬價格過低的情況,繼一季度開展年內第一批中央豬肉儲備收儲之後;近期,又會同有關部門啟動今年第二批中央豬肉儲備收儲工作,並指導各地同步收儲、共同“託市”。

豬價進一步下跌空間較小,幾乎跌無可跌,第一產業將會對CPI形成較強的支撐,甚至促進溫和的通脹。

大轉型!中國經濟要發力了!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產業因為市場容量小,貨幣、政策的投入必須剋制,否則太容易引起“通脹”。

比如,豬價2022年2月在約13元/公斤的位置見底之後,恰逢央媽放水、M2持續增長。

投機資金趁機在生豬市場進行壓欄及二次育肥,豬價出現了一波快速上漲,價格最高觸及約28元/公斤的位置,漲幅約115%。

同一時間內,中國CPI資料也從0.9%,一路上漲,最高觸及2.8%,市場紛紛喊出中國通脹來了。

總結一下就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恰恰不是“通縮”,而是“通脹”。因為剔除生豬價格、能源價格之後,我們的CPI是高於0的。而且,我們中國明年大機率是沒什麼通縮壓力,因為明年豬肉價格再低,也難以大幅地低於今年的豬價。

大轉型!中國經濟要發力了!

第二產業的投入其實不是不夠,而是當下在某些領域投的有點兒多了,產能有點兒短期過剩的苗頭了,供應和需求出現了週期錯配。

7月11日,央行釋出金融統計資料:

今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5.73萬億元,同比多增2.02萬億元;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1.5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4754億元。

央媽在放水,支援實體經濟的發展。然而,好多人感覺手裡的錢並沒有多,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是,我們的經濟策略是:央媽放水,資金流向基建、企業等投資,拉動就業帶動經濟的增長。

舉個例子,解釋上述邏輯,

1.光伏行業是中國政策支援行業,享受各項優惠貸款政策。

2.央媽在放水過程中,光伏企業可以優先獲得貸款。

3.比如,4月10日晚,隆基綠能釋出公告稱,公司擬投資35億元建設年產12GW單晶電池專案。

4.此外,TCL中環擬發行不超138億元可轉債,用於產業鏈專案;上機數控、晶澳科技、愛旭股份等企業也紛紛加碼佈局上下游的產業鏈。

5.企業的投資帶動上下產業鏈的就業,提高員工薪資,消費信心恢復,經濟開始逐步復甦。

事實上,這個邏輯是對的;但是,當下用力有點兒過猛。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分產品看,太陽能電池、新能源汽車、工業控制計算機及系統產量分別增長54.5%、35.0%、34.1%。

又據wind資料顯示,光伏(太陽能電池)產業鏈的上游矽料價格從高點45美元/kg,已經接連跌破40、30、20、10美元/kg四個整數關口,價格腰斬再腰斬,已經來到了2019年的價格區間。

總結一下,央媽放水,原本希望貨幣能夠透過企業的有效產能,轉化為更廣的就業、更多的薪資、更好的消費等。而如今部分貨幣卻沉澱為了企業短期的過剩產能,造成產品價格下跌,沒有發揮好貨幣乘數效應。

換句話說,貨幣轉變成了低效投資,導致了貨幣陷阱,無法順暢地流向老百姓手裡(薪資),從而延遲了“報復性”消費週期的到來。

大轉型!中國經濟要發力了!

資料來源:wind

最後,我個人覺得,今年上半年的GDP資料,已經很好地說明了我們需要在供應端、需求端同時發力。

供應端方面,我們應該在某些領域進行一些思考,重新審視某些行業產能規劃的合理性,必要的時候可以考慮進行供給側改革。

另外,需求端方面,我們更多的應該在第三產業領域多創造機會,積極的財政政策、合理的貨幣政策。

比如支援汽車、家電、消費電子、家居等某些領域的以舊換新;

比如擴大減稅免稅的範圍,不侷限於現有的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汽車購置稅等。

消費預期改變了,貨幣就會慢慢週轉起來,經濟就會逐漸持續地復甦。

大家是怎麼認為的呢?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60 字。

轉載請註明: 大轉型!中國經濟要發力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