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娘,今天中午我給你當傳菜小妹吧!”
眼前這個手腳麻利的四川婦女,表情停滯了兩秒,手上的活兒絲毫不怠慢,“你幹不來!”她笑著拒絕。
*作者供圖
幹不幹得來不好說,餐館這會兒總歸有點缺人手就是了。一月的廣東天氣不算冷,五六張摺疊桌擺出了馬路邊,紅色塑膠椅上坐滿嗷嗷待哺的食客。小區門口的“正宗川味”開了11年,第三年的時候被琴姐老公盤了下來,是商業街上唯一一家正經“整米飯”的地兒。
只聽“滋啦”一聲,老闆在廚房喊“上菜咯”,捧出來的水煮魚一層熱油還在微沸,刀口辣椒和花椒的濃郁香氣像風箏拉的線,扯出去好遠,引得鼻子自動跟隨。
潑上熱油的水煮魚 *淘最廚房
食慾開啟的同時,緊繃的精神好像也開始漸漸舒緩。
每一個在小餐館尋求慰藉的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美食淨土。
在周邊食客眼中,小區門口這家川菜館的靈魂有兩個:熱情好客的老闆娘,和新鮮正宗的水煮魚。商業街另一頭剛上班不久的琳姐,就是這兩個靈魂的忠實擁躉。
被正式擄獲之前,她已經連續吃了好幾周麵條,“再吃我就變成麵條人了!”說這話的時候,琳姐臉上紋的韓式平眉一動一動的,讓人忍不住憋笑。
*《蒲公英》
和許多嫁入廣東人家的外省人一樣,琳姐們大多要適應夫家一點辣油星子都見不著的飲食傳統。彷彿一日三餐也隨肉身嫁了過來。
“我孃家人以前過來探親嘛,悄悄把我拉到一邊說:‘你家啥條件啊,怎麼連個辣椒都沒有’”,土生土長的湖北閨女只好在每個工作日中午,靠水煮魚解解饞。
在異鄉的生活中尋到熟悉滋味,大概是普通人對抗疲倦與庸常最得力的武器。
店裡的選單,都是熟悉的川菜 *作者供圖
趁琳姐打聽我婚戀狀況之前,我先下手為強:“琳姐你女兒多大啦?口味是不是也被‘粵化‘了?”
“何止啊,菜裡放一點點辣椒她都要挑出來!過年把她放回湖北老家,鄰居還笑我說‘你女兒只吃青瓜炒火腿’。”
被“粵化”的閨女,吃一點點辣都不行 *pinterest
也不知道是母親的極力推薦起了作用,還是水煮魚的嫩滑鮮香改變了精神意志,小姑娘還是朝水煮魚動筷了。
眼前這盆有兩斤分量的水煮生魚,是今天中午琴姐和女兒小慧的主餐。芹段的綠此刻可以忽略不計了,滿眼都是被紅油辣椒浸淫著的雪白魚肉。新不新鮮,滑不滑嫩,夾起來的瞬間,那被汆燙得捲曲的魚肉片和彈出的辣油,已經說明一切。
白嫩爽滑的水煮魚 *搜狐網
小慧邊吃,邊發出“嘶——呼——”交替的聲音,顯然她還需要慢慢適應這種麻辣的滋味。
老爸不在,來自另一半血脈的嗜辣習慣,正悄悄從身體裡逐漸喚醒。
小餐館內外,不止和諧美滿的家庭。老潘拄著柺杖進門的瞬間,我就留意到了他。那根帶小四腳的鋁合金柺杖,是中風患者的特殊用具。
“我又來了”,老潘和琴姐打了聲招呼,以極其緩慢的速度走到進門的第一張桌子坐下。不用看選單,也沒說點什麼菜。琴姐自覺跑到廚房門口朝裡喊,“一份番茄炒蛋,炒軟一點!”
*澎拜新聞
為啥要炒軟一點?我端著一碟萵筍炒肉坐在老潘對面。色澤清淡的兩個菜坐一桌,應該能敲開這個老人分享欲的大門吧?
切成一截拇指大小的番茄和雞蛋交織得不算緊密,但看出花了時間熬煮出沙般質感。經得老潘同意後嚐了一口,雞蛋好香!
*澎拜新聞
“我看你經常吃番茄炒蛋”,看見它們被老潘用勺子舀得越來越靠近碟子邊邊,強迫症的我用筷身懟了回去。
“我中風啊,手抬不起來,加上牙齒不好,只能吃清淡軟爛的東西”,老潘用右手指了指左臂和臉頰。
因為老伴回鄉下處理事情多呆了幾天,家裡沒人燒飯。每天中午和下午,老潘都會拄著柺杖上下35級臺階到這家川菜館。爬樓梯對他來說是一件極其費力的事,他說過去20年他的人生基本上是在小區裡散步度過的。如果不是有重要的事情,一般不會下樓梯。
但為了這碗番茄炒蛋配米飯卻值得 *澎拜新聞
一碟番茄炒蛋有這麼大的魅力嗎?我心裡打了個問號。老潘也默默吃著,目光總是落在廚房,幾個大男人在火光中翻炒,琴姐麻利地收拾桌子,一幅溫馨熱鬧的場景。等老潘快吃完,琴姐在招呼客人點單和擦桌子的間隙,把一杯溫水遞了過來。
人情味是小館最迷人的地方 *《風味人間》
我突然明白,這種被關注和被在意的感受,對於身體有殘缺的老人來說,是一種怎樣特殊的意義。番茄炒蛋是身體所需,但這家小餐館承載了他情感上的滿足。
我愛吃川菜館的魚香肉絲和水煮魚,這兒有80道菜可以選,小炒十多塊,大菜三四十,是約上朋友同事聚餐的划算去處。
但更多時候,我喜歡自己一個人來。
像今天這樣憋著心事的時候,迎頭對上琴姐爽利的歡迎,“來啦!”就好像可以先暫時放下手機,放下千萬頭緒。臨時起意要當傳菜小妹,因為我想知道其他人有什麼故事,同一道菜給不同生活傳遞出哪些心情。
都是落胃的家常菜 *作者供圖
在琴姐一家人接手之前,川菜館就叫“正宗川味”,招牌的最左邊還有四個小字:蘭姨小吃。這是上一家留下來的痕跡。琴姐沒有費心去重新裝點,她說也想不到改什麼名字,乾脆沿用了下來。
他們不在意品牌,但是在社群裡頗有口碑。
一箇中午,你至少能看見十對親子懶得煮飯、來這兒搓一頓。偶爾還能看見形影單隻的小學生,手裡拿著50塊錢幫一家人點菜。孩子們諳熟玻璃瓶裝的維他奶在哪兒拿。飯菜吃不完是願意打包帶走的。甚至添飯時,手機可以留在跟陌生人拼桌的桌面。
沒有兒童椅,小朋友們坐在摞高的塑膠凳上 *作者供圖
在這裡,安全感的邊界可以被放得很大。人和人之間不設防,孩子可以暫時撒手不管,但凡缺了店家對食物和顧客任何一方的用心,都不會有這樣的氛圍。
這家川菜小館就像家門口一個令人安心的食堂。開始你以為你只是一個旁觀者,只要看著面前一碟肉菜,默默進食就好。但周圍鍋鏟翻炒、抽油煙機的聲音,每一次都從廚房捧出不同菜餚的香氣,以及每個人卸下防備的姿態,都會告訴你:嘿,鬆一鬆你大腦的神經吧,先好好吃個飯,沒什麼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