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戟》的觀眾最近不怎麼開心,因為很多人都處於#被夏靜怡氣死#的狀態,心中的窩火不斷消磨對作品的喜愛。
為何?還是因無腦型角色常見的非好感。
夏靜怡被反派公司錄取之時,觀眾已經預料到她會成為犯罪分子的甩鍋物件,但仍舊被她背鍋之路上的單純打敗。
這樣的角色與觀眾反應,是不是很有熟悉感?
王凱經偵劇《獵狐》中的楊建秋一角便走過同樣的路,甚至,當時在社交平臺上也出現過格式一致的熱搜#被楊建秋氣死#。
但同樣是“氣死”觀眾,夏靜怡的拱火能力顯然更勝一籌,因為夏靜怡的出現,不少看過這兩部經偵劇的觀眾都淡化了對楊建秋的不滿。
也有不少觀眾感嘆楊建秋雖然與夏靜怡一樣無腦,但明顯楊更合理一些,因夏靜怡這個角有三個問題比楊建秋更嚴重。
背景與行為相容性低
觀眾對無腦型角色一向無好感,但夏靜怡身上除了無腦,還有不斷湧現的突兀,人物行為與認知,與背景設定契合度極低。
她是金融高材生,雖然工作經驗不豐富卻不缺乏理論知識,但D融寶運營過程中的各種理論漏洞,都被她選擇性忽略了。
她的親朋好友皆是警務人員,按理說從小受到耳濡目染的她會比普通人防備意識更強,但她面對老闆投放的“大餅”反應卻非常遲鈍。
比如,工作不到一年便被任命負責資產幾十億的專案,並且成為公司法人,這種需要承受風險的選擇,劇中的夏靜怡並沒有出現動搖或質疑。
她曾留學海外,一般來說,西方國家的社會風氣偏向理大於情,對人情面子的顧慮低於我們,對流程、法律的使用意識也會濃郁一些。
但,夏靜怡身上並沒有呈現出這些元素。
面對空白合同,同事幾句催促便讓她因為人情關係放棄對流程的堅持,中途想起拍照取證還是因潘江海的提醒。
面對職場性騷擾,夏靜怡完全沒有考慮到報警,兩次職場性騷擾她都採用了忍氣吞聲的方式解決,留學生的背景設定完全被浪費了。
不可否認,即使是留學高材生、警務人員家屬,也會有做事不經思考、防備意識淡薄的人存在,但相對而言比例還是偏少的。
把少數當成典型很容易產生違和觀感,觀眾會用背景設定去思考人物邏輯,兩者無法相容後,角色便難立住。
相對而言,若將夏靜怡設定為早已發現D融寶有違法操作,但因為物質、虛榮心使她抱有僥倖心理,從而走入自我墮落的犯罪之路,要更能站得住腳,更切實際。
人物痛點鋪墊過少
同樣是無腦拖後腿的角色,夏靜怡比楊建秋差評更多,影響人物選擇的細節鋪墊不夠充實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
《獵狐》中的楊建秋很惹觀眾厭惡,但大多數觀眾會對她產生“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印象,因為人物前期有許多痛點呈現。
她之所以會一步步掉入犯罪分子的圈套是因為她對金錢、地位的渴望很濃烈,而這份渴望而源於前期的遭遇。
職場四處碰壁,家中又被嫂子歧視,一直卑微求存的楊建秋太想證明自己也太希望被認可,這給她一步步淪陷提供了前因,讓人物後期選擇有了依據。
反觀夏靜怡這個角色,她的痛點鋪墊很少,或許說不夠有說服力。
從後期夏靜怡面對崔斌質疑時的反應來看,她其實是有心理負擔的,有留學歸來卻在職場處處碰壁的不甘,有被質疑她靠不正當手段上位的委屈。
然而,當夏靜怡怒吼出自己的不滿時,觀眾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前期劇情裡並沒有明顯展現出夏靜怡的這些委屈。
比如職場碰壁。
雖然編劇給她安排的第一個工作很不理想,但經過大噴子的提點後夏靜怡很快便透過電視節目獲得大量面試機會,這個問題早已完美解決。
比如被懷疑出賣自尊。
前期她被三個叔叔懷疑的橋段主要是呈現烏龍搞笑,後期夏靜怡被同學猜疑也只是一筆帶過,並沒有呈現出夏靜怡因此受到多麼強烈的困擾與打擊。
最為明顯的漏洞是夏靜怡對男友崔斌“不關心自己”的指責。
在她的描述中,崔斌應該是一個不細心、不在乎女友感受的直男,但前期崔斌與她之間的相處卻都是甜蜜走向的,這使她的爆發顯得非常無理取鬧。
編劇其實考慮到了給夏靜怡的行為與性格鋪墊“前因”,但給出的前因基本上都跑偏了,沒有給觀眾留下明確記憶,使人設的邏輯性差了楊建秋太多。
演技感染力不濃郁
最後,不得不提演技對角色的影響。
楊建秋與夏靜怡的人設以及對劇情的推動作用是很相似的,她們都拿了不討喜的人設,觀眾一眼便能預見出人物後續走向。
但,傅晶的演技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楊建秋的設定缺陷,她讓人物更加有感染力,即使觀眾不喜歡這個角色,也能認可她的存在。
以“受歧視”劇情做對比。
《獵狐》中楊建秋面對嫂子高傲態度時的內心戲很豐富,無論說話時小心翼翼討好的語氣,還是敏感的眼神,都呈現出了人物當下的自卑窘迫。
此時,楊建秋受到的委屈以及她想要改變現狀的訴求讓觀眾感同身受,演員本身也因實力突出而獲得觀眾的讚賞。
反觀《三叉戟》中夏靜怡面對三個叔叔懷疑時的反應,演員明顯沒有詮釋出人物當時的羞憤,如果不是後期她翻舊賬,觀眾根本不知此事給她造成了心理陰影。
角色基礎設定已經存在了問題,演員又沒有彌補角色的遺憾,最終夏靜怡只能超過楊建秋,成為經偵劇裡新一代的“無腦女王”。
然,楊建秋雖略勝夏靜怡,兩個角色本質上卻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因為她們戲裡戲外都成了“工具人”,是國產劇中過度氾濫的存在。
戲裡,他們是純粹為推進劇情而生的“工具人”。
夏靜怡與楊建秋的共同點是兩人是正反派的交集,她們的存在可以使正派中某些角色被捲入危險之中,是開啟劇情衝突點的鑰匙。
這樣的“工具人”是影視作品必備的,但夏、楊兩個角色的缺點是設定過於老套臉譜化,並且人物不夠豐滿,沒有足夠的個人色彩呈現。
相對而言,《三叉戟》裡另一個“工具人”楚呱嗒的血肉就紮實許多,他代表堅守規則的一類人,雖然做事死板常惹觀眾吐槽,卻有自己的價值與魅力。
工具人可以有,但不要因為他們是工具人就少了人格刻畫,純粹的工具人會讓觀眾審美疲勞,有靈魂的工具人才是值得提倡的創作取向。
戲外,他們成為激發爭議話題的熱搜預定。
常看國產劇的觀眾會發現,類似夏靜怡的角色近年來越來越多,大多數熱播劇都會存在一個或多個能勾起觀眾怒火的角色。
隨手一搜,惹怒觀眾的角色已經成了影視劇固定搭配,甚至,承擔這種任務的大多是女性角色,更容易激起女性不滿。
編劇明知角色會使觀眾惱怒,為何還要在作品裡設定這一類人?因為越容易讓觀眾產生憤怒的角色,越易引爆話題,反哺作品人氣。
正如明星營銷常見的“黑紅也是紅”,在成績面前,挨觀眾罵比作品毫無水花要強太多,這使國產劇搭配觀眾厭惡的角色成了常態。
然,話題是上去了,口碑卻被拉下來了。
當觀眾不再受套路引導時,“工具人”的存在只會加速作品失敗,《三叉戟》當下湧現的惡評便是證明,一部開局好評不斷的佳作就這麼被拖成了神劇。
面對這種情況,只能希望創作者們能跳出走捷徑的套路,迴歸藝術,用心打造每一個角色,即使只是一片綠葉,也要“綠”得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