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娘,今天中午我给你当传菜小妹吧!”
眼前这个手脚麻利的四川妇女,表情停滞了两秒,手上的活儿丝毫不怠慢,“你干不来!”她笑着拒绝。
*作者供图
干不干得来不好说,餐馆这会儿总归有点缺人手就是了。一月的广东天气不算冷,五六张折叠桌摆出了马路边,红色塑料椅上坐满嗷嗷待哺的食客。小区门口的“正宗川味”开了11年,第三年的时候被琴姐老公盘了下来,是商业街上唯一一家正经“整米饭”的地儿。
只听“滋啦”一声,老板在厨房喊“上菜咯”,捧出来的水煮鱼一层热油还在微沸,刀口辣椒和花椒的浓郁香气像风筝拉的线,扯出去好远,引得鼻子自动跟随。
泼上热油的水煮鱼 *淘最厨房
食欲打开的同时,紧绷的精神好像也开始渐渐舒缓。
每一个在小餐馆寻求慰藉的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美食净土。
在周边食客眼中,小区门口这家川菜馆的灵魂有两个:热情好客的老板娘,和新鲜正宗的水煮鱼。商业街另一头刚上班不久的琳姐,就是这两个灵魂的忠实拥趸。
被正式掳获之前,她已经连续吃了好几周面条,“再吃我就变成面条人了!”说这话的时候,琳姐脸上纹的韩式平眉一动一动的,让人忍不住憋笑。
*《蒲公英》
和许多嫁入广东人家的外省人一样,琳姐们大多要适应夫家一点辣油星子都见不着的饮食传统。仿佛一日三餐也随肉身嫁了过来。
“我娘家人以前过来探亲嘛,悄悄把我拉到一边说:‘你家啥条件啊,怎么连个辣椒都没有’”,土生土长的湖北闺女只好在每个工作日中午,靠水煮鱼解解馋。
在异乡的生活中寻到熟悉滋味,大概是普通人对抗疲倦与庸常最得力的武器。
店里的菜单,都是熟悉的川菜 *作者供图
趁琳姐打听我婚恋状况之前,我先下手为强:“琳姐你女儿多大啦?口味是不是也被‘粤化‘了?”
“何止啊,菜里放一点点辣椒她都要挑出来!过年把她放回湖北老家,邻居还笑我说‘你女儿只吃青瓜炒火腿’。”
被“粤化”的闺女,吃一点点辣都不行 *pinterest
也不知道是母亲的极力推荐起了作用,还是水煮鱼的嫩滑鲜香改变了精神意志,小姑娘还是朝水煮鱼动筷了。
眼前这盆有两斤分量的水煮生鱼,是今天中午琴姐和女儿小慧的主餐。芹段的绿此刻可以忽略不计了,满眼都是被红油辣椒浸淫着的雪白鱼肉。新不新鲜,滑不滑嫩,夹起来的瞬间,那被汆烫得卷曲的鱼肉片和弹出的辣油,已经说明一切。
白嫩爽滑的水煮鱼 *搜狐网
小慧边吃,边发出“嘶——呼——”交替的声音,显然她还需要慢慢适应这种麻辣的滋味。
老爸不在,来自另一半血脉的嗜辣习惯,正悄悄从身体里逐渐唤醒。
小餐馆内外,不止和谐美满的家庭。老潘拄着拐杖进门的瞬间,我就留意到了他。那根带小四脚的铝合金拐杖,是中风患者的特殊用具。
“我又来了”,老潘和琴姐打了声招呼,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走到进门的第一张桌子坐下。不用看菜单,也没说点什么菜。琴姐自觉跑到厨房门口朝里喊,“一份番茄炒蛋,炒软一点!”
*澎拜新闻
为啥要炒软一点?我端着一碟莴笋炒肉坐在老潘对面。色泽清淡的两个菜坐一桌,应该能敲开这个老人分享欲的大门吧?
切成一截拇指大小的番茄和鸡蛋交织得不算紧密,但看出花了时间熬煮出沙般质感。经得老潘同意后尝了一口,鸡蛋好香!
*澎拜新闻
“我看你经常吃番茄炒蛋”,看见它们被老潘用勺子舀得越来越靠近碟子边边,强迫症的我用筷身怼了回去。
“我中风啊,手抬不起来,加上牙齿不好,只能吃清淡软烂的东西”,老潘用右手指了指左臂和脸颊。
因为老伴回乡下处理事情多呆了几天,家里没人烧饭。每天中午和下午,老潘都会拄着拐杖上下35级台阶到这家川菜馆。爬楼梯对他来说是一件极其费力的事,他说过去20年他的人生基本上是在小区里散步度过的。如果不是有重要的事情,一般不会下楼梯。
但为了这碗番茄炒蛋配米饭却值得 *澎拜新闻
一碟番茄炒蛋有这么大的魅力吗?我心里打了个问号。老潘也默默吃着,目光总是落在厨房,几个大男人在火光中翻炒,琴姐麻利地收拾桌子,一幅温馨热闹的场景。等老潘快吃完,琴姐在招呼客人点单和擦桌子的间隙,把一杯温水递了过来。
人情味是小馆最迷人的地方 *《风味人间》
我突然明白,这种被关注和被在意的感受,对于身体有残缺的老人来说,是一种怎样特殊的意义。番茄炒蛋是身体所需,但这家小餐馆承载了他情感上的满足。
我爱吃川菜馆的鱼香肉丝和水煮鱼,这儿有80道菜可以选,小炒十多块,大菜三四十,是约上朋友同事聚餐的划算去处。
但更多时候,我喜欢自己一个人来。
像今天这样憋着心事的时候,迎头对上琴姐爽利的欢迎,“来啦!”就好像可以先暂时放下手机,放下千万头绪。临时起意要当传菜小妹,因为我想知道其他人有什么故事,同一道菜给不同生活传递出哪些心情。
都是落胃的家常菜 *作者供图
在琴姐一家人接手之前,川菜馆就叫“正宗川味”,招牌的最左边还有四个小字:蘭姨小吃。这是上一家留下来的痕迹。琴姐没有费心去重新装点,她说也想不到改什么名字,干脆沿用了下来。
他们不在意品牌,但是在社区里颇有口碑。
一个中午,你至少能看见十对亲子懒得煮饭、来这儿搓一顿。偶尔还能看见形影单只的小学生,手里拿着50块钱帮一家人点菜。孩子们谙熟玻璃瓶装的维他奶在哪儿拿。饭菜吃不完是愿意打包带走的。甚至添饭时,手机可以留在跟陌生人拼桌的桌面。
没有儿童椅,小朋友们坐在摞高的塑料凳上 *作者供图
在这里,安全感的边界可以被放得很大。人和人之间不设防,孩子可以暂时撒手不管,但凡缺了店家对食物和顾客任何一方的用心,都不会有这样的氛围。
这家川菜小馆就像家门口一个令人安心的食堂。开始你以为你只是一个旁观者,只要看着面前一碟肉菜,默默进食就好。但周围锅铲翻炒、抽油烟机的声音,每一次都从厨房捧出不同菜肴的香气,以及每个人卸下防备的姿态,都会告诉你:嘿,松一松你大脑的神经吧,先好好吃个饭,没什么大不了。